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1882年10月2日—1945年3月26日),蘇聯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蘇聯元帥(1940),第七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蘇聯第一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畢業於沙俄總參軍事學院,在一戰時就是上校,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三次擔任了紅軍總參謀長,性格溫和,博學多才,深受史達林敬重,是第一個被史達林稱呼全名的人(第二位是羅科索夫斯基)。 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組織了莫斯科反攻作戰,後因病申請退養,但仍保留了副國防人民委員(國防部副部長)的職務,並主管軍事工程和防禦工事。獲列寧勳章3枚,紅旗勳章2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2枚,獎章多枚。高級步校和莫斯科一街道,以其名字命名。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基本信息

生平

早年

蘇聯元帥,軍事理論家沙波什尼科夫生於茲拉托烏斯特(今屬車里雅賓斯克州)。1901年開始服兵役。畢業於莫斯科軍事學校(1903年,同年他在沙皇軍隊里當軍官 )和尼古拉總參軍事學院(1910年)。1903年曾在土耳其斯坦軍區和華沙軍區擔任過指揮和參謀職務。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10月起任上校團長。1917年12月在高加索擲彈兵師部隊革命軍事委員會代表大會上被選為該師師長。1918年參加蘇軍。

國內戰爭

國內戰爭時期,始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司令部作戰部部長助理,後任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野戰司令部情報部部長。1919年3月起任烏克蘭陸海軍人民委員部第一副參謀長,8月起任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野戰司令部情報部部長,10月起任作戰部部長。參與制定了1919年10月對鄧尼金軍隊的反攻作戰計畫,並為1920年西南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克里木地區戰局計畫的制定者之一。因參與制定了粉碎國內反革命和武裝干涉軍各項重大戰略計畫,並積極致力於計畫的實施,榮獲紅旗勳章。

和平時代

鮑里斯·米哈伊諾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 鮑里斯·米哈伊諾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

國內戰爭後,1921年2月起任工農紅軍第一副參謀長。1925—1928年先後任列寧格勒軍區和莫斯科軍區司令。在二十年代里,他筆耕不輟,寫了《軍隊的頭腦》一書,以及其他有關軍事編制和戰略的基本讀物。 1928—1931年任工農紅軍參謀長。期間於193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1—1932年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1932—1935年任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1935—1937年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37年5月起任總參謀長。 1939年起為聯共(布)中央候補委員。蘇芬戰爭初期,他擬定了一個正確的作戰計畫,卻被史達林否決,結果遭受很大損失。蘇芬戰爭後,史達林著手對軍隊進行調整,伏羅希洛夫和謝苗·布瓊尼都被調任,沙波什尼科夫的待遇則不同,他思路廣闊,頭腦敏銳,善於分析,謙虛寬厚,紀律嚴明,繼續受到史達林的重用。1940年8月起任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

在1940年蘇聯緊張備戰時,史達林讓副國防人民委員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國入侵可能採用什麼計畫,起草一份全面的參謀報告。沙波什尼科夫在報告中認為,德國的主攻方向將在波羅的海和普里皮特沼澤地之間,針對著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在同年九月的政治局會議上,史達林仔細聽取了這一匯報,卻對它不以為然,認為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是西南方向,否決了這一由沙波什尼科夫做出的報告。史達林的這一錯誤判斷,對蘇德戰爭初期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衛國戰爭

1941年7月21—30日他任西方向參謀長(輔佐謝苗·鐵木辛哥),後接替脾氣火暴的格奧爾吉·朱可夫復任總參謀長,在其直接參與下制訂了蘇軍1941—1942年準備和實施的一些重大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1941年底一1942年初蘇軍的冬季反攻和總攻)的作戰方案。為此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他雖然深受史達林敬重,史達林總是尊敬地稱呼沙波什尼科夫的名字和父名“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是當著史達林的面唯一被允許抽菸的人,但性格偏於軟弱,遇事不敢力爭,他不同意史達林的1942年夏季反攻計畫,又無法阻止,1942年5月以身體多病,不適應劇烈的戰爭活動為由,推薦弟子華西列夫斯基接任總參謀長,改任副國防人民委員養病。1943年6月—1945年任總參軍事學院院長。1945年3月26日病逝。

人物評價

沙波什尼科夫 沙波什尼科夫

他諳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研究方法,具有豐富的司令部工作和指揮部隊的實踐經驗,對蘇聯武裝力量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對鞏固和完善武裝力量及培養軍事幹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發展蘇聯軍事科學和總結國內戰爭的作戰經驗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參加了條令制定委員會的工作,這些條令反映了蘇聯軍事理論的基本原則。他在《軍隊的大腦》這部具有重大價值的著作中,闡述了關於未來戰爭性質的基本觀點,深刻揭示了指導現代化戰爭的特徵,提供了作為最高統帥部指揮武裝力量機關的總參謀部的作用、職能和機構的廣泛知識。衛國戰爭年代總參謀部的活動,證明了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和觀點的正確性。

著作

《在維斯瓦河》,莫斯科1924年版;《軍隊的大腦》,1—3冊(80萬字),莫斯科1927—1929年版;《回憶錄和軍事科學論文》,莫斯科1974年版。

沙波什尼科夫一家 沙波什尼科夫一家

在《軍隊的大腦》一書中作者從巨觀決策的高層次,深入探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乃至“戰爭與綜合國力”等課題之後,提出了“武裝力量應具有統一的軍事領導體制”的科學結論。他認為,政府應是軍事領導體制的最高統帥部,作為軍隊大腦的總參謀部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指揮軍隊的原則,具體負責有關軍事作戰方面的全部工作,而經濟、外交、政治等方面的戰爭準備工作,應由政府及下屬各部門去統管。否則,就將違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科學原理,造成“政治是戰爭的繼續”的荒謬現實。但是,總參謀部對戰爭的政治、經濟、外交計畫的全部問題都必須加以充分的考慮,反對所謂軍人不過問政治的錯誤觀點。只有這樣,總參謀部才能由以往統帥身邊的謀士演變成國家的軍隊大腦,其地位才能明顯地提高。他的這一思想,直接導致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立了最高統帥部 。

二戰蘇軍名將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