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恩·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蘇聯國務活動家,軍事家,統帥。1944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主要參與指揮過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解放滿洲戰役,二戰後長期擔任蘇聯國防部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恩·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RodionYakovlevichMalinovsky)(РодионЯковлевичМалиновский),蘇聯國務活動家,軍事家,統帥,蘇聯元帥,南斯拉夫人民英雄,兩次蘇聯英雄,蘇聯國防部長。

主要事跡

馬利諾夫斯基出生在敖德薩,猶太后裔。但他的父親拋棄了家庭,而馬利諾夫斯基也被正式登記為“私戶”。他的母親為謀生,離開了農村,在烏克蘭的一個城市定居,並再婚,她的新丈夫是一個貧困的烏克蘭農民,而且拒絕認馬利諾夫斯基做兒子,並把他趕出門,那時他只有13歲。這個無家可歸的男孩在一個農社找到了工作。最後,馬利諾夫斯基在敖德薩的姑姑家住下,並在一個小商店當跑腿謀生,也算找到了一個安身之處。

在1914年7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當時只有15歲的馬利諾夫斯基偷偷躲藏在駛往德國前線的軍用列車上,還是被人發現。不過,指揮官很支持他參軍,並派他在前線戰壕機槍隊服役。在1915年10月,馬利諾夫斯基英勇地擊退德國的一次進攻,他受到了憑身第一次軍事嘉獎——四級聖喬治十字勳章作為獎勵,並晉升為下士.。但不久之後,他被炸彈炸成重傷,在醫院中度過好幾個月。在1916年,馬利諾夫斯基加入了俄國組成的一個遠征軍團,被派遣到法國的西線作戰。在激烈爭奪法國布里昂附近的一個要塞時晉升為軍士。在戰鬥中因為他的左手臂受了重傷,而受到了法國政府的嘉獎。俄國在爆發了十月革命之後,法國政府解散了俄國遠征軍,但還是給他們提供了一些比較好的待遇。馬利諾夫斯基在蘇聯退出戰爭之後,被法國政府授予戰爭十字勳章,並晉升為高級士官。

1919年,他返回蘇聯後參加了工農紅軍,並在西伯利亞討伐白匪的內戰中表現優異。在內戰結束後,他仍留在軍隊中,並接受軍校培訓,成為一位年輕的軍官,晉升為步槍營營長。在1926年,他成為了一名蘇聯共產黨黨員,黨員資格是將來在部隊晉升的主要條件之一。

1927年,馬利諾夫斯基被送到將軍的搖籃——伏龍芝軍事學院中進修,並在1930年畢業。而在接下來的七年中他晉升為第三騎兵軍參謀長,在那裡鐵木辛哥是他的上司。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後,馬利諾夫斯基志願參加了共和軍,與有由佛郎哥將軍領導的、和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支持的右翼勢力戰鬥。他參與策劃和指揮過幾個主要的任務。1938年,他回到莫斯科,被授予蘇聯最高勳章列寧與紅旗勳章以表彰他在西班牙的表現,並被任命為伏龍芝軍事學院資深講師。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在德國坦克集群瘋狂的推進下,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幾個月內就失去了幾十萬士兵的生命,馬利諾夫斯基是當時蘇聯唯一幾個有能力的指揮官。他在普魯特河沿岸將自己的步兵師分成三部分應對德國的閃擊戰。按照以前,紅軍的將領們習慣在後方指揮部隊,馬利諾夫斯基卻與他的士兵一道作戰,並不停地鼓勵他們。儘管如此,他也無法阻止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士兵質量上更高一酬的德軍坦克部隊的推進。雖然馬利諾夫斯基成功挫敗了敵人企圖包圍他的進攻,但是還是不得不撤退至黑海沿岸。德國成功地在尼克拉伊夫包圍了馬利諾夫斯基的部隊,但他還是成功突圍,並退守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

同年8月,他升任受到重創的蘇聯第六軍的參謀總長,並很快成為司令。上任後,他成功阻擊了突擊的德國軍隊,因而晉升為中將。紅軍撤退到頓捏茨克後,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第6和第12集團軍聯合作戰,將德國部隊趕出該地區。1941年12月,馬利諾夫斯基被指派到蘇聯南部方面軍,方面軍是由三個沒有多少戰鬥力的野戰部隊和兩個師大小的騎兵團組成。他們缺乏人手和裝備,但是馬利諾夫斯基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前進。

1942年1月18日,馬利諾夫斯基調往西南方面軍,在鐵木辛哥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戰役初期紅軍猛烈的攻勢使德軍撤退了100多公里。但鐵木辛哥高估了紅軍的進攻能力,繼而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戰役之前,史達林不顧他的高級軍事顧問的反對,依然支持注定要失敗的哈爾科夫進攻,因為失敗,他開始懷疑這次失敗是馬利諾夫斯基故意的,並且懷疑馬利諾夫斯基一戰在法國服役時就已經與外國利益集團保持聯繫。在1942年7月,南部戰線依然沒有脫離危險,但馬利諾夫斯基被調往位於北高加索戰線的頓河方面軍中,該方面軍交由馬利諾夫斯基指揮。史達林命令馬利諾夫斯基一定要阻止德軍對羅斯托夫和至關重要的高加索油田的進攻,對面對德軍比自己幾乎多出十倍的兵力和好出太多的武器裝備,馬利諾夫斯基布置的防線很快便被突破。結果,蘇聯最高統帥部於9月解散了頓河方面軍。

1942年,紅軍與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展開激烈戰鬥,史達林任命馬利諾夫斯基指揮倉促成立的第66軍,並駐紮在史達林格勒東北部。在同一時間,史達林任命尼基塔·赫魯雪夫擔任第66軍政委。史達林吩咐赫魯雪夫說,“給我‘看好’馬利諾夫斯基。”

第66軍隊並沒有作戰經驗,不過這是馬利諾夫斯基首次在戰爭中指揮一支幾近滿編的部隊。在1942年9月、10月,他曾發動攻勢,並向前推進。但他不覺得從史達林格勒北部包圍德軍是明智的選擇,並且他減緩部隊前進的速度,因為他決定向城市進攻。一個月後,蘇聯統帥部任命馬利諾夫斯基為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員。在1942年12月,他又被送回到史達林格勒。就在這裡,蘇聯紅軍取得整個衛國戰爭中最偉大的勝利。在11月22日,紅軍將德國第六集團軍成功合圍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德國南方集團軍司令曼施坦因元帥在小鎮柯特尼柯夫集結起裝甲集群,準備在史達林格勒以東150公里的地方發起進攻,極力為第六集團軍做最後的突圍。

馬利諾夫斯基則率領強大的蘇聯第二近衛集團軍進行頑強反擊。在險惡的戰鬥中,他率領部隊以奇蹟般的速度,搶在德軍之前趕到德軍前面的最後一條水障礙,成功的阻止了頓河集團軍群的進攻,並在一天后轉入反攻。這是德國自開戰以來裝甲部隊第一次遭受如此大規模的損失。馬利諾夫斯基的這場勝利等於是對著史達林格勒這個大口袋裡的25萬德國士兵和數萬其它軸心國士兵敲響了喪鐘。史達林為此晉升馬利諾夫斯基為上將軍銜,並授予他蘇維埃指揮官最高榮譽——一級蘇沃洛夫勳章。

在1943年2月,馬利諾夫斯基重新回到南方方面軍,而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他將曼施坦因從羅斯托夫趕了出去,為紅軍打開了通往烏克蘭地區的大門。在1943年3月,史達林晉升他為陸軍大將,並且讓他指揮西南方面軍,他的任務就是將德軍趕出工業重鎮頓巴斯。在10月中旬,馬利諾夫斯基在扎波里扎揚組織了一次突擊,並在該城俘虜大批德軍,被打擊得四分五裂的德軍向南部的克里米亞地區潰退。

10月20日,西南方面軍更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從1943年12月至1944年4月,經過多次大規模戰役,馬利諾夫斯基成功消滅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並解放了包括切松,尼古拉耶夫和他的故鄉敖德薩在內的烏克蘭南部地區。在那時,因為赫魯雪夫的意見,史達林更加確信馬利諾夫斯基的確對蘇聯,特別是對自己是忠誠的。

在1944年5月,馬利諾夫斯基調到烏克蘭的第二方面軍,他將最後盤踞在蘇聯領土上的德軍全部消滅,並且同托爾布欣一起朝巴爾幹半島推進。在1944年8月下旬及9月時,在雅西-基希訥烏,馬利諾夫斯基發動了一場非常成功的蘇聯版閃擊戰。他與托爾布欣協同進攻,一共消滅了50多萬的德軍,以及40多萬的羅馬尼亞部隊,並支持羅馬尼亞人民推翻親德獨裁者卡羅爾安東內斯庫二世以及他的政權,並使羅馬尼亞退出了軸心陣營,加入了盟國陣營。史達林將馬利諾夫斯基召回莫斯科,並於1944年9月10日,授予馬利諾夫斯基元帥蘇聯軍銜。

馬利諾夫斯基繼續保持著攻勢,他穿越南部的喀爾巴阡山進入特蘭西地區(即匈牙利統治的北特蘭西)。並於1944年10月20日,成功指揮德布勒森戰役,並解放該地區。經過數個月的大規模戰鬥,他的部隊感到精疲力盡,急需補充和休息,但史達林命令馬利諾夫斯基馬上攻取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以便先西方盟軍一步打開通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大門。在托爾布欣的支援下,馬利諾夫斯基向布達佩斯進發。而希特勒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死守布達佩斯。德國和匈牙利軸心勢力要把布達佩斯變成德國的史達林格勒。希特勒調動他的裝甲部隊(其中有六個精銳的黨衛軍裝甲師和五個國防軍裝甲師),這樣一來,大大削弱了德軍在波蘭和普魯士,以及西線盟軍在萊茵河一線的實力。經過馬利諾夫斯基的精心策劃與指揮,並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945年2月13日攻克並解放了布達佩斯。在解放布達佩斯之後,馬利諾夫斯基繼續西進,解放了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並在1945年4月13日解放維也納。

這一連串的勝利,使蘇維埃在歐洲多瑙河流域建立了足夠大的影響力。作為回報,史達林授予馬利諾夫斯基蘇聯最高級別軍事獎章——勝利勳章。之後,馬利諾夫斯基在解放了捷克的布爾諾後停止前進,並與美軍會師於此。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之後,馬利諾夫斯基被調遣到蘇聯遠東地區,他被安排指揮貝加爾湖戰線。1945年8月,他指揮了蘇聯在二戰時期最後一次進攻——解放滿洲戰役。這次他將面對的是素質一流,堪稱是日本王牌的日本關東軍,不過使日本關東軍感到悲哀的是,他們的對手是馬利諾夫斯基,他只用了10天時間就粉碎了日軍所有的抵抗。進攻中,紅軍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機械化閃電戰和經典的雙包夾戰術,這是蘇聯在二戰期間演繹最成功的戰術之一。馬利諾夫斯基解放滿洲後給這裡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崇蘇情結,因為人們看到現在的蘇聯紅軍再也不是40多年前那個在這裡慘敗的俄國軍隊了。馬利諾夫斯基也被授予蘇聯無上的榮譽——蘇聯英雄稱號。

在戰後的十年里,馬利諾夫斯基直接參與蘇聯遠東地區以及蘇聯的各種重大軍事戰略決策。最初他在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任總司令(1945-1947),冷戰開始後,他被任命為蘇聯遠東最高統帥,下轄3個軍區(1947-1953)。在韓戰期間,他負責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訓練和補給供應(1950-1953年)。

馬利諾夫斯基是蘇聯不可多得的將才。史達林任命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46年),蘇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52年)。在韓戰結束後,莫斯科雖然解散了遠東最高司令部。但馬利諾夫斯基仍然控制著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

953年,史達林於去世,赫魯雪夫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並在“去史達林化”進程中鞏固他的權力。在克里姆林宮,赫魯雪夫任命馬利諾夫斯基為蘇聯國防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從而代替前總司令朱可夫元帥來統帥蘇聯紅軍(1956年)。並任命他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此舉確立了馬利諾夫斯基在蘇共中崇高的地位。1957年10月,因為赫魯雪夫害怕朱可夫的政治野心,任命馬利諾夫斯基來替代朱可夫來擔任國防部長一職,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他去世,並得到外界普遍好評。

雖然馬利諾夫斯基私下與赫魯雪夫的關係相當好,但關於軍事的事務,他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年,赫魯雪夫與他的智囊深信,主導未來戰爭勝利走向的將是核飛彈的攻擊。他們主張將軍事預算中的大部分用來發展和研究飛彈力量,而且應該大幅度裁減常規部隊。馬利諾夫斯基也支持發展戰略核飛彈的研究,但他認為核飛彈應該作為避免戰爭的威懾武器,而不是作為戰爭中主要的進攻武器。他提出的觀點在全軍上下都得到廣泛的支持與認可。他認為,雖然現代戰爭的性質變了,但戰爭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仍然將會是立著於高科技的軍事技術和征服並且控制敵人領土的能力。當時,蘇聯的軍事政策,是馬利諾夫斯基和赫魯雪夫觀念之間一種折中式的發展趨向。馬利諾夫斯基打造出了一支有史以來最強大最成熟的蘇聯紅軍,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和美軍相抗衡的蘇聯紅軍。

1962年,赫魯雪夫一手挑起使世界面臨核恐慌的古巴飛彈危機,這使馬利諾夫斯基與赫魯雪夫之間的關係僵化。危機過後,馬利諾夫斯基公開在全軍刊物上發表文章,抨擊當時蘇聯在軍事方面的戰略方針,並得到普遍回響,軍隊的不滿是赫魯雪夫下台的導火索。1964年10月11日,蘇共中央一致決定撤銷赫魯雪夫黨內所有職務。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他接受了馬利諾夫斯基提出的以自治的和專業的軍事化為建設目標,以及均衡發展武裝部隊的管理理念。

1967年3月31日,馬利諾夫斯基結束了偉大的一生,在莫斯科去世。他在去世後被授予國葬,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牆下,蘇聯政府為紀念他將裝甲兵學院和一近衛坦克師用他的名字命名。1991年,蘇聯解體。但在俄羅斯,馬利諾夫斯基仍然被視為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

主要榮譽

兩次蘇聯英雄稱號

兩枚金星勳章

一枚勝利勳章

五枚列寧勳章

三枚紅旗勳章

兩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

一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

一枚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

主要著作

《警惕地保衛和平》

《勝利偉大的意義》

《俄國士兵》

晉升年表

1941.3-1941.8任步兵第48軍軍長;

1941.8-1941.12任第6集團軍司令;

1941.12-1942.7任南方面軍司令;

1942.8-1942.10任第66集團軍司令;

1942.10-1942.11任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

1942.11-1943.2任近衛第2集團軍司令;

1943.2-1943.3任南方面軍司令;

1943.3-1943.10任西南方面軍司令;

1943.10-1944.5任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司令;

1944.5-1945.6任烏克蘭第二方面軍司令;

1945.7-1945.10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

1945-1947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

1947-1953任遠東部隊總司令;

1953-1956任遠東軍區司令;

1956.3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

1957.10-1967.3任國防部部長。

軍銜晉升年表

1940.06.04,少將

1941.11.09,中將

1943.02.12,上將

1943.04.28,大將

1944.09.10,元帥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