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Леони́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воров(1897-1955)】,1944年元帥,具有出類拔萃的最強的組織能力,是公認的運用炮兵的大師,成功的組織了堅守列寧格勒及打破德軍對該城的包圍和封鎖,擅長從對方最強點尋找破綻,他的能力在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的評定中在20個戰略性領導人,位居野戰三駕馬車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和華西列夫斯基、馬利諾夫斯基之後排第6,而高於其他人。戰後出任防空軍司令直至逝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戈沃羅夫 元帥 戈沃羅夫 元帥

列·亞·戈沃羅夫元帥、勝利勳章獲得者。1897年2月10日生於布特爾基村。1916年在彼得格勒工業學院學習時應徵入伍。1917年畢業於康斯坦丁炮兵學校,後到托木斯克炮兵部隊服役。1918年退役,同年被征入高爾察克軍隊。1919年率部分士兵起義。1920年參加蘇俄紅軍。國內戰爭結束後,1933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歷任炮兵營營長、團長。1938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蘇芬戰爭期間,任第七集團軍炮兵司令部參謀長。1940年任炮兵副總監。蘇德戰爭期間,歷任防線部隊司令、方面軍炮兵主任、集團軍司令和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1944年晉升元帥。1945.2-1945.3同時負責協調波羅的海第二和第三方面軍的作戰行動。戰後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45年1月27日獲蘇聯英雄稱號。1946年起歷任陸軍總監察長、武裝力量總監察長、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和國土防空軍司令。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國土防空軍總司令。次年在莫斯科去世。著有《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1941一1945)》。

炮兵專家

1923年戈沃羅夫與他的妻子 1923年戈沃羅夫與他的妻子

他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一個造船工程師,因此1916年入彼得格勒工業學院學習,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兵員不足,連在校的學生都徵兵,他於1916年12月應徵入伍,入康斯坦丁炮兵學校學習,在6個月中他就成為一個火炮構造的強烈愛好者。1917年畢業後,在托木斯克服役,任獨立臼炮連的初級軍官。1918年3月從舊軍隊復員後,在葉拉布加市(今屬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一個合作社工作。1918年10月白衛軍占領該城時,被征參加高爾察克軍隊。1919年10月他帶領所屬炮兵連的部分士兵到托木斯克,加入工人戰鬥隊,參加反對白匪的起義。1920年1月蘇軍進入托木斯克,戈沃羅夫自願參軍。曾在東線和南線作戰,他指揮的炮兵營在卡霍夫卡登入場與弗蘭格爾匪幫的英國坦克作戰時,巧妙的布置障礙和使用炮兵抵進射擊,摧毀了坦克。這次戰鬥初步顯示了他的組織天才。因此獲得一枚紅旗勳章。國內戰爭結束後,在彼列科普第51師任職10年,他重建了被戰火毀掉的營房,努力督促部下訓練。先後任炮兵營長、團長。以後歷任築壘地域炮兵主任、步兵第14和第15軍炮兵主任。畢業於炮兵進修班(1926)、高級速成班(1930)、伏龍芝軍事學院(1933),還自學了德語,翻譯外軍文章。他把工作同學習結合起來,工作能力和進取心都很強。1938年總參軍事學院畢業後,在捷爾任斯基炮兵學院任教。1940年蘇芬戰爭時期,戈沃羅夫作為突破築壘地域和使炮用兵的專家被派往前線。他在任第7集團軍炮兵司令部參謀長期間,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的炮火保障的準備和實施進行了大量工作。因此被授予金星勳章。1940年成為為炮兵副總監,12月的全軍高級將領會議上,炮兵少將戈沃羅夫講述了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的經驗並闡述了他對日益擴大的戰爭的理解。1941年5月任捷爾任斯基炮兵學院院長。194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方面統帥

1977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1977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和妻兒在一起 和妻兒在一起

衛國戰爭一開始,戈沃羅夫就被任命為西方向炮兵主任(1941.7),後任預備隊方面軍炮兵主任、莫扎伊斯克防線部隊副司令、西方面軍炮兵主任(1941.8—10)。他在大混亂中表現出他是一個真正的炮手,有著精確的計算,明確和清醒的頭腦,他布置的反坦克縱深陣地導致了德國軍隊的損失顯著增加,他重組的方面軍炮兵群勝利的在葉利尼亞轟開了德軍的防線,朱可夫很快發現他的表現出不僅是精通業務的炮兵專家,而且是熟諳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善於解決作戰問題的意志堅強的指揮員,因而在1941年10月18日他接替負傷的德米特里·丹尼洛維奇·列柳申科任保衛莫扎伊斯克方向莫斯科接近地的第5集團軍司令。在莫斯科戰役中,指揮部隊得當,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一起挫敗了京特·馮·克魯格元帥的攻勢。1942年4月任列寧格勒方面軍軍隊集群司令,6月接替霍津中將出任該方面軍司令,領導了傳奇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在900天的包圍圈中他堅守了670天。他到任的時候,城市毀掉了一半,糧食不足,德國空軍的空襲和炮火不斷的奪去市民的生命。戈沃羅夫採取有力措施,以積極行動牽制敵軍兵力,減輕列寧格勒被圍處境。方面軍部隊在他的指揮下進行了一系列進攻戰役(見列寧格勒戰役),不斷消耗敵軍,為後來解圍的決定性行動創造了先決條件。戈沃羅夫所採取的措施不僅鞏固了城防,而且建立了重兵集團,終於在1943年1月與沃爾霍夫方面軍一起突破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在1944年紅謝洛—羅普沙戰役中,戈沃羅夫根據具體情況,果敢決定在敵人防禦最強的地段上進行突破。他解釋說,沿德軍的弱點突破看似有利,實際突破以後要面臨一系列危險的麻煩而且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後來的勝利完全證實這位統帥的意圖和冒險是正確的。德國第18集團軍被完全擊潰,所有器材全部被繳獲,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屈希勒爾元帥被解職,他卻因此被升為大將,戈沃羅夫還創造性地在卡累利阿地峽進行的維堡戰役(1944)。因為地形不允許機動,他集中了空前的炮兵和預備隊,乾淨利落的打開了突破口,擊敗了芬蘭軍隊。第二次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的四天后,他成為戰時繼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史達林、科涅夫之後第5個因戰功晉升的蘇聯元帥,他指揮的列寧格勒方面軍就成功地進行了塔林進攻戰役並解放了愛沙尼亞,隨後在蒙海峽群島登入。衛國戰爭結束前,戈沃羅夫一直擔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從1944年10月1日起負責協調本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3方面軍的行動。

防空司令

戈沃羅夫的墓地 戈沃羅夫的墓地

戰後,戈沃羅夫歷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1945.6—1946.4)、陸軍總監察長、武裝力量總監察長、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1946.4—1948.7)。1948年7月任國土防空軍司令,1950年5月兼任蘇聯軍事部副部長,1952年7月任蘇聯軍事部副部長,主管軍隊軍事訓練。1953年4月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長,1954年5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蘇聯國土防空軍總司令。1952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四屆最高蘇維埃代表。獲列寧勳章5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和紅星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勝利勳章獲得者。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他的兒子即上個世紀70-80年代歷任蘇軍莫斯科軍區司令、遠東軍總司令(指揮後貝加爾軍區、遠東軍區、駐蒙蘇軍和太平洋艦隊,協調越、老、柬、蒙軍)、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民防司令的弗拉基米爾·列昂尼多維奇·戈沃羅夫大將。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