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蘇聯元帥。曾以加倫為化名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參加中國大革命和北伐,並指導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又譯為布留赫爾。號稱“遠東軍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一顆將星,他曾創造過用一個步兵師打垮了裝備有大量坦克、裝甲車的機械化的白衛軍的奇蹟。他是1935年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遠東方面軍司令,也是蘇聯遠東方面長期防禦日本侵略的最高將領。於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處決,罪名是:打入蘇聯內部的日本間諜。1956年被平反。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布柳赫爾 布柳赫爾

在蘇維埃的第一批統帥人物中,以影響和戰鬥榮譽而言,能夠與圖哈切夫斯基媲美的是在西方人眼中帶上了“黑色面具”的神秘人物、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員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他是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的神話般的英雄、蘇聯著名的軍事家和黨務活動家,他原是梅季希鎮的一位普通鉗工,後來成為榮膺紅旗勳章和紅星勳章的第一人。

他指揮的部隊在各個戰場上威名遠揚,功勳卓著,聞名全蘇,他是被列科普突擊戰和斯帕斯克夜戰的英雄,西伯利亞的征服者的組織者,是戰勝遠東白衛軍和日本武裝干涉者的組織者,是無數次交戰和大戰役的勝利者。在戰鬥中,他全身18處受傷,是一位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的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長,名聲卓著、享有盛譽的戰將。國內戰爭結束後,他為加強軍建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24年10月和1926年5月,受蘇聯政府的委派,化名“加倫”,兩次來華擔任孫中山的廣州革命政府事顧問、黃埔軍校顧問組長,在國民革命的北伐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作用,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戎馬一生

1915年時的布柳赫爾 1915年時的布柳赫爾

布柳赫爾1890年生於俄羅斯雅羅斯拉夫爾省巴爾辛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其父是貧民,祖父是農奴,解放的時候用了主人的布呂歇爾的姓氏,但和德國名將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是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自幼就讀於教會學校,15歲時來到彼得堡,在一家布店當學徒,不甘店主的欺凌,8個月後到法俄合辦的貝爾德工廠當工人,1905年因目睹流血星期日慘案,立志推翻沙俄統治,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廠房開除,1905年到1909年間先後在伏爾加和莫斯科附近的梅季希車輛製造廠當鉗工。1910年,布柳赫爾因鼓動罷工被監禁2年零8個月。釋放後在喀山鐵路修造廠做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布柳赫爾入伍參戰,最初為列兵。後來由於作戰出色獲得喬治十字勳章2枚和獎章1枚,並晉升為下士。1916年1月,布柳赫爾在捷爾諾戰役中身負重傷,昏迷不醒,被抬進野戰醫院,醫生從他身上取出八塊彈片,生命垂危,值班醫生兩次把他送進太平間,都被主治醫生彼沃萬基抬了回來,彼沃萬基最後下令,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準把他抬走,布柳赫爾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1916年3月以一等殘廢出院,但被認為不再適合當兵,被迫退役,先後在索爾莫沃造船廠、喀山機械廠做工,並加入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二月革命後,根據薩馬拉黨組織的決定,布柳赫爾又回到軍隊從事革命工作,在駐薩馬拉的後備步兵第102團當志願兵,被選人該團委員會和市士兵代表蘇維埃。

十月革命開始時,布柳赫爾任薩馬拉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在國內戰爭時期,布柳赫爾幾乎在一切打擊白軍的戰場上指揮過作戰,是蘇軍中神話般的英雄人物。1917年11月底,布柳赫爾被派往車里雅賓斯克任赤衛隊政委。並當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平息杜托夫叛亂,很快布柳赫爾就表現出了他的軍事天賦。

1918年初,布柳赫爾指揮的赤衛隊從反革命的哥薩克人手裡解放了奧倫堡。1918年5月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使東線的形勢急劇惡化。堅守奧倫堡達兩個月之久的蘇軍部隊陷入了敵軍的包圍:在東面、北面和西面有捷克白匪,在南面有退入圖爾蓋草原的杜托夫匪幫。通過白匪盤踞的地區到最近的蘇軍正規部隊的路程也有1500多公里。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指揮員有人建議在當地固守,戰鬥在最後一人,有人建議解散部隊,布柳赫爾反駁了這種主張,他說:“同志們,這樣做十分危險,因為那樣敵人很容易把我們抓住或掐死,而我們把五個指頭攥成一個拳頭,大家擰成一股繩,敵人想要戰勝我們就不那么容易了·······,唯一的辦法是衝出去到俄羅斯中部和主力部隊會師,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我們這支部隊的力量,以圖今後的反攻,但我們也不要幻想有誰來支援我們,因為全俄的紅軍都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1918年8月5日,布柳赫爾指揮部隊奇襲哥薩克白衛軍的後方,為了和主力紅軍會師,他率領游擊隊翻越烏拉爾南部的高山峻岭,其中包括阿拉套山脈的主峰,穿越巴什基里亞茂密的深林和泥濘的沼澤,布柳赫爾拖著他傷殘的身軀始終出現在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出現在第一線戰士中間,他以自己的行動和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勵部署,戰士們懂得,除了勇往直前和紅軍主力會師,打敗白軍之外,其他出路是不存在的。布柳赫爾率領這支由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韃靼人、巴什基里亞人、拉脫維亞人、楚瓦什人、沃恰克人、馬里人、還有匈牙利人、奧地利人、德國人、還有中國人組成的國際部隊,歷經千辛萬苦,突然出現在白衛軍包圍圈的背後,白軍立即調集大批部隊,再次對他們進行包圍。游擊隊不得不通過危險的沼澤地帶,以避開白軍的精銳部隊。

布柳赫爾率領部隊,在54天走了1600公里路程,在行進過程中,不斷有游擊隊和零星紅軍補充進來,部隊擴大到擁有6個步兵團,3個騎兵團的兵力,一路上經歷20多次戰鬥,殲滅7個團,把白匪軍和外國干涉者後方攪的雞犬不寧,有力的配合了東方面軍各部的進攻,終於使喀山、辛比爾斯克、薩馬拉獲得解放,在俄羅斯革命史上獲得前所未聞的功績。1918年9月19日,列寧從烏拉爾省蘇維埃委員斯蓬德處了解到布柳赫爾的事跡,1918年9月30日,在全俄中央委員會聽取他們的報告時,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說:“····布柳赫爾的部隊在極其困難下進行的行軍,只有蘇沃洛夫在瑞士的遠征能與之相比,應當以俄國革命的名義向他們致敬。會上將全俄剛剛設立的獎章,第一枚紅旗勳章授予布柳赫爾。

1918年9月20日,烏拉爾混成支隊所屬各部隊進行了改編,編入烏拉爾第4師(1918年11月11日改為步兵第30師)。布柳赫爾任該師師長。在1918年秋冬各次戰鬥中,布柳赫爾完成了在昆古爾和彼爾姆方向粉碎敵人進攻的戰鬥任務。

1919年1月31日,布柳赫爾晉為第3集團軍副司令,1919年4月3日兼任維亞特卡築壘地域司令。1919年夏末,由特別旅、北征支隊和維亞特卡築壘地域各要塞旅抽調的部隊在烏拉爾組編成步兵第51師。1919年該師在布柳赫爾指揮下,從秋明打到貝加爾,多次擊敗白衛軍。在10月的各次戰鬥中,布柳赫爾在托博爾斯克地域粉碎了高爾察克妄圖前出至第3集團軍深遠後方的計畫,重創敵軍。處於被包圍和實際上與第3集團軍首長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步兵第51師實施了巧妙的、出敵不意的機動,於10月22日解放托博爾斯克。隨後擊潰了沿額爾齊斯河退卻的高爾察克北方集團的主力。

1920年3月,布柳赫爾被任命為步兵第51師的一長制指揮員。不久,蘇軍統帥部派遣布柳赫爾領導的步兵第51師轉戰南方戰線。1920年5月該師勝利地堅守了卡霍夫卡登入場,為南方面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布柳赫爾被任命為卡霍夫卡築壘地域司令。

在短時間內,布柳赫爾把他負責防禦的築壘地域變成了敵人攻不破的堡壘。構築了一整套的築城設施。在卡霍夫卡登入場首次設定了反坦克火炮防禦,這在當時還是軍事學術上的嶄新事物。1920年10月14日弗蘭格爾在強攻卡霍夫卡登入場時發起了整個國內戰爭時期最猛烈的一次坦克衝擊,由於採取了反坦克炮火措施,這次坦克衝擊被擊潰。

後來在南方面軍解放克里木的戰役中,布柳赫爾指揮了彼列科普突擊集群從卡霍夫卡登入場對敵人實施突擊。布柳赫爾領導的各步兵團和騎兵團,在火炮、機槍和裝甲車的支援下,以迅猛的衝擊於1920年10月28日率部突破彼列科普防線,攻占了彼列科普地峽上的兩個築壘陣地——彼列科普陣地和伊順陣地。之後,彼列科普突擊集群的2個旅與第15師、第52師一起強渡錫瓦什湖,然後從利托夫斯基半島對敵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其餘2個旅從正面強擊土耳其壁壘,取得了巨大勝利。為表彰步兵第51師的戰鬥功勳,蘇聯政府獎給該師1枚紅旗勳章,並授予它“彼列科普師”的榮譽稱號。

1921年6月27日,政府任命布柳赫爾為遠東共和國軍事部部長兼人民革命軍總司令。他在貫徹黨關於解放遠東而同時又不使日本發動戰爭的路線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軍隊進行了徹底的整頓,克服了在軍隊中形成的游擊習氣,促進了它的正規化。當時,還特別注意軍隊的訓練教育,加強紀律和黨政工作。

1921年,蘇俄遠東共和國代表團在中國大連會議上堅決拒絕了日本帝國主義者提出的無理要求。此後,日本便藉助於莫爾恰諾夫的白衛軍來實現自己的計畫。人民革命軍在布柳赫爾領導下殲滅了白衛軍。1922年2月對沃洛恰耶夫卡實施了猛烈的強攻,隨後又攻克了斯帕斯克。至此國內戰爭時期的戰役宣告結束。布柳赫爾為蘇聯軍事學術作出了新的貢獻。

1923年時的布柳赫爾 1923年時的布柳赫爾

1922年布柳赫爾任步兵第1軍軍長兼政委。1924年~1927年,布柳赫爾化名加倫被派往中國,擔任廣州中國革命政府總軍事顧問,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回國後,布柳赫爾被任命為烏克蘭軍區副司令。1929年發生中東路事件後,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遠東所有武裝力量統一編入遠東特別集團軍。布柳赫爾被任命為該集團軍司令。1929年中東路衝突時他指揮軍隊打敗了中國奉系軍閥張學良的部隊,並且在遠東建立了強大的防禦。他積極地參加了該邊疆區的社會活動和經濟建設。

淵博的知識,善於洞察面臨的情況,果斷而深思熟慮定下的決心,對自己軍隊的信心,對下屬指揮員的嚴格檢查等,都是布柳赫爾作為統帥在這個時期各次戰役中所表現出的突出優點。蘇聯政府高度評價遠東特別集團軍的果敢行動,獎給它1枚紅旗勳章。為了表彰該集團軍司令布柳赫爾傑出的領導藝術,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30年5月13日授予他1枚剛剛設立的“紅星勳章”。

1935年,蘇聯恢復軍銜之後,布柳赫爾被授予元帥軍銜,位列蘇聯“五大元帥”。布柳赫爾任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直到1938年10月。1938年任遠東方面軍司令。1938年夏,在中國東北、朝鮮與蘇聯三國交界地區,發生了蘇日大規模軍事衝突(即張鼓峰事件),布柳赫爾指揮蘇聯遠東軍粉碎日本關東軍的武裝挑釁。當時日軍主力準備參加武漢會戰,無力支援朝鮮和蘇聯方向,僅憑現地兵力無法抗衡蘇軍,被迫停戰,退回戰前國境線。

中國之緣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1924年,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尋求組建一支政治性、紀律性強的新式軍隊,希望蘇聯派得力幹將來助成此事。幾經挑選,莫斯科讓熟諳遠東軍務的布柳赫爾出馬,由於蘇聯不願與敵視自己的英美日帝國主義正面衝突,便讓布柳赫爾等人以“流亡白俄羅斯”身份赴廣州。為隱匿行蹤,布柳赫爾還借用了在哈爾濱長大的妻子的姓氏,化名“加倫”,後來此威名伴隨這位傳奇將軍傳遍了中國大江南北。

到達廣州後,加倫成為孫中山及後來的國民革命軍的軍事顧問團團長,廣州中國革命政府總軍事顧問,協助孫中山主持軍務。人們發現,這個身材高大的外國人特別愛往基層跑,他積極推動興辦黃埔軍校,並幫助國民革命軍進行整編,建立先進的黨代表(政委)體制,使軍隊面貌煥然一新。當時革命軍剛剛平息商團叛亂,控制廣東省的三分之一,外有陳炯明自稱粵軍總司令,內有楊希憫、劉鎮寰不服指揮,要把部隊拉到廣西去,他立即組成軍事委員會,倡議組織立即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在戰爭最危急的時候,他衝鋒在前,高呼教導第一團萬歲,以一個團大破悍將林虎部8個團,威震東江,使得認為孫中山沒有實力的人不禁重新估算廣東革命軍的力量。當楊劉勾結唐繼堯的事件發生後,他和蔣介石,廖仲愷召開三人會議,蔣介石悲觀的認為軍隊分散,廣州已經不可防守,應該退避閩南以圖後舉,廖仲愷也認為放唐繼堯入廣州,到時唐軍和眾客軍僧多粥少,勢必內亂,再反攻不遲。加倫認為粵東,閩南基礎薄弱,擴軍困難,而廣州是革命軍的唯一大本營,有深厚的基礎不應放棄,他設計了6套應急方案,並代替胡漢民指揮全軍,一舉全殲2萬叛軍。

北伐戰爭期間,加倫將軍親自參與制定了“先湖廣,後江浙”的總戰略,把主攻方向放在軍閥吳佩孚身上。加倫雖貴為首席軍事顧問,但他總是出現在戰鬥的第一線。當葉挺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與吳佩孚部苦戰之際,加倫乘坐鐵甲列車,冒著炮火親臨前線指揮,鼓舞了部隊的鬥志。短短數月間,戰局正如加倫事前所預計的那樣,北伐軍連下長沙、武漢、南昌等重鎮,飲馬長江,他作戰勇敢且有謀略,在北伐軍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不過,加倫對中國南方的濕熱氣候難以適應,加上晝夜勞累,患上了神經性濕疹,導致他渾身上下沒有一塊好皮膚,臉上都結滿了黃色小痂。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遭到蔣介石通緝,蔣介石希望加倫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但加倫化裝成外輪上的水手,秘密潛回蘇聯。加倫在回國前,曾參加中共的南昌起義準備會議,並與張發奎聯絡希望張參加起義。

悲慘結局

布柳赫爾生前的住所 布柳赫爾生前的住所

1937年,蘇聯國內開始了“大清洗”,張鼓峰戰役結束不久,布柳赫爾元帥便被捕殺 。由於他在國內及軍內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史達林不敢公開指控他,甚至也不敢宣布他死亡的訊息。

當時,許多人懷著美好願望猜測他可能又去中國當顧問了。1939年,蔣介石向史達林請求再派名將加倫來華,卻被告知加倫已去世多年。1956年,蘇聯政府為布柳赫爾平反昭雪。葉劍英元帥在1957年訪蘇時,回憶起曾在布柳赫爾指揮下參加訓練的情景,揮筆寫下詩篇:“不見加倫三十年,東征北伐費支援。我來伯力多懷舊,欲到紅河認爪痕。”

功勳卓著

布柳赫爾紀念郵票 布柳赫爾紀念郵票

布柳赫爾在蘇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聯共(布)中央候補委員。1921~1924年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0~1938年為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蘇聯第一屆最高蘇維埃代表。曾獲1枚列寧勳章,5枚紅旗勳章、2枚喬治十字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的英雄。

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任師長、集團軍司令及遠東共和國軍事部部長兼人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在粉碎杜切夫、高爾察克、弗蘭格爾及溫甘綸等白軍的戰鬥中戰功卓著。有《布柳赫爾言論集》傳世。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