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摩棱斯克戰役

斯摩棱斯克戰役

歷史上有兩次斯摩棱斯克戰役,一次爆發於1812年2月的拿破崙戰爭時期;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場。

1941年衛國戰爭時期的斯摩棱斯克戰役

戰爭背景

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的斯摩棱斯克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在斯摩棱斯克與德軍進行的一次攻防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

由於德軍在邊境交戰進展順利,蘇軍統帥部從6月底起,開始將戰略第二梯隊沿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中游克拉斯拉瓦到洛耶夫展開,任務是固守這一地區,不讓德軍突向莫斯科。除現有方面軍所屬軍隊外,由大本營預備隊開來的第22、第19、第20、第16、第21集團軍也編入了西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鐵木辛哥)。但是,其中只有24個師占領了陣地。而且在交戰開始前,他們未來得及建立穩定的縱深防禦。預備第24、第28集團軍(19個師)在縱深內主要地區以東210—240公里,從涅利多沃到布良斯克的正面上層開。7月8日,德軍統帥部給“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規定了任務:合圍防守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地區的蘇軍,攻占奧爾沙斯摩棱斯克維捷布斯克地域,為自己開闢一條通往莫斯科的捷徑。

7月10日前,只有“中央”集團軍群的快速軍隊—坦克第2(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第3集群(司令為霍特上將)各師和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各先遣兵團—進抵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這兩個集團軍的基本兵力(30餘個師)被白俄羅斯境內進行的戰鬥所遲滯,落後於快速軍隊120—150公里。但是在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的進攻開始前,德軍的人員,炮兵和飛機比蘇軍西方面軍多1倍,坦克多3倍。

戰爭概述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元帥)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第3裝甲集團軍、第4集團軍及第9集團軍部分兵力,共85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近88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約500輛、作戰飛機近

斯摩棱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

700架,並建立有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索科洛夫斯基上將)和加里寧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編成內共有官兵125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 20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輛、飛機1100架,進攻開始前對當面德軍形成翼側包圍態勢。

8月7日,蘇軍進攻開始。西方面軍向斯帕斯-傑緬斯克、羅斯拉夫爾方向實施突擊,但未達成進攻突然性。為儘快突破德軍防禦,方面軍第二梯隊當日即投入交戰。德軍陸續從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抽調11個師加強這裡的防禦。經激戰,西方面軍於13日解放斯帕斯-傑緬斯克。同日,加里寧方面軍左翼向杜霍夫希納方向發起進攻,經5天戰鬥僅楔入德軍防禦6~7公里。西方面軍繼續發展進攻,至20日向西推進30~40公里,被阻止在德軍中間防禦地區。

此時,鑒於布良斯克方面軍在奧廖爾方向進展順利,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變更部署,將西方面軍主力集中於斯摩棱斯克方向。28日,西方面軍再次發動進攻,30日攻占葉利尼亞。當日夜,德軍從多羅戈布日附近撤退。9月1日,蘇軍占領該市。9月14~15日,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先後發起進攻。加里寧方面軍於18日攻占杜霍夫希納,21日解放傑米多夫;西方面軍於25日占領斯摩棱斯克和羅斯拉夫爾。10月2日,蘇軍在韋利日以西、魯德尼亞、德里賓及沿普羅尼亞河一線轉入防禦。

戰爭階段

根據戰鬥行動的性質和所遂行任務的內容,斯摩棱斯克交戰分為四個階段。

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軍T-34坦克發起進攻
第一階段,7月10—20日,德軍在蘇軍西方面軍右翼和中央突破防禦。德軍快速兵團推進約200公里,合圍了莫吉廖夫,並奪取了奧爾沙、斯摩棱斯克、葉利尼亞、克里切夫。蘇軍第19、第16、第20集團軍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陷入德軍戰役合圍。第13集團軍一部兵力突過了索日河,其餘兵力擊退德軍的多次坦克衝擊後,守住了莫吉廖夫。在這幾天,蘇軍第21集團軍在西方面軍左翼向博布魯伊斯克方向實施進攻,解放了羅加喬夫市和日洛賓市,並將德軍第2集團軍主力長時間牽制於第聶伯河和別列津納河之間地帶。

第二階段,7月21日—8月7日,蘇軍統帥部企圖使用後備方面軍在西方向組織反攻。為此目的建立的第29,第30、第28、第24集團軍的4個集團軍級戰役集群和羅科索夫斯基將軍指揮的集團軍級戰役集群(均轉隸西方面軍),從別雷、亞爾采沃、羅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實施向心突擊,任務是與第16、第20集團軍協同,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軍集團。騎兵集群(3個騎兵師)在第21集團軍地帶內對德軍後方進行了奇襲。在戰鬥行動過程中,形成了兩個主要鬥爭基點:一個在斯摩棱斯克、葉利尼亞地域,另一個在索日河以及第聶伯河和別列津納河之間地帶。有鑒於此,由西方面軍左翼各集團軍(第13、第21集團軍)和由預備隊開來的第3集團軍於7月24日組建了中央方面軍(司令為庫茲涅佐夫上將)。蘇軍雖然在反攻過程中未能粉碎德軍斯摩棱斯克集團和取得顯著戰果,但卻打破了“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支援第20、第16集團軍突破了合圍圈,並將主力撤過第聶伯河。7月30日,德軍被迫在西方向轉入防禦。德軍統帥部決定消除蘇軍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造成的威脅之後,再進攻莫斯科。從7月10日—8月5日,德軍共俘蘇軍31萬人,繳獲坦克3000多輛和數量大致相同的火炮。

第三階段,8月8—21日,戰鬥行動的中心向南轉移。8月8日,德軍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2集群將正面轉而向南,對中央方面軍轉入進攻。蘇軍被迫向東南和南方向退卻。8月16日,為掩護布良斯克方向,在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朱可夫大將;7月30日組建,其左翼各集團軍向前調到第一梯隊)和中央方面軍之間建立了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

斯摩棱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
葉廖緬科中將),其編成內有第13,第50集團軍,從8月25日起又增加第3、第21集團軍(中央方面軍撤銷)。至8月21日前,德軍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2集群推進120—140公里,進抵戈梅利、斯塔羅杜布一線,並深深楔入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之間,對蘇軍西南方面軍翼側和後方造成了威脅,蘇軍被俘78000人,144輛坦克和700門火炮。8月16日,蘇軍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第24、第43集團軍(第24集團軍從7月30日起在該方面軍編成內)發起進攻,以粉碎德軍杜霍夫希納集團和葉利尼亞集團。進攻雖未得到發展,但德軍在葉利尼亞附近的戰鬥中遭重創。

第四階段,8月22日—9月10日。在此階段,蘇軍統帥部決定以積極的行動挫敗“中央”集團軍群,打破其向南方向對西南方面軍後方的進攻。然而,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對翼側突擊來阻止德軍推進的企圖未能奏效。在布良斯克方面軍地帶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為同一目的進行了一次有460架飛機參加的空中戰役。蘇軍航空兵重創坦克第2集群,但亦未能打破德軍向南的進攻。與此同時,在西方面軍右翼,德軍對第22集團軍實施了有力的坦克突擊,突破了該集團軍防禦,並於8月29日奪取了托羅佩茨。第22集團軍及在其以南防禦的第29集團軍,被迫退向西德維納河東岸。9月1日,西方面軍第30、第19、第16和第20集團軍在斯摩棱斯克附近重新轉入進攻。但進攻未得到發展。預備隊方面軍第24集團軍在葉利尼亞地域繼續實施進攻行動。這些行動以粉碎德軍葉利尼亞集團而告結束。9月10日,蘇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根據大本營命令轉入防禦。

戰爭結果

此役,蘇軍在寬400公里的地帶內向西推進200~250公里,解放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寧州部分地區,擊潰德軍7個師,重創14個師,並吸引了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德軍13個師和其他方向3個師,有力地配合了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反攻。

相關人物

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聯元帥索科洛夫斯基
索科洛夫斯基(Suokeluofusiji Sokolovsky,Vasiliy Danilovich )生於公元1897年7月21日,卒於公元1968年5月10日 蘇聯元帥(1946)、軍事家。生於別洛斯托克縣(今波蘭比亞韋斯托克)。1918年加入紅軍。1921年畢業於工農紅軍軍事學院。1931年加入聯共(布)。內戰時期,歷任連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師參謀長、突厥斯坦方面軍作戰部副部長、師長、費爾乾納和撒馬爾罕州軍隊集群司令,積極參加同白衛軍的鬥爭。內戰後,歷任師參謀長、軍參謀長、師長、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副參謀長、烏拉爾軍區和莫斯科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

蘇德戰爭時期,任西方面軍參謀長、西方向參謀長、西方面軍司令、烏克蘭第1方面軍參謀長、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副司令,參與指揮了莫斯科會戰、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奧廖爾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和柏林戰役等。因在柏林戰役中指揮有方,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任蘇軍駐德軍隊集群副總司令。1946年3月起任總司令、蘇聯駐德軍管局總指揮兼對德管制委員會蘇方委員。1949年3月起歷任蘇聯武裝力量部第一副部長、蘇聯軍事部第一副部長、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國防部總監組總監,致力於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發展蘇聯軍事科學。領導並參加編寫的《軍事戰略》一書,系統論述了蘇聯軍事戰略觀點,特別是現代條件下核戰爭的準備與實施等問題。個人撰有《解放西烏克蘭地區》、《光榮的戰鬥歷程》、《莫斯科大會戰及其歷史意義》等文。曾獲列寧勳章8枚。

斯摩棱斯克戰役德國元帥克盧格

克盧格 (Keluge Kluge,Hans Gvnther von)生於公元1882年10月30日,卒於公元1944年8月18日。德國元帥。生於波森。1901年從軍。191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任參謀,主張恢復德國軍事實力。1933年起歷任通信兵主任、軍區司令和步兵軍長。1938年參加侵占奧地利和蘇台德區的軍事行動。1939年任第4集團軍司令,率部先後參加德波戰爭和法國戰局。1940年晉元帥

1941年6月率部參加蘇德戰爭,12月接替博克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1月負傷後,在大本營預備軍中供職。1944年7月接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群司令。8月在法萊斯戰役中失敗,被免職。因與“7·20”謀殺希特勒事件有牽連並被懷疑企圖投降,在被召回途中於法國梅斯附近自殺

戰爭點評

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軍在斯摩棱斯克戰役(1941)中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此戰,德軍共俘蘇軍40多萬人,繳獲大量裝備,為進攻莫斯科打開的通道。由於斯摩棱斯克交戰是在近650公里的正面和近250公里的縱深展開的,德軍作戰部隊異常疲憊,被迫停止了向莫斯科的推進,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還是第一次被迫停止在主要方向上的進攻,而轉入防禦。德軍在作戰中,由於遭到蘇軍頑強抵抗,也損失較大,至7月23日前,“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兵團摩托化兵團損失人員近50%,步兵兵團損失人員近20%。使德軍統帥部於1941年7月就使用了將近一半的戰略預備隊(24個師中的10個半師),以加強“中央”集團軍群。斯摩棱斯克交戰結果,蘇軍統帥部為準備莫斯科防禦和爾後在莫斯科會戰中粉碎德軍贏得了時間。而德軍卻轉移主要攻擊目標,將“中央”集團軍群的精銳南下基輔,參加基輔戰役,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使蘇軍得到了喘吸。在斯摩棱斯克交戰中,蘇軍戰功卓著的兵團被授予蘇聯武裝力量中首次頒布的近衛軍稱號。

1812年8月17日的斯摩棱斯克戰役

第一次斯摩棱斯克之戰發生於1812年8月17日,拿破崙指揮約17萬5千法軍,與俄軍展開攻防戰,當夜俄軍放火燒城後撤退。

斯摩棱斯克戰役1812年8月17日斯摩棱斯克戰役
序幕
拿破崙揮軍入侵俄羅斯後,希望很快地擊敗俄國,強迫沙皇接受和約。但是每當俄軍遭遇法軍時,總是略作抵抗,便撤離戰場,拿破崙只得引軍深入,使他非常氣惱。所以他從情報中推斷俄軍在斯摩棱斯克以北集結後,便精心布署,計畫突襲防守薄弱的斯摩棱斯克,切斷俄軍往莫斯科的退路,法軍隨即向北轉進,從後側打擊俄軍左翼,迫使俄軍往北退卻,這時一支在俄軍右方遠處的法軍向南進攻,在前後夾擊下,俄軍必定大敗,拿破崙就可以取得盼望已久的勝利。

8月14日凌晨拿破崙命令大軍分為兩支,用浮橋渡過聶伯,撲向斯摩棱斯克。下午法軍在斯摩棱斯克東南約三十英里處撞上了一師執行哨戒任務的俄軍,俄軍面對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且戰且走,退回斯摩棱斯克,但是法軍沒有追擊,拿破崙更命令休整一天,錯失了攻占斯摩棱斯克的機會。

法軍從南面進攻的訊息傳至,俄軍左翼指揮官巴格拉基昂將軍立即率領麾下部隊馳防斯摩棱斯克,俄軍統帥巴克萊‧德托利將軍很猶豫地命令各部俄軍前往救援,因為他害怕從南面來的攻擊是個幌子,法軍會從北襲擊俄軍後背。

戰鬥過程
斯摩棱斯克是建在聶伯河兩岸,城分南北,以橋樑連線。從前,斯摩棱斯克是個重要軍事城塞,曾經發生多次攻防戰,所以有堅固城垣和護城河圍繞,到了1812年,雖然日久失修,城牆還是俄軍可依靠的重要防禦工事。

8月16日早上,內伊繆拉率領的法軍逼近城郊,同時約有15,000人的俄軍增援到達,可是法軍未有發動攻擊。到了下午,拿破崙才下令進攻,法軍曾一度把守軍逼至城牆下,俄軍奮力頑抗奪回失地,但拿破崙沒有加強攻勢,像是等待俄軍主力部隊的到達。

8月17日巴格拉基昂將軍指揮的俄軍(約60,000人)陸續到達增援,炮戰變得非常激烈,城內城外一片火海。法軍雖然再次攻到城牆下,但是沒有攻城器具,又遭受俄軍強烈炮火轟擊,無法登城突破。稍後巴克萊‧德托利將軍到了城中,與幕僚商討戰況,決定派遣巴格拉基昂將軍,率兵往城東約五十英里的渡河點據守,阻止拿破崙派兵渡河側擊俄軍和切斷由斯摩棱斯克往莫斯科的交通線,晚上,巴克萊‧德托利命令俄軍有序地撤退,燒毀彈藥和補給品。8月18日法軍突破城牆。為了讓部隊成功退出戰鬥,俄軍後衛在城內阻擊法軍。當晚,俄軍終於撤走,戰鬥結束。

相關人物

斯摩棱斯克戰役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稱奇蹟創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法國人民的驕傲。

拿破崙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沒落的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蘭西共和國後,拿破崙出生前這還是熱那亞共和國的國土。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蘭西共和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蘭西共和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倫那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倫那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共和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鏇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參考資料

(1)《蘇軍四大戰將全畫傳-二戰沙場戰將全畫傳叢書》

(2)《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主要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