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羅佩茨

托羅佩茨

托羅佩茨位於俄國,是世界著名的城市。

基本信息

概況

托羅佩茨世界著名城市,位於俄國莫斯科

歷史影像

莫斯科保衛戰

蘇軍於1941年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為保衛莫斯科而進行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在莫斯科會戰中,德軍總兵力為78個師,180萬人,各種火炮1.4萬門,坦克1700輛,飛機1390架。蘇軍決心保衛莫斯科,集中了全部作戰兵力的30%以上。計3個方面軍共有95個兵團,總兵力125萬人,各種火炮7600門,坦克990輛,飛機677架。在史達林的領導下,沉著應戰,以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工事,防止德軍推進。12月6日蘇軍開始大規模反攻。1942年1月8日,蘇軍3個方面軍計124萬多人發起總攻,實施了瑟喬夫卡-維亞濟馬進攻戰役、托羅佩茨-霍爾姆進攻戰役、勒熱夫進攻戰役和博爾霍夫進攻戰役。蘇軍的總攻持續到4月20日,向西推進100~350千米,收復了莫斯科州、加里寧州、圖拉州和梁贊州等。此戰中,德軍損失50萬人,其中凍死凍傷10萬餘人,損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各種車輛1.5萬輛。蘇軍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破產。此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而且發展了蘇聯軍事學術。  

托羅佩茨—霍爾姆戰役1942 介紹 

偉大衛國戰爭中西北方面軍左翼(1月22日起為加里寧方面軍右翼)在蘇軍1941—1942年之交冬季的進攻過程中,於1942年1—2月實施的進攻戰役。

戰役路線戰役路線

戰役目的是粉碎敵軍奧斯塔什科夫集團,從西面深遠迂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配合蘇軍在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1942)過程中挫敗該集團軍群。由於蘇軍在莫斯科附近反攻(見莫斯科會戰(1941—1942))的結果,加里寧方面軍以及西方面軍右翼從北面包圍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為西北方面軍左翼會同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敵人未料到蘇軍在這裡採取積極行動,在約100公里正面上僅配置有“北方”集團軍群第16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另1個騎兵旅。道路缺少和積雪很厚,使森林沼澤的進攻複雜化了。在這種條件下,目的明確的黨政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其目的是激發全體人員高昂的進攻銳氣,培養堅韌性和在困難情況下的作戰技能。特別注意講明蘇軍在莫斯科附近取得的歷史性勝利的意義。

戰役企圖是以突擊第3、第4集團軍(8個師、10個旅、12個滑雪營、4個坦克營)從奧斯塔什科夫市地域向托羅佩茨、韋利日魯德尼亞總方向實施突擊,粉碎奧斯塔什科夫以西湖區之敵,爾後在向西南方向擴張戰果,從西面迂迴敵軍勒熱夫—維亞濟馬集團,協同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予以圍殲。突擊第3集團軍(司令為M.A.普爾卡耶夫中將)和突擊第4集團軍(司令為A.H‘葉廖緬科上將)分別向霍爾姆、大盧基方向和托羅佩茨、韋利日方向實施突擊。第34集團軍左翼一部兵力應向沃托利諾進攻,以便從北面保障主要突擊。方面軍首長將各突擊集團隱蔽集中於選定的方向,達成了進攻突然性。1月9日,突擊第3、第4集團軍在100公里寬的地帶內轉入進攻,至1月12日前,突破敵人防禦戰術地幅,推進25—30公里。突擊第4集團軍迅猛發展進攻,於1月16日攻占安德烈亞波爾市,1月21日,在游擊隊協同下,攻占托羅佩茨市,以先遣部隊切斷大盧基一勒熱夫鐵路,配合此時正進行瑟喬夫卡—維亞濟馬戰役(1942)的加里寧方面軍右翼前進。突擊第3集團軍至1月22日前合圍霍爾姆市敵軍守備部隊,從南面迂迴法西斯德軍第16集團軍傑米揚斯克集團(見傑米揚斯克戰役)。1月22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將突擊第3、第4集團軍轉隸加里寧方面軍,此前這兩個集團軍已推進90—120公里,向維捷布斯克方向“中央”集團軍群深遠後方發展進攻。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對蘇軍在該方向深遠楔入深感不安,將其預備隊(1—2月由西歐調來的4個步兵師)調到突擊第3、4集團軍當面,至2月初前阻止了這兩個集團軍的前進。展開在約300公里正面的蘇軍未能粉碎敵已增強的抵抗,遂在所到地區轉入防禦。

托羅佩茨—霍爾姆戰役結果,突擊第3、第4集團軍前進約250公里,深遠楔入敵人“北方”、“中央”集團軍群接合部的防禦,破壞了他們之間的戰役協同,並從西面迂迴敵軍勒熱夫—維亞濟馬集團,為粉碎該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敵軍傑米揚斯克集團也被從南面深遠包圍。

在托羅佩茨—霍爾姆戰役過程中,蘇軍取得了在嚴冬和道路缺少條件下進攻的經驗。戰役的特點是進攻的突然性。

參戰兵力突擊第3,4集團軍,12.21萬,裝備坦克100多

蘇軍殲敵近萬蘇軍純減員10400,傷188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