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茨瓦夫

弗羅茨瓦夫

弗羅茨瓦夫(波蘭語:Wrocław;德語: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捷克語:Vratislav;拉丁語: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蘭城市,位於波蘭西南部的奧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亞省的省會。該市人口約為635,800人(2005年),列波蘭第四大城(次於華沙、羅茲和克拉科夫),同時也是波蘭僅次於華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經濟、文化、交通等諸多方面都在波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弗羅茨瓦夫在其城市發展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內,一直是一個以多民族、多元文化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蘭、捷克、猶太等民族均扮演過重要角色。而德語曾長期是占有優勢地位的語言,該市的德語名稱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戰以前該市曾是德國重要的工商業與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規模居全德國第六位(人口達60多萬,與2000年幾乎相等)。

簡介

弗羅茨瓦夫弗羅茨瓦夫
弗羅茨瓦夫波蘭語:Wrocław), (,城市面積292,9平方千米,人口638,000。北緯51°07'、東經17°02'。
城市名稱
波蘭西南部城市,弗羅茨瓦夫省首府。西南地區最大經濟文化中心。臨奧得河兩岸。初建於九世紀。1741年被普魯士攻占,後入德國版圖,稱布雷斯勞。1945年復歸波蘭。水陸交通運輸樞紐。以機械製造(工作母機、精密儀器、發電設備、機車車輛和船舶等)為主,化學和食品工業(有波蘭最大麵粉廠)也很發達。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多所。還有西里西亞博物館和許多中世紀古蹟。
弗羅茨瓦夫最早在1000年被提到:在波蘭新成立弗羅茨瓦夫教區,主教是約翰。(Thietmar編年史)最早的城市名稱是''Sigillum civitatis Wracislavie'',1175年有了一個簡短的名字''in Wrezlawe''.-->
該市的名稱引起德國和波蘭民族主義者的爭議。在該市現在的波蘭居民,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生的中間,德國名字"布雷斯勞" 已經很陌生,這個曾使用過的名稱很可能觸怒他們。
在其他語言中的名稱:
Vratislav (斯洛伐克語)
Vroclav (Slovak, 塞爾維亞語)
Breslavia (義大利語)
Vroclavas (立陶宛語)
Boroszló (匈牙利語)

歷史

該市第一次被提到是在10世紀。
1335年,連同幾乎整個西里西亞變成波希米亞王國的一部分,直到1740年代;從1526年起,由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這時的居民,儘管許多是波蘭祖先,已經主要說德語。宗教改革
After the demise of 神聖羅馬帝國 in 1806年,1871年該市隨同普魯士加入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使布雷斯勞成為主要工業中心,特別是亞麻和棉紡織業, 人口從1860年到1910年超過50萬。1928年市區界限大為擴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市10,000名猶太人中許多被納粹殺害,1945年2月紅軍逼近,布雷斯勞建成軍事要塞,大部分人口撤離,還剩20萬人。建造要塞使用了
圍攻3個月後,布雷斯勞要塞在5月7日投降,是德國東部最後陷落的主要城市。有4萬布雷斯勞人死在廢墟中,城市幾乎有70%被摧毀。
圍城期間,德國當局將圍繞凱撒街(今Plac Grunwaldzki) 的一塊現代住宅區夷為平地,以建造一個軍用機場,恢復城市的供應。不計其數的德國平民和工奴死於機場建造過程中。
進城的紅軍野蠻的攻擊倖存的平民。這種行動毫無理由,很難說與下列事件造成的大清掃沒有關係:開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將蒙羞的凡爾賽條約強加給德國,然後是納粹攻擊蘇聯,數百萬蘇聯平民死於德國軍隊之手。
和整個西里西亞一樣,布雷斯勞根據波茨坦協定劃給波蘭。在1945到1949年期間,大部分倖存的德國居民不是自動離開就是被驅趕到戰後德國。和其他下西里西亞城市一樣,德國人的存在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末。事實上,該市最後一所德國學校直到1963年才關閉。弗洛茨瓦夫重新安置了從波蘭中部小鎮和村莊或從波蘭割讓給蘇聯的地區(許多人來自利沃夫,今屬烏克蘭)被驅逐的波蘭人。
老城逐漸恢復了美麗。幾乎所有不朽建築得到了保護。今天這裡是波蘭一個獨特的歐洲城市,有奧地利、波希米亞、普魯士風格的建築。弗洛茨瓦夫的哥特風格起源於西里西亞;它的巴洛克風格主要歸功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宮廷建築師 (Fischer von Erlach、Ch. Tausch);弗洛茨瓦夫還有一批德國摩登建築建築師的卓越作品,其中Hans Poelzig和Max Berg,Berg的著名作品''Jahrhunderthalle'' (Hala Ludowa)(1911年–1913年)是最重要的。
1997年7月,該市遭遇奧得河大洪水。
2005年,該市遭遇暴風襲擊,颳倒了一批樹,死亡3人。暴風是地方性的,沒有影響到其他主要城市。

20世紀突出事件

1997 - 1997年奧得河大洪水
1948 - 解救國家展覽
1945 - 布雷斯勞要塞被蘇軍包圍
1938 - 全德體育節 (Internet Explorer only)
1937 - 第十二屆 全德歌詠會
1913 - 100th Aniversary of 萊比錫戰役大展覽
1907 - 第七屆 全德歌詠會
1903 - 1903年奧得河大洪水

人口歷史

1800: 64,500 居民
1831: 89,500 居民
1850: 114,000 居民
1852: 121,100 居民
1880: 272,900 居民
1900: 422,700 居民
1910: 510,000 居民
1925: 555,200 居民
1933: 625,198 居民
1939: 629,565 居民
1946: 171,000 居民
1956: 400,000 居民
1960: 431,800 居民
1967: 487,700 居民
1970: 526,000 居民
1975: 579,900 居民
1980: 617,700 居民
1990: 640,577 居民
1999: 650,000 居民
2003: 638,000 居民

行政區劃

弗洛茨瓦夫分為5個區:
Fabryczna ("Industrial")
Krzyki
Psie Pole ("Dog Field")
Stare Miasto (老城)
Śródmieście (市中心)

著名地點和建築

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
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

百年廳

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

Hala Ludowa--弗羅茨瓦夫百年廳
Ostrów Tumski
Panorama Racławicka
Plac Grunwaldzki
St. Elisabeth

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1938年納粹德國發行

名人

Alois Alzheimer - discoverer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olf Anderssen - 19世紀 chess master
Max Berg - architect, designer of the Hala Ludowa
Dietrich Bonhoeffer - religious leader in the resistance movement against Nazism
Ernst Cassirer, philosopher
Jerzy Grotowski - theatre director and a leading theatrical avant garde figure
Mirosław Hermaszewski - Polish astronaut
Ludwik Hirszfeld - microbiologist, co-discovers of the inheritance of Athe BO blood type
Marek Hłasko - writer
Alfred Kerr - theatre critic and essayist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 physicist
Carl Ferdinand Langhans - architect
Ferdinand Lassalle - German socialist politician and reformer
Adolph von Menzel - artist
Rudolf Meidner - Swedish economist and socialist theorist
Joachim Cardinal Meisner - Cardinal priest and archbishop of Cologne
Manfred von Richthofen - WW1 flying ace.
Tadeusz Różewicz - poet and writer
Wanda Rutkiewicz -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man mountaineers
Julius von Sachs - botanist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 theologian and philosopher
Angelus Silesius (Johannes Scheffler) - 17th century German-Polish religious poet
Edith Stein - 德國哲學家 and Roman Catholic martyr
Hugo Steinhaus - mathematician

諾貝爾獎得主

''listed chronologically, by year of award''
Theodor Mommsen (1902)
Philipp Lenard (1905)
Eduard Buchner (1907)
Paul Ehrlich (1908)
Gerhart Hauptmann (1912)
Fritz Haber (1918)
Friedrich Bergius (1931)
Otto Stern (1943)
Max Born (1954)
Reinhard Selten (1994)

教育

10所國立大學:
弗羅茨瓦夫大學 (''弗羅茨瓦夫大學'' )
弗羅茨瓦夫科技大學(''Politechnika Wrocławska'' )
弗羅茨瓦夫醫學院(''弗羅茨瓦夫醫學院'' )
弗羅茨瓦夫物理教育學院 (''Akademia Wychowania Fizycznego'' ),
弗羅茨瓦夫經濟大學(''Akademia Ekonomiczna im. Oskara Langego'' )
弗羅茨瓦夫農業大學(''Akademia Rolnicza we Wrocławiu'' )
弗羅茨瓦夫美術學院(''Akademia Sztuk Pięknych we Wrocławiu'' )
Karol Lipinski 音樂大學(''Akademia Muzyczna im. Karola Lipińskiego'' )
戲劇學院(''Państwowa Wyższa Szkoła Teatralna'')
Tadeusz Kościuszko 陸軍學院(''Wyższa Szkoła Oficerska Wojsk Lądowych'' )
還有許多私立高等學校,如
Wyższa Szkoła Filologiczna

經濟和交通

弗羅茨瓦夫傳統上的主要工業是鐵路機車製造和電子工業。該市有弗羅茨瓦夫國際機場和河港.

主要公司

Volvo Polska sp. z o.o.
西門子
Hewlett Packard
Grupa Lukas
AB SA
Polifarb Cieszyn-Wrocław SA
KOGENERACJA S.A.
Impel SA
Europejski Fundusz Leasingowy SA
Telefonia Dialog SA
Wrozamet SA
American Restaurants sp. z o.o.
Hutmen SA
MPEC Wrocław SA
SAP Polska

男子職業隊

男子籃球隊, former Polish Champion, 2nd place 2004 in Era Basket Liga
男子足球隊(波蘭足球冠軍賽1977; 波蘭杯 winner 1976, 1987;波蘭超級盃得主1987) (第2名,2005/2006)
男子手球隊(1st league in season 2003/2004)
男子dirt speedway racing隊(第1名,2003/2004)
男子排球 隊(Polska Liga Siatkówki (PLS),2003/2004)
男子拳擊隊(第1名,2003/2004)

女子職業隊

女子排球隊playing in Polish Seria A 女排 League: 6th place in 2003/2004 season.
女子足球隊(第1名,2003/2004)
女子手球隊(第1名,2003/2004)
女子桌球隊(第1名,2003/2004)

友好城市

布雷達,荷蘭
德勒斯登,德國
夏洛特,美國
瓜達拉哈拉,墨西哥
Hradec Králové
考納斯,立陶宛
La Vienne
利沃夫,烏克蘭
Ramat Gan
威斯巴登,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