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三七

綿三七

綿三七,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於基部平臥,常分枝,高12-40厘米。塊根供藥用,健胃,止痛,解毒。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胃腹疼痛,腹瀉,跌打損傷。綿三七產雲南、西藏自治區。常生於海拔1300-2000米的山坡草叢中、石縫或林下。綿三七健胃,止痛,解毒。治胃痛,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睪丸腫痛,疝氣,跌打損傷,瘡毒。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綿三七EriosemahimalaicumOhashi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1卷||豆科LEGUMINOSAE||雞頭薯屬Eriosema(DC.)G.Don||綿三七EriosemahimalaicumOhashi
2.綿三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雞心矮陀陀,球莖毛瓣花
EriosemahimalaicumOhashiinJourn.Jap.Bot.41:96.1966;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509.圖2747.1972.——CrotalariatuberosaHamilt.exD.Don,Prodr.Fl.Nep.241.1825.——Eriosematuberosumauct.nonA.Rich.: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701.1955.

植物形態

綿三七綿三七
綿三七,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於基部平臥,常分枝,高12-40厘米,密被銹色長柔毛;塊根近球形,稀為紡錘形,肉質托葉小,線狀披針形,常有細脈紋,長約4毫米,被毛。葉僅具單小葉,互生,長圓形、倒卵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0.4-1厘米,先端鈍圓,有或無小凸尖,基部圓形或近楔形,上面疏生長柔毛,下面密被銹色短絨毛,沿脈上密被銹色長柔毛;無柄。總狀花序腋生,長不及1厘米,密被銹色長柔毛,有花1-2朵;花萼杯狀,長約5毫米,萼齒近披針形,密被銹色長柔毛;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背面疏生短柔毛,基部兩側具短耳,翼瓣倒卵狀橢圓形,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橢圓狀,先端略彎。莢果長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5毫米,密被銹色長柔毛。花期7月,果期9-10月。
塊根供藥用,健胃,止痛,解毒。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胃腹疼痛,腹瀉,跌打損傷。

產地分布

綿三七產雲南、西藏自治區。常生於海拔1300-2000米的山坡草叢中、石縫或林下。印度亦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

醫藥用途

名稱:綿三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草仔薯(《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雞心矮陀陀(《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球根毛瓣花、山草果、排紅草、山雞頭(《雲南中草藥選》),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紅河中草藥》),獨苗一支立(《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綿三七的塊根。
採集:夏季採挖。
性味:甘苦,平。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苦微甜,平。”
②《雲南中草藥選》:“甘澀,平。”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甘微苦,平。”
功用主治:健胃,止痛,解毒。治胃痛,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睪丸腫痛,疝氣,跌打損傷,瘡毒。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鎮痛,拔瘡毒。”
②《雲南中草藥選》:“健胃,收斂,止痛。”
③《四川常用中草藥》:“治睪丸腫痛,疝氣,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
①治腸胃疼痛,腹瀉:球根毛瓣花塊根,曬乾研粉,每次五分至一錢,開水送服。(《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鮮球根毛瓣花塊根一至二兩生吃,或用乾品五錢至一兩,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③治歐打損傷:綿三七泡酒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瘡毒:綿三七根研末,蜂蜜調勻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豆科·菜豆族·木豆亞族植物

木豆亞族(Subtrib. CAJANINAE Benth.),世界有13屬,大部產於亞洲、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木豆屬千斤拔屬、野扁豆屬、鹿藿屬、雞頭薯屬。小葉3片,有時1,稀5或更多,背面具腺點;常無小托葉;花序無節;小苞片缺;花瓣常紅色或黃色,有時被短柔毛;花柱常無毛,柱頭頂生,頭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