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藿

鹿藿

鹿藿,豆科鹿藿屬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植物,有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的功效,主要分布在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等地。

基本信息

鹿藿鹿藿
藿為多年生纏繞性藤本,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主要功效為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盅毒,女子腰腹痛,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異名別名

鹿豆(《爾雅》郭璞注),荳豆、野綠豆(《綱目》)

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志》)

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志》)

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志》)。

基本概述

鹿藿

鹿藿鹿藿

(《本經》)
科名:豆科

屬名:鹿藿屬

學名:RhynchosiavolubilisLour.

來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採集:5~6月采,曬乾。貯乾燥處。

性味: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歸經: 《本草經疏》 :"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形態特徵

鹿藿鹿藿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羽狀復;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厘米,闊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2.5~6厘米,闊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餘朵;花黃色,長7毫米;花萼鍾狀,5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2體,花葯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1.5厘米,闊約9毫米;有1~2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花期5~9月。

資源分布

多生於山坡,曠野溪邊,路旁灌叢中,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鹿藿根)亦供藥用。

性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功用主治

鹿藿鹿藿
消積散結,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用於小兒疳積,牙痛,神經性頭痛,頸淋巴結結核,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外用治癰癤腫毒,蛇咬傷。

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褥熱,瘰癧,癰腫,流注。

《本經》 :"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
②江西 《草藥手冊》 :"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選方處方

鹿藿鹿藿
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癧: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名家論述

《本草經疏》 :"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癧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配圖

相關詞條

老鼠眼雞齊黃斤餓螞蝗痰切豆牛眼珠藤野毛豆

豆科·菜豆族·木豆亞族植物

木豆亞族(Subtrib. CAJANINAE Benth.),世界有13屬,大部產於亞洲、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木豆屬千斤拔屬、野扁豆屬、鹿藿屬、雞頭薯屬。小葉3片,有時1,稀5或更多,背面具腺點;常無小托葉;花序無節;小苞片缺;花瓣常紅色或黃色,有時被短柔毛;花柱常無毛,柱頭頂生,頭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