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千斤拔

大葉千斤拔

大葉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 (Willd.) Merr.)為蝶形花科千斤拔屬多年生直立灌木,株高可達4米。幼枝有明顯縱棱,密被緊貼絲質柔毛,葉具指狀3小葉,花冠紫紅色,莢果橢圓形,褐色,種子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10~12月。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海南、台灣等省。常生長於曠野草地或灌叢中。

基本信息

植物來源

大葉千斤拔大葉千斤拔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1卷||豆科LEGUMINOSAE||千斤拔屬FlemingiaRoxb.exW.T.Ait.||大葉千斤拔Flemingiamacrophylla(Willd.)Prain

9.大葉千斤拔圖版77:8-15

海南植物志2:310.1965;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510.圖2750.1972.

植物形態

大葉千斤拔大葉千斤拔

葉具指狀3小葉:托葉大,披針形,長可達2厘米,先端長尖,被短柔毛,具腺紋,常早落;葉柄長3-6厘米,具狹翅,被毛與幼枝同;小葉紙質或薄革質,頂生小葉寬披針形至橢圓形??8-15厘米,寬4-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基出脈3,兩面除沿脈上被緊貼的柔毛外,通常無毛,下面被黑褐色小腺點,側生小葉稍小,偏斜,基部一側圓形,另一側楔形;基出脈2-3;小葉柄長2-5毫米,密被毛。總狀花序常數個聚生於葉腋,長3-8厘米,常無總梗;花多而密集;花梗極短;花萼鍾狀,長6-8毫米,被絲質短柔毛,裂齒線狀披針形,較萼管長1倍,下部一枚最長,花序軸、苞片花梗均密被灰色至灰褐色柔毛;花冠紫紅色,稍長於萼,旗瓣長橢圓形,具短瓣柄及2耳,翼瓣狹橢圓形,一側略具耳,瓣柄纖細,龍骨瓣長橢圓形,先端微彎,基部具長瓣柄和一側具耳;雄蕊二體;子房橢圓形,被絲質毛,花柱纖細。莢果橢圓形,長1-1.6厘米,寬7-9毫米,褐色,略被短柔毛,先端具小尖喙;種子1-2顆,球形光亮黑色。

生長分布

雲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常生長於曠野草地上或灌叢中,山谷路旁和疏林陽處亦有生長,海拔200-1 500米。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亦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

根供藥用,能祛風活血,強腰壯骨,治風濕骨痛。

大葉千斤拔根入藥,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千斤拔的主要替代品,具有祛風濕,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用於治療風濕骨痛,腰肌勞損等。以千斤拔的根作為原料生產的中成藥有婦科千金片金雞沖劑壯腰健腎丸等。民間用大葉千斤拔的根與雞肉、豬蹄等配伍做成藥膳食用。大葉千斤拔可作為資源昆蟲紫膠蟲的優良寄主,因其具有適應性強、速生、耐旱、耐貧瘠、萌發力強、產膠性能好等綜合優良特性,已在我國紫膠生產中推廣套用。大葉千斤拔的葉及嫩枝富含粗蛋白,可作為牧草資源。其根系發達,能利用根瘤菌固氮,可作為熱區水土保持、恢復退化耕地的重要樹種。大葉千斤拔還可以作為綠化樹種,用於道路、高速公路的綠化,作為綠肥或蔭蔽樹種可以與於橡膠、咖啡、龍血樹、果巴戟等經濟植物套種,可以說大葉千斤拔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樹種,具有廣泛的開發利用價值。

大葉千斤拔因其藥用部位為根,採收時對資源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極大,經廠家多年的收購採挖,野生資源逐年遞減,面臨著枯竭的威脅。開展人工栽培研究,對保護野生資源及其生態環境、保障企業的原料供給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版納園經濟植物實驗推廣站與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了大葉千斤拔人工栽培試驗示範研究,在雲南勐侖和湖南炎陵等地建立了150畝示範基地,研究其適應性,繁殖栽培技術和主要藥用成份含量等,申請專利一項(授權)。

大葉千斤拔與海巴戟套種大葉千斤拔與海巴戟套種
大葉千斤拔與咖啡套種大葉千斤拔與咖啡套種
大葉千斤拔與龍血樹套種大葉千斤拔與龍血樹套種
雲南勐侖試驗地雲南勐侖試驗地
大葉千斤拔大葉千斤拔

豆科·菜豆族·木豆亞族植物

木豆亞族(Subtrib. CAJANINAE Benth.),世界有13屬,大部產於亞洲、非洲、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木豆屬千斤拔屬、野扁豆屬、鹿藿屬、雞頭薯屬。小葉3片,有時1,稀5或更多,背面具腺點;常無小托葉;花序無節;小苞片缺;花瓣常紅色或黃色,有時被短柔毛;花柱常無毛,柱頭頂生,頭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