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記載了我國3萬多種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種類數量最多的一部。《中國植物志》為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對陸地生態系統研究將起到重大促進作用,對科研和經濟建設都有重要的價值。

簡介

中國植物志》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植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現有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種類的基本科學資料,它不但是植物分類學的重要文獻,也是農、林、牧、副業以及醫藥、輕工業等生產部門利用植物資源、鑑定植物種類不可缺少的工具書。全書按分類系統排列,分卷、冊編輯出版。總計80卷,120個卷冊。從1959年開始出版以來,現已出版30多個卷冊,預計1985年基本完成全書的編寫任務。中國植物志每個卷冊的內容包括科、屬特徵,科、屬、種的檢索表,每種植物都記載有形態描述、產地、分布、生態環境、重要種類的經濟用途等。書中附有幫助鑑別的形態圖,書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詳細信息

植物資源是國家的重要財富,國家要發展經濟,可持續地開發和利用植物資源,必須弄清植物的種類和組成,這就需要編研、出版國家或地區的植物志。
中國地域遼闊,山川縱橫,地跨熱帶、亞熱帶至寒溫帶,植物種類異常豐富。作為我國植物的戶口冊和信息庫,功載千秋的科學巨著――《中國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國家植物資源的重要依據和發展有關學科的必須基礎,它包括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記載了植物的科學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經濟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國科學家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準備編寫《中國植物志》,最早始於北京大學的鐘觀光,他到全國各省區採集了十幾萬號標本。繼後,秦仁昌、王啟無、蔡希陶、俞德俊以及其他老一輩植物學家也採集了大量的標本。其中,秦仁昌在歐洲拍攝的近二萬張中國植物標本照片,對編寫該書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胡先驌(Hu Xian Xiao)首先提出編寫《中國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植物學家。但當時由於資金、標本、文獻等方面的許多困難,這一願望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實現。
1959年 10月我國正式成立《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由錢崇澍(Qian Chong Shu)、陳煥鏞任主編,秦仁昌任秘書長,當年就出版了包括蕨類植物的首卷《中國植物志》。以後歷任主編是林鎔,俞德浚和吳征鎰。 為深入開展《中國植物志》的編研,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有關部委和大專院校,先後組織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單位上千位科技人員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全國性野外調查考察和標本採集, 到2000年全國各標本館的植物標本達1700萬份之多,為編寫該書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基礎。
《中國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冊以後, 停頓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復編研,並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給予專項經費的支持,達446萬元。統計表明,一半的書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國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80卷126冊,5000多萬字,記載了我國3萬多種植物,共301科3408屬31142種。該書基於全國8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繪圖人員80年的工作積累、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這一協作的規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編研工作基於大規模野外考察和標本採集,基於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許多新信息、新內容,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這在國際上是空前的。 該書的作者們,還參加了植物科屬的分類、系統、進化等有關研究,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論著,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和中科院或省部委獎多項。這些成果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植物志》的學術水平。
《中國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僅摸清了我國的植物資源,還可以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例如在商貿、檢疫、公安和國防等方面,給國際貿易糾紛和偵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幫助。植物分布對地層鑑別、環境變遷和尋找礦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傳和普及植物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等方面也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植物志》的出版為全世界植物學家所矚目,自1989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合作編寫英文版《中國植物志》。這是《中國植物志》走向國際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對《中國植物志》的關注與重視。 《中國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實現了我國四代植物學家的夙願,為合理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對陸地生態系統研究將起到重大促進作用,對國家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將做出重大貢獻並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標誌著我國植物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