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酸鹽細菌

矽酸鹽細菌

矽酸鹽細菌(拉丁名:Bacillus mucilaginosus)為芽孢桿菌目、芽孢桿菌科、矽酸鹽細菌屬。主要用於解鉀固氮,由於其生命活動作用可將含鉀礦物中的難溶性鉀溶解出來供作物利用,並將其稱為鉀細菌,用這類菌種生產出來的肥料叫矽酸鹽菌肥,俗稱鉀細菌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矽酸鹽細菌矽酸鹽細菌

矽酸鹽細菌在選擇培養基平板上,菌落表面濕潤而光滑,質地粘稠並有彈性,無色透明隆起度大,像半顆玻璃珠;菌體長桿形,大小為4~7微米×1~1.2微米,連同莢膜,大小為7~10微米×5~7微米,莢膜比菌體大10~15倍,有時甚至有2~4層莢膜。需要說明的是莢膜的產生、大小、層數與培養基的營養成分密切相關,營養豐富時,不形成莢膜或莢膜較小,反之莢膜大而肥厚,層數增多,莢膜的有無是鑑別矽酸鹽細菌的重要形態特徵。菌體兩端鈍園,菌體中往往有1~2個大脂肪類顆粒。此外,菌體中央還能形成粗大的橢圓形芽胞。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復紅染色能清晰地看到矽酸鹽細菌形態特徵。

生物學特徵

矽酸鹽細菌對營養條件要求不高,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在無氮培養基上長得很好,形成豐滿的富彈性、粘稠半顆玻璃珠狀的菌落,但固氮能力不高,一般每利用1克糖固定1~3毫克氮。在有氮培養基上也能生長,如牛肉膏培養基,但比在無氮培養基上長得慢些,菌落個也小,莢膜也小。矽酸鹽細菌能水解和利用澱粉,在含有澱粉的培養基中不形成莢膜或莢膜很小,易形成芽胞。培養的最適宜溫度是25~35℃,合適的培養pH值範圍為7.5~8.0。。

矽酸鹽細菌種類及其生產套用

矽酸鹽細菌作為菌肥,在前蘇聯和我國研究較早、套用較多。一些研究認為矽酸鹽細菌(Silicatebacteria)由於其生命活動作用可將含鉀礦物中的難溶性鉀溶解出來供作物利用,並將其稱為鉀細菌,用這類菌種生產出來的肥料叫矽酸鹽菌肥,俗稱鉀細菌肥。

肥料的套用基礎

矽酸鹽細菌一方面由於其生長代謝產生的有機酸類物質,能夠將土壤中含鉀的長石、雲母、磷灰石、磷礦粉等礦物的難溶性鉀及磷溶解出來為作物和菌體本身利用,菌體中富含的鉀在菌死亡後又被作物吸收;另一方面它所產生的激素胺基酸、多糖等物質促進作物的生長。同時,細菌在土壤中繁殖,抑制其它病原菌的生長。這些都對作物生長、產量提高及品質改善有良好作用。

目前的矽酸鹽細菌肥料劑型主要是草炭吸附的固體劑型,其生產條件、工藝要求、質量要求和使用條件同於一般的微生物肥料,主要用於缺鉀地區。我國農業土壤中的缺鉀問題日趨明顯,而我國鉀素化肥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每年需要進口。實際上土壤中鉀的總含量並不缺乏,只是速效鉀供應不足,研究和開發利用解鉀微生物,闡明其作用機理是微生物肥料研究和套用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矽酸鹽細菌肥料適宜施用的作物種類多,在棉花菸草、甘薯、水稻、玉米和果樹等上表現出較好的效果,產量的增加達10%左右,並能提高品質。施用方式主要為拌種、穴施和根外追肥。

矽酸鹽細菌與其他菌類混培製劑

目前國內與矽酸鹽細菌的混培製劑並不是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JT複合菌種,該菌種是由台灣矽酸鹽細菌和日本諾卡氏放線菌混培而成,由西安中晟化工中國大陸地區唯一銷售,在農業生產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菌種來源

農大南校綠地土壤2-5cm下土壤
 

菌物界(三)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