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雙子葉植物綱白花丹科植物]

白花丹[雙子葉植物綱白花丹科植物]
白花丹[雙子葉植物綱白花丹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花丹(學名: L)是常綠半灌木,高約1-3米,直立,多分枝;葉薄,通常長卵形。穗狀花序通常含25-70枚花;苞片狹長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花萼先端有5枚三角形小裂片,花冠白色或微帶藍白色。子房橢圓形,蒴果長橢圓形,淡黃褐色;種子紅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於污穢陰濕處或半遮蔭的地方。分布於中國、南亞和東南亞各國。為民間常用藥,用以治療風濕跌打、筋骨疼痛、癬疥惡瘡和蛇咬傷,並用以滅孑孓、蠅蛆。(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花丹 白花丹

白花丹是常綠半灌木植物,高約1-3米,直立,多分枝;枝條開散或上端蔓狀,常被明顯鈣質顆粒,除具腺外無毛。葉薄,通常長卵形,長(3)5-8(13)厘米,寬(1.8)2.5-4(7)厘米,先端漸尖,下部驟狹成鈍或截形的基部而後漸狹成柄;葉柄基部無或有常為半圓形的耳。

穗狀花序通常含(3)25-70枚花;總花梗長5-15毫米;花軸長(2)3-8(15)厘米(結果時延長可達1倍),與總花梗皆有頭狀或具柄的腺;苞片長4-6(8)毫米,寬(1)1.5-2(2.5)毫米,狹長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有尾尖;小苞長約2毫米,寬約0.5毫米,線形;花萼(開放的花)長10.5-11.5(結果時至13)毫米,萼筒中部直徑約2毫米,先端有5枚三角形小裂片,幾全長沿綠色部分著生具柄的腺;花冠白色或微帶藍白色,花冠筒長1.8-2.2厘米,中部直徑約1.2-1.5毫米,冠檐直徑約1.6-1.8厘米,裂片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倒卵形,先端具短尖;雄蕊約與花冠筒等長,花葯長約2毫米,藍色;子房橢圓形,有5棱,花柱無毛。

蒴果長橢圓形,淡黃褐色;種子紅褐色,長約7毫米,寬約1.5毫米,厚約0.6毫米,先端尖。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主根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長可達30厘米,直徑約5毫米,略彎曲,上端著生多數細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莖圓柱形,直徑4-6毫米,有分枝,表面黃綠色至淡褐色,節明顯,具細縱棱;質硬,易折斷,斷麵皮部呈纖維狀,淡棕黃色.中間呈顆粒狀.淡黃白色.髓部白色。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9厘米,寬3-6厘米;上面淡綠色至黃綠色,下面淡灰綠色至淡黃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萼管狀,被有柄腺體,花白色至淡黃色。氣微,味辛辣。

主要變種

尖瓣白花丹 尖瓣白花丹
尖瓣白花丹(變種) Plumbago zeylanicavar. oxypetala Boiss. in DC. Prodr. 12: 693. 1848. 花冠檐部的裂片窄長而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 產中國福建。模式標本采於福建東南沿海的一個島上。

生長環境

白花丹為攀狀亞灌木,適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常生於氣候炎熱的地區,多見於陰濕的小溝邊或村邊路旁曠地,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土壤深厚、肥沃、疏鬆、黏性大的土壤比較好,易於栽培。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和四川(重慶、西昌);南亞和東南亞各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繁殖方式

採用種子繁殖,把選好的種子按5厘米×10厘米株行距點播於備好的地上。4、5月播種較好,條播或撒播,覆土以稍蓋沒種子為好,播好澆水,約1個月出苗。苗高8-10厘米移植。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選壤土或黏壤土地塊,施腐熟牛羊豬糞45000千克/平方公頃,深翻30厘米。隨深翻撒施磷酸二銨、尿素500千克/平方公頃。做1-3m寬平畦,畦內整平、耙細。

田間管理

澆水與鬆土除草 定苗、追肥後或嚴重乾旱時要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時鬆土,保持土表疏鬆、無雜草。

追肥 定苗後用0.8%尿素液噴灑葉面,用量少次數多,一個月噴2次,總量不超過200千克/平方公頃,定苗後,在兩行中間開淺溝埋施硫酸鉀高效複合肥約1000千克/平方公頃,6-8月噴硫酸鉀或0.5%磷酸二氫鉀約900千克/平方公頃,隔15天一次。

1.

澆水與鬆土除草 定苗、追肥後或嚴重乾旱時要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時鬆土,保持土表疏鬆、無雜草。

2.

追肥 定苗後用0.8%尿素液噴灑葉面,用量少次數多,一個月噴2次,總量不超過200千克/平方公頃,定苗後,在兩行中間開淺溝埋施硫酸鉀高效複合肥約1000千克/平方公頃,6-8月噴硫酸鉀或0.5%磷酸二氫鉀約900千克/平方公頃,隔15天一次。

收穫加工

秋季採集,連根挖出,洗淨泥土、稍晾曬,趁鮮切成1~2厘米長,曬乾、烘乾、備用。鮮葉僅供外用。

醫藥價值

【傣藥】柄比蒿,畢別早(西傣),畢別排,畢比撇(德傣):全草治風濕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滇藥錄》。柄比蒿:全草用於風濕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傣藥錄》、《傣藥志》。柄比蒿,畢比撇:全株主治風濕關節炎,跌打損傷,腰痛《民族藥志二》。比比蒿:根用於風濕骨痛,跌扑損傷,腰扭傷,心胃氣痛。

【瑤藥】六甲母:根治腰扭傷《桂藥編》。六甲母,姜捏邊:根主治腰扭傷《民族藥志二》。三分三:用於風濕骨痛,高血壓,皮膚癬[4]。猛老虎:用於肝炎,肝硬化,風濕痛,跌扑損傷,瘡疥。

【哈尼藥】打喲喲巴決:根、葉治風濕骨痛,跌打腫痛,胃痛,肝脾腫大,跌打腫痛,扭挫傷,體癬《哈尼藥》。阿珠阿扯:全株治跌打損傷,腰腿扭傷,內寒關節疼痛,經閉,白血病,高血壓,瘡癤,毒蛇咬傷《滇藥錄》。阿珠阿扯:根或全株主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瘡癤,毒蛇咬傷《民族藥志二》。

【景頗藥】矮陀匹:根主治跌打損傷《滇藥錄》、《民族藥志二》。

【苦聰人】勒阿侯給欺:全草主治喉炎,腹脹《民族藥志二》。

【毛南藥】發馬丹:根治肝區疼痛;葉治瘧疾《桂藥編》。發馬丹:葉主治肝區疼痛,瘧疾《民族藥志二》。

【苗藥】安那糯娃:全株治腹瀉,絞腸痧,虛弱,睪丸炎,慢性關節痛,牙痛,癩子,麻風《滇藥錄》。安那娃:全株或根、葉主治腹痛,絞腸痧,虛弱,睪丸炎,慢性關節痛,牙痛,癩子,麻瘋《民族藥志二》。

【佤藥】日埃陀扁:花、根用於補氣,風濕《滇藥錄》日埃陀扁,岩陀扁:花、根主治風濕,氣虛《民族藥志二》。

【壯藥】巔邦,棵端:根治慢性肝炎,風濕腰痛;葉治瘧疾,發痧《桂藥編》。茂占林:根治跌打損傷《滇藥錄》。巔邦,棵端,茂占林:根主治慢性肝炎,風濕骨痛;葉主治瘧疾,跌打損傷,癰瘡腫毒,牛皮癬《民族藥志二》。

【彝藥】郁疏:全株治跌打損傷,骨折《滇藥錄》。郁蔬:根、葉治骨折,軟組織損傷,皮下瘀血腫痛《彝藥志》。

【基諾藥】補的勒雌:根治風濕,風濕性關節炎;鮮葉外敷治跌打損傷,扭挫傷《基諾藥》。

白花丹目植物

灌木或草本。單葉互生,無托葉。果為蒴果。 本目僅1科。有21屬,約580種,中國有7屬約40種,分布於西南、西北、河南、華北、東北和臨海各省區,主要產於新疆。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