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學

甲骨學

甲骨學是一門以商周卜甲卜骨、甲骨文、商周考古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社會人文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探討商代及夏、周兩代歷史文化的交叉性學科。甲骨學是在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後產生、形成、發展、壯大的,經過國內外學者100餘年的探索與努力,該學科已成為一門具備嚴格學科規範的國際性“顯學”。

歷史沿革

人類由於對自己歷史的關心

甲骨學甲骨學
很早就注意對古物的搜求和研究。中國古代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第十三》中第一次把石器、玉器、銅器和鐵器依歷史發展的順序進行排列,如果沒有豐富的古物知識和樸素的進化思想,是難以作出這樣的判斷的。稍晚一些,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在其《物性》詩中也有過類似的表達。
到中國的宋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熱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潮,出現了許多古器物學的著作,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和王黼領銜編的《宣和博古圖》等,都是大部頭的著述。對古器物的研究至元明中衰,到清代又得到更大的發展。這種主要收 集商周銅器(古代名銅為金)和秦漢以來石刻,兼及泉貨、璽印、封泥、鏡鑒、玉器陶器瓦當書法、繪畫等各種古物,並加以描述、研究,特別是考訂其中的銘刻文字的學問,後人稱之為金石學

而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直接導致了甲骨學的產生。在該學科發展的初期,學者主要從事甲骨文的收藏、著錄、文字考釋的工作,並已開始自覺地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的歷史文化。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羅振玉王國維。羅氏是最早收藏甲骨文的人之一,並積極從事甲骨文材料的刊布與研究。他先後出版了《殷虛書契前編》、《後編》、《續編》等甲骨文著錄書,並考釋甲骨文字、發掘卜辭中的歷史文化內容,著成《殷虛貞卜文字考》。王氏是最早利用殷墟卜辭深入討論商代世系、地理、禮制的學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對比卜辭與《史記·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證明了《殷本紀》的真實性。

1928-1937年

甲骨學殷墟
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殷墟開展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極大地促進了甲骨學的形成與發展。史語所原是以發掘甲骨文為目的,在小屯開展實地工作後,陸續獲得卜甲卜骨、甲骨文、建築基址、墓葬、青銅器、玉器等大量珍貴的商代遺址、文物。這時期的殷墟考古工作不但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而且也將科學的考古學方法和豐富的考古材料引入了甲骨學,對該學科的建設和拓展具有極大的意義。當時史語所專門從事甲骨學研究的學者是董作賓。他利用第一手考古材料,撰成《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文,以貞人、稱謂、書體等項標準將甲骨文分為五期,開創了科學研究甲骨文的新局面。此外,他還發現了甲骨文中的“五種祭
甲骨學甲骨學
祀”,即周祭,並對殷歷進行了研究。

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工作也對甲骨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把殷墟卜辭分類排比,再加以考釋研究,將龐雜的甲骨文材料理出了頭緒。故唐蘭先生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這四堂便是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與郭沫若。

1949年以前,唐蘭於省吾在甲骨文字的考釋方面、胡厚宣在甲骨文材料的蒐集方面也做出了很突出的貢獻。

1949年後,甲骨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首先,資料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

甲骨學殷墟出土文物
為甲骨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1)大型甲骨文資料《甲骨文合集》編輯出版。(2)繼續發掘殷墟遺址,獲得新的甲骨文材料和墓葬等其他重要的考古材料。如小屯南地甲骨文、花園莊東地H3甲骨文、5號墓等等。陝西岐山鳳雛、扶風召陳和齊家等地還發現了大量的西周甲骨文。(3)各種甲骨文工具書紛紛出版。如《殷虛卜辭綜類》、《殷虛甲骨刻辭類纂》、《甲骨文字集釋》、《甲骨學論著目》等。

其次,理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 對甲骨學的研究對象和目標作了更加明確的闡述。20世紀50年代,陳夢家出版《殷虛卜辭綜述》一書,對殷墟甲骨文研究進行了科學全面的總結。此後,王宇信出版《甲骨學通論》一書,對甲骨學作了更加系統的論述。台灣學者張秉權、嚴一萍也撰寫了類似的通論性著作。

第三,甲骨文分組斷代研究的深入開展,發展了董作賓的五期說。學者們提出殷墟甲骨文中存在非王卜辭,並在分組的基礎上進行甲骨文斷代研究。董氏提出的“文武丁卜辭”,即組、午組、子組卜辭,其時代被提前到武丁時期。原屬董氏四期的歷組卜辭的時代,成為學者激烈討論的問題。李學勤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了甲骨文兩系說。

第四,學者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歷史文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1949年之前相比,不但研究者的人數、討論的問題增多了,而且研究的深度也加大了。學者對商代的國家形態、社會結構、官制、經濟、社會生活、宗教祭祀、天文曆法等方方面面的課題都進行了很深入的探討,在許多問題上引發了爭論。如商代是實行分封制,還是存在方國聯盟?商代有無宗法制?甲骨文中的“眾”是奴隸,還是商人家族中的平民?商代崇拜的上帝是否是至上神?經過學者們的這些討論,對殷商史的認識達到了從前未有的高度。

第五,

甲骨學殷墟
殷墟以外的商代考古工作獲得很多成果,拓寬了甲骨學的研究領域和思路。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湖北盤龍城、江西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多處商代遺址的發現,在時間、空間上擴大了商史研究的領域,將學者的目光從中原帶到了周邊省份。

在甲骨學的發展過程中,國外學者也付出了許多勞動。在該學科發展的早期,就有一些國外學者投身其中,如加拿大的明義士、英國的金璋、日本的林泰輔等。此後直到今天,日、美、加、英、法、韓、意都有不少學者從事該學科的研究工作。他們一方面蒐集刊布本國的甲骨文材料,一方面開展甲骨學與殷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值得稱道的成果。如島邦男研究商代祭祀並編纂《殷虛卜辭綜類》、貝塚茂樹提出多子族卜辭、赤塚忠與伊藤道治對商代宗教的研究、吉德煒撰寫《商代史料》一書並發起卜辭是否問句的討論等等。

自19世紀末殷墟甲骨文發現以後,甲骨學經歷蒐集著錄、考釋文字、科學發掘、分期斷代、深入研究、拓展範圍等幾個階段,目前正朝著門類更加完備、方法更加科學、範圍更加廣泛、研究更加細緻的方向發展。

前沿動態

近年來,甲骨學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發現、出版了一批新材料,發掘了一些重要的遺址,編輯了重要的工具書,推出了一批有份量的論著。

新發現的甲骨文材料。

甲骨學甲骨學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遺址(小屯南地)再次發現卜甲卜骨600餘片,其中有字甲骨達228片,內容包括祭祀、征伐、天象等。部分甲骨文屬於歷組。這批科學發掘的新材料有助於解決歷組卜辭時代的問題。2002年,陝西省考古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聯合考古隊在陝西扶風齊家村再次發現的西周卜骨13片,其中有1片有字卜骨,上面有三行數字卦,有助於了解當時貞卜筮占活動。最近,周原周公廟附近又發現了有字背甲。2003年,山東大學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物考古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山東省濟南市東郊大辛莊遺址,發現了商代卜甲及甲骨文,其中4片有字卜甲可綴合為一版,記載了以豕祭祀母等內容,其書體、文例與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齊家村、大辛莊的甲骨文材料,已分別在《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4期、《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上刊布。

新發現的金文材料。

2002年,保利博物館購得一盨,底部有銘文,計98字,開首即雲“天命禹尃土墮山濬川”,是首篇提到禹治水事跡的西周金文材料,史料價值很高。2003年初,陝西寶雞眉縣楊家村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西周銅器窖藏,內有27件有銘青銅器,其中鼎、盤上有長銘。盤銘為建國後發現的篇幅最長的西周金文,計373字,記載了西周文王至宣王歷代史事,其史料價值超過了史牆盤。上述兩批材料都堪稱21世紀初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已分別在《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文物》2003年第6期上刊布。

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即將出版。

甲骨學殷墟甲骨文

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花園莊東地H3發現的甲骨文材料屬於非王卜辭,其占卜主體是“子”。H3卜辭內容豐富,有助於研究商代貴族家族形態、宗教祭祀、甲骨分組斷代、文法文例等問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批材料已整理完畢,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殷墟與其他地區的考古新發現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獲得許多考古新發現,除小屯南地新出卜甲卜骨外,還有洹北商城、M54號墓等。2001年至2002年,洹北商城1號建築基址已基本發掘出來,發掘者認為它是宮殿基址。目前,為了配合安陽鋼廠基建工作,考古所又在殷墟開展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已獲得商代房屋基址等發現。在殷墟以外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河南偃師商城遺址的宮城部分進行了細緻發掘,獲得宮城建築基址、祭祀坑等重要發現。另外,四川金沙也有令人矚目的考古發現。這些發現豐富了學者對商代文化的認識,也從空間上拓展了商史研究的範圍,促進學者思考商王朝與地方的關係、各地文化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等問題。

《甲骨文獻集成》編輯出版。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編輯的《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共40冊,基本囊括了百年來甲骨學殷商史領域的重要論著,極大方便了學者查找、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甲骨學甲骨文書法作品

甲骨學的信息化、數位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廣泛使用,該學科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資料存貯與檢索、學術交流的力度不斷加大,現在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室先後建立了“世界甲骨學論著目電腦資料庫”、“甲骨文著錄及來源表電腦資料庫”、“甲骨文原片原拓電腦資料庫”,大大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水平。大型甲骨文獻資料《甲骨文獻集成》以網站的形式免費提供給海內外民眾、學者使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甲骨文、金文及其釋文的資料庫。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建成殷周金文集成資料庫、古器物圖錄資料庫。這些成果對甲骨學日後的發展必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文明起源、 早期國家形態及上古社會形態成為甲骨學關心的重大問題。傳統以來,中國文明起源、早期國家形態、上古社會形態這一重要課題的研究主要遵循摩爾根與恩格斯的文明、社會發展理論,缺乏對中國本土史料的客觀、深入研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理論創新風氣的弘揚,實事求是學風的普及,專題研究的不斷深化,學者們逐漸感到中國文明起源、早期國家形態與上古社會形態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如王權、宗教戰爭在文明起源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早期國家中血緣宗族組織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商代並沒有大量使用奴隸,等等。甲骨文中的“眾”、“羌”曾是商代奴隸社會說的證據,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說“眾”、“羌”是奴隸還缺乏足夠的證據。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歷史研究》、《考古》、《文物》三家編輯部聯合舉辦了中國文明及早期國家學術研討會,專門討論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標誌、模式、特點和發展階段等問題。

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生活、

甲骨學甲骨文
宗教祭祀等問題成為近年來甲骨學研究的熱點。近年來,歷史學界對社會史大力提倡。甲骨學領域的學者也把目光較多地投入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結構、社會生活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如晁福林著《先秦風俗史》,宋鎮豪著《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結合出土文物與古文字材料專門論述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論文也為數不少。宗教祭祀是三代文化的重要特點,從這一側面能很好地考察當時的國家、社會與思想,而且可供研究的甲骨文、金文材料、考古材料比較豐富,引起了學者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近年來,利用甲骨文、金文討論商周祭祀問題的論文數量較多,形成了甲骨學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天文曆法、歷史地理等甲骨學的薄弱領域近年來獲得較大的進展。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是甲骨學傳統的研究課題,但長時間來未取得突破。近年來,在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商代史》的帶動下,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取得較大進步。常玉芝承擔商代曆法恢復工作,著《殷商曆法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商代日界問題是商代曆法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引起了常玉芝、宋鎮豪、葛英會黃天樹裘錫圭等學者的廣泛討論。商代歷史地理是多卷本《商代史》中獨立的一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室林歡博士對此做過專門研究,著有《晚商疆域中的點、面與塊》一文。先商文化遺址與商代早期城市的發現,也引起了學者對先商文化分布及商族早期遷徙的研究與討論,不少學者參照文獻對鄭州、偃師等商城進行了歷史指認工作。

重大研究

新出甲骨文的研究。

甲骨學甲骨學
2002年小屯南地新出卜甲卜骨及甲骨文亟需整理、出版,以待進一步研究。濟南大辛莊有字卜甲出土後,李學勤林沄李伯謙朱鳳瀚王巍宋新潮張學海王恩田徐基等專家進行了觀摩和座談,一致認為大辛莊卜甲與卜辭與殷墟卜甲與卜辭屬於同一系統,其時代介於殷墟二、三期之間;並指出這是殷墟以外地區首次發現商代卜辭,在甲骨學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的發現為重新認識大辛莊遺址的性質、商王朝與東方地區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並有助於考察商代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組織。方輝《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商代甲骨文》對大辛莊新出有字卜甲進行了初步研究和釋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室宋鎮豪與孫亞冰合作撰寫了研究大辛莊有字卜甲的論文,即將在《考古》雜誌上發表。2002年周原齊家村新出甲骨文刻於一殘斷的卜骨上,共6行37字,三行數字卦與三行卜辭交錯排列。這一新材料對認識上古的筮占、探討易卦的起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重視和仔細研究。曹瑋《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對齊家村新出卜骨及甲骨文進行了介紹、考釋和研究。該文指出這是周原地區首次發現先秦時期卜筮同位的資料,其性質應是西周時期居住在周原地區並與王室聯姻的異姓貴族貞卜和筮占病癒的記錄。

甲骨文分組斷代的研究。

甲骨文斷代是甲骨學的重大課題,目前董作賓的五期說亟需發展和完善,能為學術界共同接受的新斷代體系又未形成,學者對歷組卜辭的時代、殷墟甲骨文的時代是否能提到武丁之前等諸多關鍵問題還沒有一致看法,故這方面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

甲骨學甲骨殘片

近年來,仍有學者不斷對甲骨文斷代提出自己的看法。(1)有關歷組卜辭時代的討論。林小安《再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呼籲儘快解決對歷組卜辭時代的爭論,並從歷組卜辭中沒有“伐方”等角度論證其年代不應提前。彭裕商《歷組卜辭補論》對歷組卜辭進行了細緻分類,考察了歷組卜辭的鑽鑿形態,提出歷組卜辭的時代大致從武丁中期至祖庚時期,有些還可能延及祖甲之世。彭裕商《歷組卜辭“日月有食”“日、月有戠”卜骨的時代位序》認為,歷組卜辭“日月有食”卜骨屬於祖庚後半期,“日、月有戠”卜骨屬於祖庚中晚期。(2)有關組卜辭時代的討論。方述鑫《組卜辭斷代研究》對組卜辭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在此基礎上,結合卜辭出土情況指出組卜辭在武丁早期已出現並延續到武丁晚期。他不同意李學勤兩系說,認為小屯村北、村中、村南所出甲骨不同是時代差別造成的。劉克甫《關於組大字類卜辭年代問題的探討》認為,組大字類卜辭並非殷墟最早的卜辭。但楊寶成《試論殷墟文化的年代分期》認為,殷墟可能存在盤庚、小辛、小乙時期的甲骨文。(3)有關黃組卜辭時代的討論。常玉芝《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新證據與相關問題》認為,黃組周祭分屬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從上述討論的情況來看,學術界對甲骨文斷代,特別是歷組卜辭的年代,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目前,很多學者在進行甲骨文斷代時都採取一種考古學的細緻研究方法,先按照字型將各組甲骨文詳加分類,再依據其內容、出土情況、鑽鑿形態定出各類的時代。不同的觀點間的爭論是件好事,可以推動研究的深入和最終解決。甲骨文分組斷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研究工作,但在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一難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商代國家形態的研究。

甲骨學甲骨學

宋鎮豪《論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提出,商王朝國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構基本表現為王畿、四土(或四方)、四至三個層次。以商邑為中心的“商”為王畿。王畿外為四土或四方,是與商王朝政治、經濟關係密切的區域,由商王朝宏觀經營控制。再往外是“四戈”,即“四至”,是商王朝勢力所及、文化波及的周邊地區。李雪山《商後期王畿行政區劃研究》認為,商後期王畿行政區劃的格局是以大邑商為中心,其外是單,再外是郊野(鄙或奠),郊野的邊境地區為戈。周蘇平《商代國家形態探析》認為,商代國家形式是以商王國為主體的方國聯合體,其內部結構是以宗族為基礎的,具有宗族國家的特點。這些研究以甲骨文為基本材料,對商代國家形態作了十分有益的探討,指出商代國家的核心——周邊結構、國家內部宗族強盛的特點,對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很有裨益。

商代都城的研究。

鄭州、小雙橋、偃師等處商城遺址的發現,使商代城市的研究一直是甲骨學中備受關注的課題。大部分學者結合文獻記載來推斷商城遺址的性質。江林昌《〈商頌〉與商湯之亳》指出,商湯居亳並非一處,滅夏前在豫北,即內黃亳、湯陰亳,滅夏後都西亳、鄭亳,即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方酉生《商湯都亳(或西亳)在偃師商城》提出,鄭州商城只能是仲丁所遷之都。他也不同意將小雙橋遺址定為仲丁所遷都的看法。陳昌遠《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則認為,湯始居亳在山西垣曲。何毓靈等《試論早商城址的性質及相互關係》認為,鄭州商城是早商的都城,偃師商城大城時期可能是鄭州商城的陪都,小城時期城址與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府城商城均為商人設立的軍事重鎮。李民《盤庚遷都新議》認為,盤庚始遷為漳南洹北的殷墟,武丁時都城移至今洹南殷墟。盤庚始遷處與洹南殷墟合則稱殷,分則各稱亳、殷。楊錫璋等《盤庚遷殷地點蠡測》持論相近,認為盤庚遷殷的最初地點可能在安陽洹河北岸。此外,學者還藉助考古類型學分析對早期商城的年代進行了探討。陳旭《論河南早商都邑遺址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認為,鄭州商城始建於二里崗下層偏早階段,偃師商城始建時代稍晚;贊同鄒衡在二里崗下層偏早與偏晚之間劃分夏商分界的看法;認為鄭州商城和小雙橋遺址的年代為前後銜接關係。該文指出二里崗白家莊期鄭州商城未見或少見宮殿基址,而小雙橋遺址與此同時有大面積宮殿基址,反映了此廢彼興的情況,這一看法值得重視。朱光華《關於偃師商城夏商界標說》也認為,鄒衡“鄭亳說”符合考古實際,最早的早商文化應在鄭州商城,夏商分界問題必須在鄭州地區商文化研究中解決。對此,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如方酉生《偃師商城為夏商年代分界界標完全符合歷史實際》。

商代宗教祭祀的研究。

甲骨學甲骨學

(1)祭祀。黃彰健《論衣禮與商代周祭制度》探討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與變例,並論其變遷,認為衣禮(以祖配天)為三代最重要的典禮。朱鳳瀚《談殷墟卜辭中先公的祭日》指出,夒、王亥、岳、河的祭日常在辛日,是因為他們在宗廟中有相近的地位與權能。張永山《從卜辭中的伊尹看“民不祀非族”》據商王立廟祭祀伊尹、黃尹指出,商人並不絕對拘泥於“民不祀非族”的約束。劉源《商代後期祭祖儀式類型》以祭祀動機為標準,將商代後期祭祖儀式分為有、無具體目的兩大類,並指出考察不同類型祭祖儀式在時間上的變化有助於認識商周祖先崇拜的發展變化。盧岩與葛英會《關於殷墟卜辭的肜祭》認為,“肜夕”、“肜日”、“肜龠”是肜祭前日、當日、次日的儀節。學術界一般認為商人祭祀不立屍,近來有兩篇文章持論不同。葛英會《說祭祀立屍卜辭》認為,商代已立屍,並用卜筮擇定最佳人選;儐屍,但不見男女共屍。方述鑫《殷墟卜辭中所見的“屍”》結合文獻對卜辭中的“延屍”、“飲屍冊祝”、“獻屍牛”、“立屍”、“祝於屍”做了解釋。研究祭祀場所的文章有連劭名的《商代祭祀活動中的壇位》。(2)宗教。羅琨《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認為,河即河伯,是有祖先神性質的自然神,與高祖地位對等。連劭名《卜辭所見商代的自然崇拜和巫術》認為,卜辭中“丁羊鳥”即朱雀,“帝史鳳”即“天地使者”或“天地神師”,“火羊”與“陽豭”反映了陰陽觀念。(日)成家徹郎《甲骨文“星”與超新星的記錄》論證商人對超新星及相應儀式的記錄。(3)占卜。宋鎮豪《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對以往研究做了系統回顧和檢討,指出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一文奠定科學系統研究思路的貢獻,並評價了殷墟甲骨的發現、民族志資料對斯學的促進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近年來學術界對上古社會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的重視,豐富了對商代歷史文化的認識。

商代天文曆法的研究。

甲骨學甲骨學

(1)商代日界問題。彭裕商《殷代日界小議》認為,“皿”字指前一乾支末到後一乾支始的一段時間,殷代日界不在天明之時,而是包括一段夜間,始於夙時。宋鎮豪《殷商紀時法補論———關於殷商日界》認為,殷商日界是把旦時,即日出前後,作為一天開始的標誌。所謂殷商日界在夜半的觀點不能成立。(2)殷歷。裘錫圭《從一組卜辭看殷歷月的長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指出,殷歷有連大月與連小月,大月可以有31天,連大月與連小月可以銜接,當時處於觀象授時階段。葉正渤《餂其卣三器銘文及晚殷曆法研究》認為,三器銘文涉及晚殷祭祀與曆法,晚殷採用祀周年制度計時。朱鳳瀚《記中村不折舊藏的一片甲骨刻辭》指出,卜辭中的“年”已由表示一次播收的農作全過程,而接近於時間概念的年。(3)月食。馮時《殷卜辭月食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分析了20世紀殷墟卜辭月食資料研究的背景、資料整理及成果。相關文章還有李勇的《武丁月食及其年代研究》。

甲骨學重大問題還有一些,如三星堆、大辛莊等商代地區文化的研究,商代社會結構的研究等等。該學科近年來在重大問題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是令人矚目的,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爭論依然存在,今後學者對這些問題的討論還會深入持續地開展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