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記載五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原名《五代史記》,為與薛居正撰《五代史》相區別,故稱《新五代史》。該書則將五代融而為一。其本紀連敘五代,詔令全刪去,事跡簡淨。傳皆用類傳,有家人、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雜傳等傳目,多為此書創立。

內容簡介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記載五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七十四卷,內紀十二卷,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北宋歐陽修撰。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907~960)五十四年的歷史。原名《五代史記》,為與薛居正撰《五代史》相區別,故稱《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中,它是唐代以後唯一的私修史書。薛居正之書系五代分敘,該書則將五代融而為一。其本紀連敘五代,詔令全刪去,事跡簡淨。傳皆用類傳,有家人、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雜傳等傳目,多為此書創立。書中將專在某代為官者,列入某代的大臣傳中;唐六臣傳皆唐末大臣助朱溫篡唐者,名為唐臣,意在諷刺;雜傳指歷仕各代,無類可歸者,實為貶斥。十國稱為世家,並有《十國世家年譜》。

關於典章制度,只有司天(即天文志)、職方(即地理志)二考,較簡略。全書仿效春秋筆法,多所褒貶。突出尊王思想:強調君臣、父子封建秩序,史論常用“嗚呼”二字發端,發表感慨議論。作者是著名古文家,該書文字簡潔流暢。材料多本薛居正《五代史》,加以刪削,併兼采小說筆記資料、補充了薛史之缺,有一定史料價值,可與薛史互相參考。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該書於學官,從此大行於世。書原有徐無黨注,多發揮義例。宋吳縝撰《五代史纂誤》,為糾舉《新五代史》謬誤的專著,原本已佚,今輯存三卷。清彭元瑞、劉鳳浩有《五代史記注》,引書兩百餘種,皆可作此書的補充和訂正。

成書背景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編的五代史以後,

《新五代史》歐陽修
歐陽修為什麼獨出心裁,重又編出一部體例和寫法不一樣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歐陽修傳》中對此作了簡約的說明:“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所謂“自撰”,是說這部史書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遺旨”即《春秋》筆法。歐陽修自己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為了抨擊這些他認為沒有“廉恥”的現象,達到孔子所說的“《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的目的。

從他給尹洙梅堯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佑三年(1036年)之前,已著手編寫,到皇佑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說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八月,在歐陽修去世一個月後,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後藏進國家圖書館。到金章宗時候,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漸代替了《舊五代史》。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家,奉命和宋祁領銜編撰《新唐書》。崇儒復古是他的政治主張,也是他修史的指導思想。他意稟承孔子的《春秋》筆法、“褒貶”義例,對《舊五代史》改編重修。在編排體例上,推翻《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線,把五朝的人事綜合統編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列。

《舊五代史》成書於宋建國後不久,所依據的史料多為五代實錄。《新五代史》修撰時,距宋建國已有八九十年,距舊史的成書也已經60多年,這個時期又新出現了許多新的資料,這樣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它採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特定涵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臂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歷事幾朝的則列《雜傳》。又如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

一般史書的“志”,《新五代史》稱作“考”,僅有《司天考》、《職方考》,分別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志》、《郡縣誌》。作者認為五代是個名分綱常顛倒的亂世,其典章制度一無可取,所以將《舊五代史》的“志”刪除。這也是為了體現以“禮”修史的原則。

《新五代史》的世家及世家年譜,大致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偽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四夷附錄》相當於舊史的《外國列傳》。

歐陽修還恢復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只有班固採用,歐陽修加以恢復。

貢獻影響

就整體而論,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這是歐陽修在刪繁就簡時,將不少具體資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於他對舊“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為訓。但《新五代史》後出,採用了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在刪削的同時也新增了一些史料。《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家》。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採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豐富。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胡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

在《于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川、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後周天文學家王朴《欽天曆經》4篇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容已經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在中國天文學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採用的史料進行了細緻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由於《舊五代史》已非原帙,殘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價值就更不應低估。再從其它角度來著眼,歐陽修撰史,渾然一體,結構嚴謹,選材講究,文字凝鍊;思想上不像舊史那樣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創《職方考》用表的形式,將290餘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獨樹一幟,提綱挈領,眉清目秀,頗受稱道,都是它的長處。總得來看,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現存《舊五代史》全書是《新五代史》的兩倍多,舊史列傳人物460餘人,新史只有256人;舊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對十國歷史的記述更為完備。在個別人物傳的字數上也多於舊史。這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由於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後於舊五代史,看到了舊五代史編撰者所沒有看到的一些資料,他往往採用小說、筆記之類的記載,補充了舊五代史中所沒有的一些史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彥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稅、呂琦、楊渥等傳都或多或少地補充了若干事實,有些則插入比較生動的情節,以小見大,使讀者加深對五代時期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就歷史資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是可以互為補充的。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古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見的。

《新五代史》問世後,即有徐無黨注。但徐注旨在解釋《春秋》筆法、闡述微言大意,對讀者並無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該書於學官,從此大行於世。

考訂著作

對《新五代史》進行考訂的著作主要有:宋吳縝撰《五代史纂誤》3卷,專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誤,輯為一書;清吳蘭庭撰《五代史記纂誤補》6卷,主要是補吳縝《纂誤》之作,共載309事;清人對“歐史”考補之作還有楊陸榮撰《五代史記志疑》4卷,杜貴墀撰《五代史記注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續補》2卷(補義兒傳93人)等。另外,兩部《五代史》缺門也有不少,清人補作計有四種:周嘉猷《五代史紀年表》,陳恕的《五代地理考》1卷,顧檈三宋祖駿各作的《補五代史藝文志》1卷。

考訂著作一覽: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考異(清邵晉涵)北京南京兩圖書館均有抄本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3卷附薛史輯本避諱例1卷(今人陳垣)勵耘書屋叢刻二集本
二十四史訂補(發覆)第10冊第1-33頁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271-302頁
五代史校勘札記(清劉光蕡)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33-147頁清刻本
五代史補5卷(宋陶岳)汲古閣刊本紫藤書屋叢刊本掃葉山房刊本豫章叢書本附校勘記
懺花?叢書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381-411頁毛氏汲古閣刻本
五代史闕文1卷(宋王禹偁)汲古閣刊本紫藤書屋叢刊本懺花 叢書本
五代史記纂誤3卷(宋吳縝)武英殿聚珍本福建廣東江西覆聚珍本知不足齋叢書十七集本
叢書集成第3857冊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303-314頁
五代史記纂誤補4卷(清吳蘭庭)嘉慶8年桐鄉馮氏刊本知不足齋叢書二十集本吳興叢書本有附錄
叢書集成第3857冊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147-209頁嘉慶刻本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315-335頁
五代史記纂誤補續1卷(清周壽昌)光緒8年小對竹軒刊本廣雅書局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355-359頁小對竹軒刻本
五代史記纂誤續補1卷(清吳光耀)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209-355頁光緒14年江夏吳氏刊本
五代史補考24卷(清徐炯)適園叢書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1-261頁
五代史記志疑4卷(清楊陸榮)康熙59年刊本
五代史補註(清錢師徵)見江蘇采輯書目
五代史考異4卷(清吳蘭庭)未刊見五代史纂誤補跋
五代史記補註74卷(清彭元瑞、劉鳳誥)道光8年彭氏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0-11冊題五代史記注補(清徐炯)清抄本
五代史續補2卷附廢朱梁論(清牛坤)道光24年自刊本補義兒傳93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411-439頁道光刻本
五代史記注削繁(清杜貴墀)巴陵杜氏遺書本
五代史校勘記74卷(清劉光蕡)陝甘味經書院刊本
讀五代史隨筆1卷(近人王元稚)無暇逸齋叢書本
五代諸王世表1卷五代諸國世表1卷五代將相大臣年表1卷五代諸國年表1卷五代諸鎮年表1卷吳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又稿本1卷南唐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蜀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後蜀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南漢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北漢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
吳越將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吳越將相州鎮年表1卷(清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五代吳越世家疑辨1卷(明馬?臣)嘉靖39年錢德洪刻本
五代紀年表1卷(清周嘉猷)正覺樓叢刻本題孔廣牧撰廣雅書局刊本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廣雅本
五代地理考1卷(清練恕)道光18年刊多識錄卷3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浙江圖書館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86-496頁
補五代史藝文志1卷(清顧櫰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二集本金陵叢刻本金陵叢書乙集本
廣雅書局刊本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叢書集成第10冊
補五代史藝文志1卷(清宋祖駿)樸學廬全集本二十四史訂補第11冊第775-787頁鹹豐刻本
五代春秋志疑(清華湛恩)二十四史訂補第10冊第359-381頁光緒刻本
補南唐書藝文志(清王之昌)二十四史訂補第11冊 光緒25年刻本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補正(近人)徐映璞《兩浙史事叢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相關詞條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