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鎮

相州鎮

相州鎮位於諸城市境北部。轄50個行政村。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4.9萬。鎮政府駐相州。

基本信息

簡介

相州鎮相州鎮

相州鎮屬於山東省諸城市,相州鎮位於諸城市北部,面積105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1.2萬戶,人口4.9萬,耕地面積8.3萬畝。相州鎮屬濰河沖積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206國道、省道濟青公路皆穿境而過,新沂鐵路諸城站距鎮駐地8公里。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相州鎮政府先後沿國道規劃闢建了相州開發區、流芳工業園、鎮北民營經濟園、外商投資工業園、瓜乾糧油批發市場、相州商貿城等六大載體

歷史沿革

相州鎮建置於明初,村臨濰水,因濰水改道無常,村人備受遷徙漂泊之苦,宛如水中泊船,故名“象舟”,後演變為相州。清初,諸城縣下設八鄉里社,即鄉下有社,相州屬城陽鄉;爾後廢鄉社設練坊,置相州練,領67村;1929年改行七區制,相州屬第二區,境內轄10鄉;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成立,設相州區;1958年設相州鄉,同年改為相州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相州鎮,今轄61個自然村。

自然地理

相州鎮地圖相州鎮地圖

相州鎮位於諸城市境北部。轄50個行政村。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4.9萬。鎮政府駐相州。

自然資源豐富,相州鎮耕地面積8.3萬畝;水資源總量1.23億立方米,淡水面積1.35萬畝;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餘種,總儲量300萬噸以上,其中沸石岩明礬石金紅石儲量豐富,且為山東所獨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無霜期184天,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2℃,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宜人。

鄉鎮特色

(圖)相州鎮恐龍化石

恐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境內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複雜,其中有小巧的鸚鵡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蜥腳龍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目前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境內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1964年至1968年,先後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餘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現已在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

恐龍化石: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我們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蹟(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我們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經濟發展

(圖)相州鎮相州鎮

相州鎮屬濰河沖積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主產瓜菜、水果黃煙、花生,畜牧產品有特種動物、大豬、肉雞,工業產品有生活紙、機繡品等。相州鎮水貂養殖基地位於206國道郭家屯東側,從事水貂養殖已有三十餘年歷史,已形成了以水貂養殖為主、狐狸、貉子為副的大型特種養殖基地。飼養的水貂、狐狸、貉子約五十萬隻,品種全,顏色多,皮毛質量上乘。

工業蓬勃發展。發展建立了果菜加工、出口木器、機械鑄造、建築建材、工藝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30多家企業,發展壯大了年銷售收入近億元的貿發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幹企業,加工生產的蔬菜、罐頭、木製品及工藝飾品等產品出口日本美國及西歐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農牧資源豐富。2005年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蔬菜、黃煙、桑蠶苗木、果品、肉雞、生豬、肉牛八大主導產業,並依託鎮內幾萬畝蔬菜基地建起了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

相州鎮有骨幹企業20家,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3家。相州鎮年供電量超過2770千萬千瓦時。已開通程控電話10230門,戶均占有率85%。現有勞動力2.3萬人,65%以上為高中畢業文化程度。2006年,相州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361萬元,比上年增長-4.3%;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利稅4189萬元,分別增長25.46%和-42%。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224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95元。

特色經濟

(圖)相州鎮水貂

相州鎮水貂養殖基地位於206國道郭家屯東側,從事水貂養殖已有三十餘年歷史,已形成了以水貂養殖為主、狐狸、貉子為副的大型特種養殖基地。飼養的水貂、狐狸貉子約五十萬隻,品種全,顏色多,皮毛質量上乘。

水貂:水貂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鼬屬的小型珍貴毛皮動物。在野生狀態下,有美洲水貂(M.vison)和歐洲水貂(M.lutreola)兩種。現在世界各國人工飼養的均為美歐水貂的後代。北美水貂(M.vison)和歐洲水貂(M.lutreola)體長一般為30-53厘米,體重可達1.62公斤。它們的皮毛為深棕色。主要在夜間活動,吃小型齧齒動物,也吃螻蛄、蛙類和魚。生活在溪流岸邊的洞中或岩石縫間,有些繁殖場飼養水貂取其毛皮。北美水貂一般在3、4月間產仔,每年僅產一胎,孕期50天。野外的水貂一般每胎產仔4-5隻,在人工飼養下10仔。北美水貂的體型大些,現已被引入歐洲皮毛養殖場。

水貂的主要商品部分是皮。水貂皮、狐狸皮波斯羔羊皮,為世界裘皮市場的三大支柱商品。目前,水貂皮在國內供不應求,發展前景很好。

人文歷史

(圖)相州鎮王統照

相州歷代人才輩出,文化繁榮,“文明古鎮”的稱謂當之無愧。歷史上的相州不僅有乾隆皇帝親賜一品全恤御葬林,有志、公、德、貞、孝的九座牌坊,還出過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統照、山東省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王翔千、著名作家王願堅等都是相州人。曾有人作詩讚相州:“相州街美名揚,公德貞孝九座坊,石人石馬石獅子,皇帝親賜南御葬,唐槐宋柏永記載,千年松果托太陽,沿街店鋪好大集,方圓百里一學堂。”悠久而燦爛的文明歷史,豐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蘊,讓今天的相州人倍感驕傲和自豪。

王統照:王統照(1897~1957)現代作家、詩人。字劍三,曾化名王恂如,筆名韋佩、容廬、盧生、劍先、健先、提西、鴻蒙、息廬、默堅、靄騫等。山東諸城相州鎮相州一村人。他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教授中國文學史。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之一,一生著作甚多。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1946年至1950年擔任山東大學教授。出版了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王統照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於濟南。中共山東省委送了輓聯:“文藝老戰士,黨的好朋友。”

為了紀念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在先生逝世的第三十個年頭(1987年),一座高70厘米的王統照半身銅像,建立在青島海洋大學圖書館大樓左側的草坪上。這正是當年先生在山大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