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編撰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

簡介

《五代史》,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同修。後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後,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舊五代史》編修的目的就是總結歷史經驗,為宋王朝的政治提供借鑑。《舊五代史》由《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雜傳》、《志》7個部分組成。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則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的各割據政權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歷史的面貌。《舊五代史》主要依據五代時期各朝《實錄》,這些《實錄》是原始資料,比較能反映歷史實際。並保存了大量五代時期的歷史文獻。《舊五代史》因為史料豐富翔實,所以很受重視,司馬光著《資治通鑑》,胡三省著《通鑑注》都依據此書。 《舊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隱諱粉飾的地方較多,產生了一些不實屈筆的文字,使書中的不少記述不符合歷史事實。另外《舊五代史》敘事較為繁雜。這些都引起後人對它的批評。以至於歐陽修再修《新五代史》更符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並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詔不用《舊五代史》而專用《新五代史》。直至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邵晉涵等人才從《永樂大典》等書中加以輯錄整理,大致恢復原來面貌。《新五代史》與《舊五代史》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