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考古》

《考古》雜誌是考古專業學術性資料性刊物。主要刊載考古學研究論文,發表野外考古發掘調查簡報、考古資料的綜述和書刊評介,亦反映自然科學在考古中的套用成果。

基本信息

簡介

期刊名稱:考古

考古考古

主管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主編 王巍
地址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號
郵政編碼 100710
電話 電子郵件
國際標準刊號 ISSN0453-2899
國內統一刊號 CN11-1208/K
郵發代號 2-803
單價 10
定價 120
刊期 月刊
創刊日期 1955-01-01年創刊
開數 32開

雜誌概況

《考古》(Archaeology)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考古雜誌社編輯出版。該刊主要刊登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簡報、中國考古學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論文、科技考古鑑定報告和論文、書刊評介等,並報導重要的學術動態。該刊突出資料性、學術性和科學性,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創刊於1955年,至1999年9月已出版384期。1995年榮獲全國“優秀社科學術理論期刊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199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海外發行量在全國中文期刊中位居第二。《考古》現主編王巍,副主編白雲翔,編輯部成員5人。

欄目

《考古》現設14個欄目為述評·綜論、新發現·新進展、本刊專稿、調查與發現、研究與探索、討論與爭鳴、考古與科技、研究一得、考古簡訊、考古學家、考古學史、學術動態、書刊評介、信息與交流、讀者·作者·編者。

創刊500期學術研討會紀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洪石

《考古》《考古》

為紀念《考古》創刊500期和加強考古學期刊的建設,2009年3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舉辦了期刊建設與考古學的發展暨紀念《考古》創刊500期學術研討會。

全國20餘家考古文博類期刊的負責人,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相關科研人員共50餘人參加了研討。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主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王正和《文物》主編張昌倬先後講話。

王巍指出,《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塊重要學術園地。500期的歷程就是《考古》努力服務於學科建設和促進中國考古學發展的歷程。考古期刊應具有時代性、科學性和國際性,並倡導嚴謹紮實的學風,抵制浮躁、急功近利、抄襲剽竊等不良風氣和行為。

王正指出,學術刊物要發揮學術導向作用,發表高質量的學術文章,倡導良好學風,引導學術研究遵從學術規範。刊物還應努力走向世界,同時辦好刊物還需領導的重視和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張昌倬指出,《考古》與《文物》互相學習、競爭,形成良性循環。

如《考古》在審稿方面給《文物》很大幫助;《考古》在隊伍建設、學者辦刊和學風嚴謹等方面都值得學習。隨後,《考古》副主編施勁松簡要回顧總結了《考古》500期,指出《考古》始終以服務、繁榮和引導學術為宗旨,為促進學術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考古》也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既堅持忠於學術的傳統和嚴謹求實的學風,又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而增添新的內容,並不斷更新辦刊理念和調整辦刊方針。

《考古》《考古》

圍繞“新中國的考古學與考古學期刊”這一研討主題,《歷史研究》李紅岩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思想,並為辦刊提供了切實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啟示,比如“創新”就是要保證所發文章的原創性,並倡導社會史、環境史等方面的研究。考古研究所朱乃誠回顧了中國考古文物類期刊伴隨考古學發展的歷程,指出許多考古文物類期刊是在1979年後創辦的,這形成了目前考古文物類期刊的格局。主要刊物的欄目形式有所變化,但研究論文與田野資料並重的辦刊方針總體上沒有改變。很多刊物新增加了文化遺產保護、科技考古,以及公眾考古的內容。

考古研究所叢德新指出,《考古》前200期的論文數量平均每期不到2篇,不少論文題目不甚鮮明;而2001年至今,每期論文數量約為3篇,題目鮮明,由此反映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中國史研究》彭衛就學術期刊的繼承和創新、學術期刊的個性化、學術期刊引領學術的作用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原文物》張得水認為編輯工作不僅技術性強,而且刊物定位、選題策劃等還需要創造性,這就要求編輯人員發揮更多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專業期刊的編輯人員還應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此外,期刊在學術討論中應開放、平等,博採眾長。考古研究所王仁湘認為刊物負有導引學科發展的責任;目前三大主體雜誌的容量有限,與考古事業的發展不相適應,有必要擴容增量;三大雜誌積稿多、刊發時間長,提速刻不容緩。

《考古與文物》王小蒙對於審、編、校各環節的操作機制,以及如何看待《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數據規範》、如何防止一稿多投和抄襲剽竊等提出了具體建議。考古研究所袁靖建議編輯人員進一步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更多、更新的科技考古知識,做好科技考古論文的審稿和編輯;還建議《考古》進一步加強評審,在全國範圍內組織起科技考古論文的審稿專家群。

《考古》《考古》

關於“考古學期刊與考古成果的報導”,《華夏考古》方燕明認為及時發表年度考古成果有利於研究的展開和深入,對此期刊要重視;目前考古資料類的稿件占絕對多數,但技術、方法、理論類稿件刊發數量太少,不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中國歷史文物》李維明認為刊物報導成果應注重時效性、前沿性、客觀性和全面性,還應重視學術批評與學術爭鳴。

《文物》李縉雲指出,及時約組、編輯、刊發考古新發現以增強時效性,這是對文物考古類期刊的重要要求。考古新發現的資料報導還應具備一定的完整性,對材料的描述和統計要準確,必要的圖、重要器物,以及那些可資斷代的材料等,要儘可能發表齊全。考古研究所董新林指出,在一些考古簡報中存在兩類問題:一是因發掘不夠規範而導致報導的資料不夠科學和完整;二是發掘者有意無意地加以取捨,不按單位發表資料,使得資料零散。期刊有必要也有責任加以正確引導,強調資料報導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考古學集刊》張靜指出,發掘資料報導的完整程度不一,相對於遺物,一些簡報對遺蹟的介紹不夠詳盡。

《考古》《考古》

關於“學術批評與學術爭鳴”,考古研究所許宏認為,學術刊物在學科轉型的過程中應起到導向和引領的作用,不能再迴避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以及學術爭鳴和討論,後者也是推進學科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考古學報》馮時指出,期刊目前可以進行的學術批評是自我批評,其中最簡單的形式之一就是刊物的勘誤;另一種學術批評是對現有出版原則的反思,由於某些原則可以商榷、甚至是錯誤的,因而刊物或許可以制定出自己的規範。考古研究所李新偉呼籲期刊要倡導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發表高質量稿件,避免廣告類書評;並建議發表審稿人意見和作者答覆、利用網站開辦專欄引導討論、設立學術研究論壇。

關於“期刊交流”,袁道俊介紹了《東南文化》“立足東南,輻射周邊”的辦刊特點,同時提出刊物存在著缺乏具有學術衝擊力的稿件、編輯主體性意識不強、缺乏選題計畫和主動組稿等問題。周廣明回顧了《南方文物》的發展歷程,提出“質量為本,創意是帆”的辦刊思路,即首先是堅持正確導向,堅守刊物的學術質量;其次是有所創新,以具有學術品味和特色的欄目帶動整個刊物的整體提升。曾德仁介紹了《四川文物》是以立足於四川、報導本地文物考古成果為辦刊宗旨,辦刊方向由普及轉向深入,開闢特色專欄並組織學者撰稿,面臨的新課題則是如何將同行間的競爭由壓力變為動力。

梅華全介紹了《福建文博》的辦刊宗旨是“以福建和東南沿海地區文物考古資料為依託,面向全國和東南亞”,關注海峽兩岸考古學的發展動向、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並努力架設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張露介紹了《故宮博物院院刊》依託於故宮博物院的辦刊特點,即以古代藝術品、尤其是故宮藏品研究,以及明清宮廷史和古代宮廷建築研究為特色,並突出自然科學的方法。為加強學術成果的報導,該刊還要求編輯對學術發展具有前瞻性,有意識地圍繞學術熱點和可持續研究的問題組織欄目,關注國家“十一五”重點文物考古攻關項目,並藉助學術會議組織選題。陳文華講述了自己與《考古》一同成長的歷程:從1954年開始與《考古通訊》結緣,並以此指導田野工作和簡報編寫,此後,《農業考古》在辦刊方面也多以《考古》為參考。吳來明談判,《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強調文博研究與科技研究相結合,以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研究領域的套用、提高文物保護技術水平和推動科技考古為宗旨,面對建立、完善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學科體系,刊物任重道遠。

施勁松最後總結認為,更為科學、完整和準確地報導考古材料以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這是期刊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及時報導新發現、加快信息交流、加強學術專題成果的組織與刊發,是對期刊的一貫要求,也是期刊建設的重點。刊物對於研究成果的報導,應突出重大課題和熱點問題,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推出學術界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方法。刊物應引領學術發展,提倡學術批評與學術爭鳴。發揮刊物的功能和實現刊物的使命,需要得到學術界的支持,需要增進刊物間的協作,也需要刊物自身開闊視野、不斷提高。

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作者:考古雜誌
《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5
ISBN:750043147
版次:第一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頁數:436頁
印張:1次
所屬分類:圖書>歷史>考古/文物

內容介紹

20世紀是中國考古學產生、發展並走向繁榮的時代。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組織舉辦的“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活動,最終從上萬項考古成果中評出百項最輝煌成果,在考古界、學界和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

本書根據這次評選的100項發現精編而成。這些發現時代上自人類起源下到明代皇帝陵,地區上涵蓋25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及台灣省。全書由考古發現的科學意義,中國考古發現述評,100項考古發現介紹、評述、精美圖片及附錄部分組成。具有科學性、知識性、收藏性、鑑賞性四大特點。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歷史研究》
《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歷史文物》
《歷史檔案》
《文史知識》
《文獻》
《文史參考》
《故宮博物院院刊》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中國收藏》
《清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考古》
《歷史教學問題》
《檔案春秋》
《世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中華文史論叢》

《學問.東北史地》
《史學集刊》
《古代文明》
《國學》
《文史》
《滄桑》
《文物世界》
《歷史學家茶座》
《孔子研究》
《蒲松齡研究》
《探索歷史》
《安徽史學》
《江淮文史》
《中國農史》
《中國名城》
《明清小說研究》
《東南文化》
《國際博物館》
《中原文物》
《文史博覽(文史)》

《文史博覽(理論)》
《時代郵刊.人物》
《考古與文物》
《文博》
《敦煌研究》
《西域研究(漢)》
《吐魯番學研究》
《文史雜誌》
《中華文化論壇》
《心事.新歷史》
《巴蜀史志》
《看歷史》
《文史雜誌.收藏參考》
《西藏研究(漢)》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
《西部.華語文學》
《近代史研究》
《炎黃春秋》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世界歷史》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西藏藝術研究(藏)》
《北方文物》
《中國文化遺產》
《文史春秋》
《四川文物》
《紫禁城》
《華夏考古》
《抗日戰爭研究》
《江漢考古》
《時代郵刊》
《歷史學文摘》
《文史天地》
《文物天地》
《尋根》
《貴陽文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