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誌》

《文史雜誌》

《文史雜誌》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辦,主編-屈小強。文史刊物。積極評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以及優秀文化遺產;向民眾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普及宣傳,進行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啟發教育,包含文學,歷史,藝術三個範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期刊名稱 文史雜誌

《文史雜誌》《文史雜誌》

主管單位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主辦單位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
主編 屈小強
地址 成都暑襪中街42號
郵政編碼 610016
電話 028-86729462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國際標準刊號 ISSN1003-6903
國內統一刊號 CN51-1050/K
郵發代號 62-48
刊期 雙月刊
創刊日期 1986-01-01年創刊

簡介

文史刊物。積極評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以及優秀文化遺產;向民眾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普及宣傳,進行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啟發教育,包含文學,歷史,藝術三個範疇

期刊介紹

辦刊宗旨:存史、資政、育人,讓歷史告訴今天與未來,全面奏響愛國主義主鏇律,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為改革開放服務。
抗日戰爭時創辦的文史學術刊物。1941年1月在重慶創刊,先後由獨立出版社、重慶商務印書館(1941年1月一卷三期起)、重慶中華書局(1944年1月三卷一期起)出版。該刊原由朱家驊發起創辦,隸屬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受秘書長吳鐵城領導,社長為葉楚倫,但都不過問社內具體事務。創刊時主編為盧逮曾。1941年6月顧頡剛任副社長兼主編,自一卷九期起直至停刊。史念海、魏建猷等都曾擔任過編輯。1945年2月,因顧頡剛在文化界對時局宣言上籤名,秘書處停發經費,刊物與國民黨的關係就此中斷,由顧頡剛自任社長,艱苦支撐至抗戰勝利,出滿了五卷。抗戰勝利後,曾兩度在上海復刊。第一次在1946年,由中國出版公司出版了兩期;第二次在1948年,由文通書局出版了三期。顧頡剛堅持自主辦刊的方針,認為“文與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喚起民族意識的利器”。因此,《文史雜誌》雖系純學術刊物,但內容力求通俗,討論的問題亦能和時代相聯繫,受到讀者的歡迎,銷售遍及內地各省。

精彩文章片段

顓頊的來歷

顧頡剛先生在《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中曾說:“顓頊一名我們還不知其來歷。”楊寬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稱:“‘[王夏]’字,丁山又斷為顓頊之本字……亦何足以據信?實則顓頊與堯本為一帝之分化”。關於顓頊的來歷,恕筆者直言:前輩史家好像走入了傳說古史的迷宮,始終難以走出來。考顓頊的來歷、涉及到傳說古史的正本清源,不是一篇短文可以說明白的,因此。這裡僅摘其要者,作一簡明的辨析。(共3頁)關鍵字:顓頊,古史研究,正本清源,顧頡剛,上古史,中國,傳說,史家

日照何以生紫煙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的動人詩句是人文與科學相融的佳句,日照何以能生紫煙呢?原來,太陽光照在瀑布上,閃動著五彩繽紛的色彩。光在前進時若遇到阻擋物便會產生物理現象。漫射就是光遇到阻擋物時光波變短的反映。當光波變短一倍時,光波的漫射強度會增強16倍。而光波中的紫光波是最短的。(共1頁)關鍵字:日照,物理現象,光波,色彩

常見論文發表範例

夏曦與冤死的烈士---李喬
周善培與晚清警察之補述---張海山
吳玉章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譚曉鍾
可愛的“中國紅”---張曉青周雅瓊
大道無形堪巨白-羅巨白先生的藝術人生---陳沫
考據精神的張揚-讀《〈宋史·職官志·俸祿〉篇數據辨識---趙志堅吳敬華
梁武帝才藝略說---陳德弟
行遍梁州到益州-略論陸遊宦游四川的詩歌---王定璋
說詩展示解頤才-聽劉孟伉館長講毛澤東詩三首---張少成
乾寶《搜神記》的價值和意義---黃劍華
解析近代川菜發展的原因---張茜
萊布尼茨與八卦---聞操恭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明清士人眾生相---謝建英
登高壯觀天地間---汪毅
舞台上的性別反串藝術---李祥林
風神瀟灑蒼潤沉雄-林思進和他的書法藝術---趙仁春
懷念書法大家周浩然---蕭源錦
朱元璋喜歡口彩---兆繩
大唐秦王陵前蜀永陵之比較---耿麗娜
唐太宗是偽君子嗎---楊正苞
彭州銅礦資源與古蜀青銅文化---張學君張繆斯
《後漢書》誤記王昭君事辨析---李均惠
岷山地域上古大地震---阿波
抗震救災中的四川省楹聯學會---沈漣
民間文化在災後重建中復甦---孟燕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都江堰市災後一年回顧---王國平
試說薛濤井的文化價值---陳友山
大聖慈寺九十六院新考---馮修齊
從古彝醫占卜圖解讀金沙“太陽神鳥”---彭元江
解讀劉道容和他的山水畫---李永暉
張孝祥籍貫考---傅承烈
蔡元培與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學社---楊濤
一代文星隕漢皋-悼念蕭萐父先生---楊正苞

土紙本《文史雜誌》

土紙本的民國舊書刊大多出現在抗戰時期的大後方。由於戰爭原因,中國的出版和造紙業都步履艱難,於是出現了紙質低劣且易發黃變脆的土紙印刷的出版物,印證了當時中國出版物的境況。由於紙質較差且難以保存,所以存世數量極稀,近來被淘書者所追捧。現在土紙本舊書還能偶爾見到,雜誌就少見了。
近日於文廟舊書市場,見一堆舊書中有一冊土紙本《文史雜誌》,不由兩眼放光,仔細翻看發現封底已失,詢價20元,趕緊購下。所淘《文史雜誌》為1945年1月出版的第五卷第一二期合刊,開本比32開本稍狹長,比較獨特。是期為“文學專號”,中華書局出版發行。《文史雜誌》所刊文章9篇,其中有程會昌的《論“文言”的習作》和《少陵先生文心論》、邵祖平的《杜甫詩法十講》、嚴恩紋的《東坡詩淵源之商榷》、賀遠明的《歷代五律概論》、詹瑛的《李白家世考異》、阿槌的《補茅餘韻》、楊西蒙的《路》等,都為學術和文學理論文章,只有楊西蒙的《路》為大時代文學,類似於報告文學。“編後記”對刊發文章逐一點評,敘述了刊文和作者的情況。由於戰時用紙緊張,封二和內頁都有中華書局的圖書廣告,可謂物盡其用。
《文史雜誌》於1941年在大後方重慶創刊,第一期至第八期由盧逮曾主編,從第九期開始由顧頡剛主編,社長為葉楚傖。《文史雜誌》最初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兩年後改由中華書局出版,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出至第六卷,因資金問題而停刊。其間曾出過半月刊、月刊,後又改為雙月刊,並輾轉渝滬兩地出版,歷經坎坷。《文史雜誌》試圖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闡述,來激勵人民的愛國熱情,以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顧頡剛曾在六卷一期“復刊詞”中寫道:“歷史的傳統是不能一天中斷的,如果中斷了就會前後銜接不起來。我們都是服務於文化界的人,自己的生命總有終止的一天,不值得太留戀,但這文化的蠟炬在無論怎樣艱苦的環境中總得點著,好讓子遺的人們或其子孫來接受這個傳統。”
土紙本《文史雜誌》出版距今已有60幾年,它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人在祖國處於危難之時,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神,來鼓勵人們走出黑暗,顯示了一種愛國的熱情。特別在大後方紙張嚴重匱乏,印刷技術滯後,出版方難以尋找等不利的情況下,其克服種種的困難和曲折,憑著一種文化人特有的良知,使《文史雜誌》成為大後方人們的精神食糧。
偶然以低廉之價淘得土紙本舊刊,那種欣悅的心情難以言表,並非是價格的因素,土紙本的舊刊實屬稀見。閒時撫著舊刊悠閒的品讀,在了解那段歷史的同時,又增加了不少版本知識,每一本舊書刊都使我們仿佛撫摸著歷史,去感受一種特有的文化況味。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歷史研究》
《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歷史文物》
《歷史檔案》
《文史知識》
《文獻》
《文史參考》
《故宮博物院院刊》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中國收藏》
《清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考古》
《歷史教學問題》
《檔案春秋》
《世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中華文史論叢》

《學問.東北史地》
《史學集刊》
《古代文明》
《國學》
《文史》
《滄桑》
《文物世界》
《歷史學家茶座》
《孔子研究》
《蒲松齡研究》
《探索歷史》
《安徽史學》
《江淮文史》
《中國農史》
《中國名城》
《明清小說研究》
《東南文化》
《國際博物館》
《中原文物》
《文史博覽(文史)》

《文史博覽(理論)》
《時代郵刊.人物》
《考古與文物》
《文博》
《敦煌研究》
《西域研究(漢)》
《吐魯番學研究》
《文史雜誌》
《中華文化論壇》
《心事.新歷史》
《巴蜀史志》
《看歷史》
《文史雜誌.收藏參考》
《西藏研究(漢)》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
《西部.華語文學》
《近代史研究》
《炎黃春秋》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世界歷史》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西藏藝術研究(藏)》
《北方文物》
《中國文化遺產》
《文史春秋》
《四川文物》
《紫禁城》
《華夏考古》
《抗日戰爭研究》
《江漢考古》
《時代郵刊》
《歷史學文摘》
《文史天地》
《文物天地》
《尋根》
《貴陽文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