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研究》

《抗日戰爭研究》

《抗日戰爭研究》,是1991年創刊,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以抗日戰爭史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術期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刊名:抗日戰爭研究
《抗日戰爭研究》《抗日戰爭研究》

TheJournalofStudiesofChina'sResistanceWarAgainstJapan
主辦: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32開
ISSN:1002-9575
CN:11-2890/K
郵發代號:82-473
現用刊名:抗日戰爭研究
創刊時間:1991

簡介

《抗日戰爭研究》是1991年創刊,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以抗日戰爭史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術期刊。

本刊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前提下,以繁榮歷史研究,總結歷史經驗,宣傳愛國主義為辦刊宗旨;以倡導實事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辦刊方針;以學術教育界及其他社會各界關注中國近代史、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的人士為讀者對象。本刊研究內容包括日本侵華戰爭史和中國抗日戰爭史。凡戰時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以及戰後遺留問題,均列入本刊研究範疇。本刊自創刊迄今,承蒙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厚愛支持,得以發表在學界及其他各界產生影響的一批研究成果,逐漸步入該史學領域的研究前沿。

主編簡介

榮維木榮維木

榮維木,男,1952年北京出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執行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長,中國口述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著作有:《炮火下的覺醒??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民解放軍史話》《日本教科書問題評析》(合著)《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合著)《抗日戰爭熱點問題聚焦》(合著)等,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其中《誰在製造諾言??評日本右翼的軍國主義史觀》,獲中宣部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理論文章人選獎。

《人物周刊》記者訪榮維木

榮維木,《抗日戰爭研究》雜誌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編纂的《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一書的中方主要參與者之一。
教科書和歷史遺留問題

人物周刊:抗日戰爭已經結束60年了,您覺得現在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榮維木: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看待60年前的歷史。現在中日兩國之間有很大的分歧,具體說就是如何評價這場戰爭的性質。對那段歷史,日本右翼和政府的保守勢力,包括日本的友好人士,和我們都有很大的分歧。

我想在對待歷史認識問題方面,教科書問題是一個風向標。這本教科書有很多內容否定日本戰爭的侵略性質,看完以後,感覺什麼事情都是中國挑起的,戰爭的原因在於中國,這完全是顛倒黑白。4年過去了,還是這個認識,說明日本的右翼和保守勢力在歷史問題上,沒有一點前進,這是非常不好的立場。
人物周刊:除了您剛才提到的歷史認知問題,中國民間現在也有很多向日本索賠的訴訟,比如勞工、慰安婦,總的來說戰爭遺留問題有哪些?
榮維木:戰爭遺留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剛才說的史觀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怎么評價這段歷史。戰爭民間受害者索賠訴訟,是另外一個問題,當然開始的時間也很長了,現在有幾十起。看來也是困難重重,包括慰安婦的訴訟、勞工的訴訟、細菌戰受害者的訴訟等等,沒有一件有令人比較滿意的結果。日本社會右傾保守化,反映在這個訴訟方面,也是非常典型的,它不認罪,不承擔戰爭責任。

人物周刊:造成該局面的原因?

榮維木:比較近的原因是日本社會的右傾保守化。從歷史上看,這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對於日本戰爭責任的追究不徹底。戰後有兩個法庭,紐倫堡法庭和東京法庭,紐倫堡法庭對德國法西斯,東京法庭是對日本,這兩個法庭的審判結果是不一樣的。德國對戰爭的認識在世界上公認是比較好的,他們的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個總理,也進行了很多的賠償。

但日本不是,這和美國有很大關係。1945年二戰結束,本來應該建立一個好的和平秩序,這是大家的共識。很不幸的是冷戰的局面出現,1947年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出籠,遏制共產主義世界的發展。這種情況下,中國又很快爆發內戰,而且國民黨失敗了,美國認為在亞洲要扶植一個對西方陣營有利的國家,於是選擇了日本。

我個人認為東京審判對戰犯的追究是不徹底的。有些人是甲級戰犯,但由於美國扶植日本,這些戰犯先後被釋放了。甲級戰犯岸信介,1956年甚至當上了日本首相。還有一些戰犯在戰後或者從政,或者從商,在日本的政界、企業界有很大的勢力,這對於日本社會有很大的影響,於是導致了逐漸對戰爭侵略性質的淡化和否認。

解決問題要靠政治

人物周刊:中國民間受害人士到日本索賠,很難成功,這其中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我們本身也存在著舉證不足的情況?
榮維木:主要的障礙還是日本政府或者社會有傾向性,對戰爭責任的認定沒有一個很好的態度。
人物周刊:近年來,我們看到有些人在幫助民間訴訟,像王選,這些人多嗎?
榮維木:我覺得法律界的人有一些,特別是日本律師界的幫助,中國的這些訴訟,如果沒有日本友好人士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在國內也有一些,比如康健,做勞工訴訟;王選,細菌戰受害者訴訟團的團長;也有一些學者給予支持,比如史實方面的認證、出庭作證等。
人物周刊:我們在歷史研究方面,獲得的資料多嗎?
榮維木:逐漸的發掘還是有的。比如說,關於細菌戰,中央檔案館現在發掘了一些,原來研究731細菌部隊比較多,現在南京的1644部隊也有了材料,也可以研究了;1855部隊,是設在北京的,研究得不是很充分。
日本學者對史料的發掘比我們做得好。比如中央大學的學者吉見義明,在美國和日本查了很多史料,他編的《慰安婦史料》可以給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參考。現在史料被不斷發掘,在國內,或者在美國和日本。但是有些史料當時確實是被日軍給毀掉了,像細菌戰,當時有命令。
人物周刊:在您看來,這些戰爭遺留問題,最終該如何解決?
榮維木:所有的戰爭遺留問題,不是學術問題,是政治問題。史觀可以在學術層面剖析,但是史觀的改變有一個立場問題。
戰爭遺留問題,包括戰爭賠償,還有領土問題,釣魚島的歸屬,這些都不是學術能解決的,是政治問題。
政治問題的解決,靠學者來進行學術研究肯定是不行的。解決戰爭遺留問題,首先要取決於日本對於中國態度的改變,現在影響中日關係最大的障礙就是歷史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想戰爭遺留問題是沒法解決的。我們編著《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就有這個目的。
人物周刊:您覺得我們的普通民眾清楚地了解60年前的抗日戰爭嗎?有沒有一些認識誤區?
榮維木:對於抗日戰爭,我們的教科書裡面描述得並不是很多,不是很充分。
至於誤區,編寫教科書或者專著,有方法的問題。方法如果不太恰當,有可能是誤讀。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過去台灣說共產黨不抗日,游而不擊,三分應付,七分發展,坐大了;我們在1980年代以前,也是說國民黨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但是我們說抗日戰爭之所以勝利,是國共兩黨合作統一戰線發揮的威力,這是不能否認的。
現在學術界已經有了很大轉變,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是立功的,只能這樣說,兩個戰場同等重要,缺了哪個都不行。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歷史研究》
《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歷史文物》
《歷史檔案》
《文史知識》
《文獻》
《文史參考》
《故宮博物院院刊》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中國收藏》
《清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考古》
《歷史教學問題》
《檔案春秋》
《世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中華文史論叢》

《學問.東北史地》
《史學集刊》
《古代文明》
《國學》
《文史》
《滄桑》
《文物世界》
《歷史學家茶座》
《孔子研究》
《蒲松齡研究》
《探索歷史》
《安徽史學》
《江淮文史》
《中國農史》
《中國名城》
《明清小說研究》
《東南文化》
《國際博物館》
《中原文物》
《文史博覽(文史)》

《文史博覽(理論)》
《時代郵刊.人物》
《考古與文物》
《文博》
《敦煌研究》
《西域研究(漢)》
《吐魯番學研究》
《文史雜誌》
《中華文化論壇》
《心事.新歷史》
《巴蜀史志》
《看歷史》
《文史雜誌.收藏參考》
《西藏研究(漢)》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
《西部.華語文學》
《近代史研究》
《炎黃春秋》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世界歷史》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西藏藝術研究(藏)》
《北方文物》
《中國文化遺產》
《文史春秋》
《四川文物》
《紫禁城》
《華夏考古》
《抗日戰爭研究》
《江漢考古》
《時代郵刊》
《歷史學文摘》
《文史天地》
《文物天地》
《尋根》
《貴陽文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