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Museum International)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遺產保護問題的權威國際刊物,創立於1948年.其辦刊宗旨是進行跨學科研究,促進遺產政策和促進國際專業知識交流的交流,介紹保護和妥善收藏文化遺產的最佳方法,在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中為決策者提供信息支持。

基本信息

簡介

《國際博物館》《國際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48年創刊,是一個交流有關博物館文化遺產的科學和技術信息的主要論壇。這是一個獨特的空間,在這裡讀者和撰稿者可以通過遍布全世界的遺產分享文化的差異。《國際博物館》如今以新的編輯思路討論國家和國際層面上的文化政策、倫理和實踐的問題。本刊鼓勵在跨學科(包括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及藝術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博物館學和經濟學等)語境下交流專業知識,交流保護文化遺產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在不斷深刻變化的文化環境下作出政治決策。本刊突出博物館作為遺產和文化知識反思與生產場所的地位,並提供發生在國際團體中的爭論的信息。各種文化的經驗和知識圍繞相關主題得到展示,從而發展實踐了多樣性並鞏固了國際團結。本刊是就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進行國際對話的基本陣地。  

《國際博物館》為季刊,以阿拉伯語、英語、法語、中文和西班牙語五種文字出版。本刊還根據主題出版特定語種的版本並向有關國家的學術機構發行。

中文版

《國際博物館》《國際博物館》

2006年起,《國際博物館》以試刊形式和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中文版。

《國際博物館》與中國的相關領域在多年前便建立了溝通渠道,與中國出版的《中國博物館》等雜誌也有過多次合作。《國際博物館》全球中文版的問世,無疑是《國際博物館》與中國博物館界建立全面密切合作的標誌,從《國際博物館》本身來說,這是它第一次擁有中文版本,第一次有可能擁有中國巨大的潛在讀者群;對中文讀者而言,無論是否從事博物館和遺產研究,也第一次有機會便利地了解到世界範圍內這一領域的發展與動態。中國博物館學界以及遺產研究和保護領域的聲音,也可以系統而及時地展示在全球同行面前。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譯林出版社能夠以新聞出版的社會效益為出發點,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出版《國際博物館》全球中文版,無疑是中國新聞出版界勇於承擔社會文化責任的例證。

發刊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來,加強不同文化的對話一直是該組織的核心工作之一。實現這個願望的辦法很多,有時很困難,經常很複雜。然而,有一個辦法更能有利於相互間的理解:這就是多種語言之間的知識交流。
在我有幸向保護文化遺產的國際團體介紹首次出版的《國際博物館》雜誌中文版的同時,也給了我機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屬下的文化機構對語言的多樣化及知識的傳播做出了具體的支持。
在文化遺產方面,沒有必要再在這裡強調亞洲文化在豐富我們對遺產的理解和更新防護與保存方法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了。
2003年,我們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它標誌著國際範圍內文化遺產保護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是對這無可估價的財富的肯定。從此以後,我們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支持國家的遺產評估與國際網路進行交流;同樣,也應該更加廣泛地收集地區與傳統的知識,以便把它們納入國際合作的模式之中。這將有助於未來全球範圍內保護實踐的多樣化。
上述這些內容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雜誌中文版的重心,每一期除了原刊文章外,還包括由中國專家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撰寫的內容豐富的文章。
譯林出版社是中國享有盛名的專業出版社,與它合作將更有效地拓寬國際空間,強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本雜誌的專業性。在這裡,我謹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名義,向有助於對世界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重獲新認識的所有參與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首期寄語

----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副總幹事、出版總監弗朗索瓦茲·利維埃爾 

《國際博物館》雜誌中文版第一期介紹了非洲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現狀,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計畫。事實上,對於一個國際性的定期刊物而言,有什麼比把一個大陸的經驗和認識帶到另一個大陸,共同分享過去的成果、面對未來的挑戰更加理所當然的呢?
《國際博物館》雜誌作為國際範圍內有關遺產和博物館文化政策的傳播媒介,其使命就是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向所有致力於保護可移動與不可移動、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團體開放。這一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這一雜誌的努力的具體表現,其目的是擴大合作空間,強化國際性。期待已久的中文版將有利於這本雜誌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繼續對科學實踐的多邊合作進行研究與傳播。我們熱切地期待在將來的某一期向我們的讀者全面介紹中國的文化遺產和博物館。

編後

《國際博物館》《國際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雜誌中文版第一期與大家見面了,它可謂姍姍來遲,卻也恰逢其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雜誌創立於1948年,是博物館管理和遺產保護領域一個富有活力的全球論壇。它以兼容並包的視野和跨學科的方法,廣泛探討博物館管理體系、資金籌措、新技術運用、藏品保存、貸款政策、人員培訓和遺產保護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致力於促進國際合作與對話,在不斷變化的文化環境中為專業工作者提供指引,為國家和國際的文化政策提供建議。
《國際博物館》季刊每一期都會重點突出一個特別主題,所刊登的文章均出自博物館管理與遺產保護領域的長期實踐者之手,內容鮮活豐富,文字輕鬆可讀,是博物館與遺產管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獻資料工作者、志願者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重要信息資源和交流平台。
《國際博物館》全球中文版的出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譯林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教科文組織來說,這是功德圓滿之舉,因為今後該刊就將以聯合國的五種工作語言同時在世界各地出版了。而對於譯林出版社,我們很高興有機會把這樣一份獨一無二的高水準國際期刊奉獻給國內的專業工作者和廣大中文讀者,希望它能為我國的博物館和遺產保護事業做出貢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遺產豐富的國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文物遺產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在這個時候推出《國際博物館》中文版,無疑是順應我國文物遺產保護工作者、研究人員及廣大讀者的殷切需要之舉,它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世界各國遺產保護的現狀和經驗,借鑑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管理理念與實踐。
自然與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的遺產屬於世界,也需要世界的關注。為此,《國際博物館》全球中文版特別增設了“中國的聲音”專欄,希望能把中國政府、中國的博物館和遺產專業工作者以及中國公眾的努力與成就傳達給世界,使我們的文物遺產保護工作能有更多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這裡也籲請致力於文物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優秀的稿件。

評 價

“一份與我們工作相關的高質量刊物”——聯邦機構
“這份期刊極大地加深了我對國際社會及其問題、關切與爭議的了解。它使我在做出決策時開闊了視界。”——華盛頓大學美術館
“我們藝術保護課程的學生們經常藉助《國際博物館》從事研究。”——加拿大弗來明大學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歷史研究》
《文物》
《考古學報》
《中國歷史文物》
《歷史檔案》
《文史知識》
《文獻》
《文史參考》
《故宮博物院院刊》
《中國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動態》
《中國收藏》
《清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考古》
《歷史教學問題》
《檔案春秋》
《世紀》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中華文史論叢》

《學問.東北史地》
《史學集刊》
《古代文明》
《國學》
《文史》
《滄桑》
《文物世界》
《歷史學家茶座》
《孔子研究》
《蒲松齡研究》
《探索歷史》
《安徽史學》
《江淮文史》
《中國農史》
《中國名城》
《明清小說研究》
《東南文化》
《國際博物館》
《中原文物》
《文史博覽(文史)》

《文史博覽(理論)》
《時代郵刊.人物》
《考古與文物》
《文博》
《敦煌研究》
《西域研究(漢)》
《吐魯番學研究》
《文史雜誌》
《中華文化論壇》
《心事.新歷史》
《巴蜀史志》
《看歷史》
《文史雜誌.收藏參考》
《西藏研究(漢)》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
《西部.華語文學》
《近代史研究》
《炎黃春秋》

《當代中國史研究》
《世界歷史》
《史學理論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西藏藝術研究(藏)》
《北方文物》
《中國文化遺產》
《文史春秋》
《四川文物》
《紫禁城》
《華夏考古》
《抗日戰爭研究》
《江漢考古》
《時代郵刊》
《歷史學文摘》
《文史天地》
《文物天地》
《尋根》
《貴陽文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