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黑鋸鱗魚

焦黑鋸鱗魚

焦黑鋸鱗魚(學名:Myrispristis adustus)為鰃科鋸鱗魚屬的魚類,俗名焦松球。。鮮魚背側微紅而鱗後緣黑色,腹側及鰭淡白色,肩部與腋部各一黑斑,奇鰭末段黑色。分布於東南到土阿莫土群島、西南達南非東側以及台灣高雄及廣東南海等,屬於暖水性中下層海魚。

基本信息

焦黑鋸鱗魚(學名:Myrispristisadustus)為鰃科鋸鱗魚屬的魚類,俗名焦松球。分布於東南到土阿莫土群島、西南達南非東側以及台灣高雄及廣東南海等,屬於暖水性中下層海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安汶島

形態特徵

焦黑鋸鱗魚焦黑鋸鱗魚

背鰭Ⅹ-Ⅰ-i-14;臀鰭Ⅳ-13;胸鰭ii-12-ii;腹鰭Ⅰ-7;尾鰭Ⅳ-19-Ⅲ。側線鱗28;鰓耙13+25—26。體長74.5—295mm:為體高2.3—2.4倍,為頭長3.1倍。頭長為吻長5.4—7.7倍,為眼徑2.3—2.6倍,為尾柄長約2.3倍.體長橢圓形側扁;頭背緣凸弧狀;眼鄰頭背緣。口前位;下頜突出。兩頜前端外緣齒粗鈍;犁齶骨齒絨狀,犁骨齒群後緣凹。頭體有大櫛鱗;胸鰭腋部有1—2大鱗。側線高僅後端側中位。背鰭第10棘最短,第3棘最長。臀鰭位後背鰭下方。尾鰭叉狀。偶鰭不達肛門;腹鰭胸位。鮮魚背側微紅而鱗後緣黑色,腹側及鰭淡白色,肩部與腋部各一黑斑,奇鰭末段黑色。珊瑚礁區魚類。分布台灣高雄、恆春;國外達社會群島及南非東側等。

習性

生活於1~25公尺海域,白天常棲息在斷崖或珊瑚生長豐盛地區的洞穴中。能藉魚鰾發出咕咕的聲音,可能是作為示警或辨識的信號。肉食性,以浮遊動物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分布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

經濟價值

可食用魚。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金眼鯛目百科

金眼鯛目(Beryciformes) 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的1目。化石始於白堊紀。現有3亞目14科約38屬164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