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鰓鋸鱗魚

赤鰓鋸鱗魚

赤鰓鋸鱗魚是金鱗魚科物種,又名無斑鋸鱗魚,分布在印度至太平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學名 Myripristis vittata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1
棲息深度 3 - 80公尺

中文名 赤鰓鋸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82 Holo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無斑鋸鱗魚


模式種產地 Mauritius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赤鰓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最大體長 25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Myripristis pahudi, Myripristis seychellensis, Myripristis vittatu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Randall, J.E. and D. W. Greenfield, 1996.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holocentrid fishes of the genus Myripristi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5):61 p 沉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Randall, J. E. etc. 1996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360. ASIZP0070596. NMMBP08610. NMMSTP00742.
英文俗名 Red soldierfish; Whitetip soldierfish; White-tipped soldierfish; Immaculate soldi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無容納頜聯合齒的淺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5-38,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15。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13;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為7) ;尾鰭深叉形。頭部及身體為橙紅色,各鰭亦為橙紅色,無任何色帶與色斑,偶鰭則具白色前緣。鰓蓋膜上缺乏一條深色的橫帶,除了有時具ㄧ窄而較深的紅色帶 。
棲所生態 夜行底棲性魚類,具群聚性,日間常成群聚於礁洞內,夜間則會游至附近沙質海底覓食,以小型甲殼類幼生為食。棲息深度多在3-80米深之水域內。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瑪斯科林島與塞錫爾群島到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分布於東部、北部、南部、綠島、蘭嶼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於北部岩礁底海域產量較豐,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一支釣,無明顯盛產期。由於體色鮮紅,在市場上甚受歡迎。肉質細白,油烤,薰烤皆宜。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