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花鱂

孔雀花鱂

孔雀花鱂,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中國台灣和內地,現已繁衍分布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游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

基本信息

簡介

有機孔雀花鱂,俗稱孔雀魚,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中國台灣和內地,現已繁衍分布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游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

外形特徵

有機孔雀魚屬於熱帶魚,體長4~5厘米,是最容易飼養的一種熱帶淡水魚。它豐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狀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熱帶淡水魚飼養族的青睞。尤其是繁殖的後代,會有很多與其親魚色彩、形狀不同的魚種產生。雌、雄魚差別明顯,雄魚的大小只有雌魚的一半左右,雄魚體色豐富多彩,尾部形狀千姿百態。
別名彩虹魚、百萬魚、庫比魚。孔雀魚體形修長,有極為美麗的尾鰭。成體雄魚體長3厘米左右,體色艷基色有淡紅、淡綠、淡黃、紅、紫、孔雀藍等,尾部長占體長的2/3左右,尾鰭上有1—3行排列整齊的黑色圓斑或是一彩色大圓斑。尾鰭形狀有圓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齒尾、燕尾、裙尾、上劍尾、下劍尾等。
成體雌魚體長可達5—6厘米,尾部長占體長的1/2左右,體色較雄魚單調,尾鰭呈鮮艷的藍、黃、淡綠、淡藍色,火紅色,淡黑色。上面散布著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這種魚的尾鰭很有特色,遊動時似小扇扇動。

生活習性

孔雀魚適應性很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pH7.2—7.4,食性廣,性情溫和,活潑好動,能和其他熱帶魚混養。
孔雀魚易養,但要獲得體色艷麗,體形優美的魚則從魚苗期就需要寬大的水體,較多的水草,鮮活的餌料,適宜的水質等環境。孔雀魚4~5月齡性腺發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溫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產魚苗數視魚體大小而異,少則5尾,多則一百餘尾,有的魚會產出200尾以上的幼魚。當雌魚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門處出現一塊明顯的黑色胎斑時,是臨產的徵兆。

生長繁殖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水溫保持在26攝氏度。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然後按1雄配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泄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當雌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
待產箱中的溫度應比原水溫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給小魚設一個避身之處。雌魚產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以免吃掉仔魚。或者要塑膠片圍成漏斗狀隔離牆,浸入水中,將產仔雌魚放在漏斗中,使仔魚產出後從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體,雌魚就吃不到仔魚了。
孔雀魚每月產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故有“百萬魚”之稱。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但孔雀魚壽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第一胎一般產的比較少,大約產10~80尾;第二胎大約產80~120尾。價格幾元到幾十元甚至幾百元1條不等
孔雀魚在狹窄的區域內會有爭地盤的現象,出現達到導致魚只致死,所以當地方狹小的時候適合單條養殖。

養殖技術

一、親魚選購
雄魚要身體短,尾鰭夾角大,體形勻稱健壯,尾柄肥大,追逐雌魚,充滿生命力。雌魚要看尾鰭的形態、顏色等,雌魚要身體長、腹部較大的。雌魚要選購從未交配過的。
二、繁殖
親魚雌雄比例為1:1,雌雄同箱培育。親魚培育缸宜選擇小型水族缸,水質為弱鹼性,硬度8-11,水溫保持24℃左右。親魚培育期間保持水質優良、水溫穩定。投餵絲蚯蚓、紅蟲、豐年蟲等鮮活餌料。交配可根據需要採用近親交配法、同種異系交配法和異種異系交配法。同箱培育的雌雄魚交配以後,最好把雄魚撈出,分箱養殖。受精後的雌魚腹部會愈來愈大,腹鰭附近的黑斑也越來越明顯,接近產仔的雌魚會在水族箱的角落不停上下遊動,此時應把雌魚放入產仔用的產仔箱中待產。一般採用自然受精、自然生產。健康的雌魚21-25天為一個繁殖循環期,初產時10尾左右,第二次20-30尾,第三次30-50尾。為防止產後親魚吞食仔魚,雌魚產後應放入另一水族箱中休息恢復體質。
三、幼魚培育
剛產下的幼魚體長約0.8—1厘米,已能自由遊動、開口攝食。剛生下的幼魚可投餵枝角類的紅蟲、人工孵化的豐年蟲等鮮活餌料;也可在鮮活餌料不足時投餵粉狀配合飼料。投餵時要少量多次,不易投餵過飽,每次投餵間隔3小時以上,每天投餵3-4次。粉狀配合飼料不宜長期投喂,且對剩餘粉狀餌料要及時排污。幼魚經20天左右飼養可攝食較大的絲蛆繃活餌料。
仔魚缸應選用體積10升左右,魚培育期水溫應保持26℃左右;水族缸中還可根據需要配置充氣頭增氧。及時挑選出殘魚,分出品質和雌雄。幼魚經反覆嚴格挑選與淘汰,養殖4-5個月達到性腺成熟,就能挑選為親魚。初次產卵產出的仔魚最優秀。
四、成魚飼養
成魚養殖缸體積50-100升均可。在水族缸底部鋪砂,種植一些水草。缸中配置加熱棒、過濾器。一般50升體積的魚缸放養30—70日齡成魚20尾左右;100升體積的魚缸放養40—50尾。
成魚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日投餵2-3次。鮮活餌料有絲蚯蚓、紅蟲、豐年蟲、草履蟲等。人工配合餌料應注意適口性,其顆粒大小應適合不同規格魚體。孔雀魚應飼養在有光照處,孔雀魚在黑暗的環境下會停止攝食,所以在停止照明後不要投餵。成魚生長適溫範圍為20-28℃,水質以弱鹼性硬水為好。

疾病防治

孔雀魚的大部分病症,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症有四大因素:
1.惡化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孔雀魚是屬於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慾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3.粗魯的接觸魚身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4.帶進病症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於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症或先養於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症再放入。

一般病症

1.白點病症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症。儘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症,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症症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並漸次糜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而食慾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徵。原因:遭受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分由於魚只之間的爭鬥,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3.水霉病症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霉病。這是水霉寄生於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霉繁茂部分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後就會失去食慾,游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霉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症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松球病症狀: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於是不能再游水而導致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5.口腐病症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症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並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游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於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分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癒,原因可能在於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並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霉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並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慾後,用細菌治療的藥餌餵食。至於爛鰭、爛尾等外表症狀的魚只,換水並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還有就是比較常見的VC缺乏症,表現為:魚蝦vc缺乏時,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生長緩慢、體態異形、遊動緩慢等,嚴重時甚至出現類似哺乳動物的壞血病症狀。各種魚所患vc缺乏症狀表現各有不同,但大都會導致生長不良,免疫力低下,飼料轉化率低等。蝦類的典型vc缺乏症為“黑死病”,即傷口癒合緩慢,殼下出現黑色潰爛,大批死亡。還易出現蝦殼鬆軟,蛻殼周期延長、肌肉白濁、鰓混濁等症狀。長期食用VC觀賞魚飼料可以避免以上問題,提高抵抗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