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氏橋燧鯛

達氏橋燧鯛

達氏橋燧鯛,學名Gephyroberyx darwinii,屬於燧鯛科。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達氏橋燧鯛
學名:Gephyroberyxdarwinii
英文名:Gephyroberysdarwinii,Gephyroberyxdarwini,Gephyroberyxjaponicus,Gephyroberyxorbicularis,Gephyroberyxrobustus,Hoplostethusatlanticus,Trachichthysdarwini,Trachichthysdarwinii,Tr"
俗名:達氏橋棘鯛 燧鯛,焰孔,厚殼,大目孔
科名:Trachichthyidae
科中文名:燧鯛科
同種異名:Gephyroberysdarwinii,Gephyroberyxdarwini,Gephyroberyxjaponicus,Gephyroberyxorbicularis,Gephyroberyxrobustus,Hoplostethusatlanticus,Trachichthysdarwini,Trachichthysdarwinii,Tr"
世界分布:全球性
地理分布: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分布於東北部、南部及東沙海域。
模式種產地:Madeir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9-1210米
最大體長:6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橢圓形;腹鰭尾鰭基底間具發光器。頭中大,具大型的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眼大;眼眶下緣及後緣具若干條長短不一的骨脊。口前位,斜裂,上頜骨末端達眼後緣下方,下頜骨略突出,在縫合處具一小突起;上下頜細小,絨毛狀;齶骨具齒。鰓耙細長。鰓蓋骨後緣有一短棘,上方突出處另具一棘,前鰓蓋骨後下緣棘弱。體被小櫛鱗,頭部無鱗;側線約略平直,鱗片較體側其它部份鱗片稍大,其上有一棘凸;腹鰭與臀鰭間之腹中線上具10-15個棱鱗。肛門位於腹鰭間。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數V-VI,最末棘最長,軟條數13-14,皆較硬棘長;臀鰭第一硬棘很小,具III+8-9鰭條;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灰褐色,口腔及鰓腔黑色。各鰭淡色。以前所記載之準燧鯛(Paratrachichthysprosthemius(/i)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陡坡區200公尺深以上水域的深海底層魚類,通常出現在硬質底層處,一般棲息深度在200-500間,幼魚則常出現於沿岸。以小蝦及魚類為食。

漁業利用

可利用底拖網捕獲,在中東大西洋常被利用於魚粉或魚油,本省產量少且魚體小,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