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鱵

南洋鱵

南洋鱵,Hemiramphus lutkei (Valenciennes, 1847),為鱵科鱵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命名者:Valenciennes,1847

棲息深度:0-30米

中文名:南洋鱵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鱵科

經濟性:是

科號科名:F254 Hemiramphidae

食用魚類:是

中國大陸名:無斑鱵

最大體長:30cm

觀賞魚類:是

其他中文名:補網師、水針、長尾針(台東)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英文俗名

Lutke' shalfbeak;Lutke'shalf-bea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南洋鱵 南洋鱵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1-4.4倍。眼前脊缺如。上頜短,突出成三角形,其上無鱗;下頜突出如喙,其長不小於頭長;鋤骨及舌上無齒。鼻窩內具一圓形或扇形嗅瓣。第一鰓弓上鰓耙33-46(通常為36-41)。鰾為多室型。背前鱗數35-43(通常為37-41);側線位低,近腹緣。背鰭與臀鰭對在,臀鰭起點在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5軟條(通常為13或14),臀鰭具10-13軟條(通常為12);雄魚之臀鰭不變形;胸鰭較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4.8-5.4倍,具10-12軟條(通常為11);腹鰭短小,後位,其基底與尾鰭基底之間距遠短於其與鰓蓋後緣之間距;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群數由數十至數百尾為一群,一般皆在水草較多的水域。產卵期在每年4-7月左右。以水層中的浮遊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洋,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紐幾內亞。台灣各清澈水域皆可發現。

漁業利用

主要漁期在春夏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味美,可用油煎或碳烤,是很好的下酒菜。......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