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圖

深圳地圖

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深圳地圖即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深圳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通過製圖綜合,縮小反映在平面上。

基本信息

深圳

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

深圳深圳
州接壤。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也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皇崗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2014年6月4日,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每年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

歷史沿革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

老深圳老深圳
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鹹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範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老深圳老深圳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定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定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9年3月,國務院撤銷寶安縣設深圳市。
1982年恢復寶安縣建制,受轄於深圳市。
1992年,寶安縣再度被撤銷,分治為深圳市的一個市轄區。至此,深圳市轄寶安、龍崗、南山、福田、羅湖五區,其中羅湖、福田、南山為經濟特區,龍崗、寶安為非特區,並以“二線關”將“特區”與“非特區“分割管轄。
1998年3月,以沙頭角為中心的區域從羅湖區析出,設鹽田區,仍為特區範圍。
2007年5月31日,光明新區成立,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地處深圳西部。
2009年6月3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為推進以大工業區為中心的東部片區統籌發展,促進深圳市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將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和原龍崗區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為坪山新區。
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延伸到龍崗、寶安。
2011年12月30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寶安和龍崗新增兩個功能新區,分別為“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

轄區概況

深圳下轄6個行政區和4個新區,下轄57個街道辦事處、790個居民委員會。

類別 名稱 面積(k㎡) 2014年常住人口(萬人) 2014年戶籍人口(萬人) 2014年 非戶籍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行政區 福田區 78.66 135.71 83.35 52.36 518000
羅湖區 78.76 95.37 55.92 39.46 518001
南山區 185.49 113.59 71.03 42.56 518000
鹽田區 74.64 21.65 5.87 15.78 518000
寶安區 398.38 273.65 42.13 231.52 518101
龍崗區 387.82 197.52 42.49 155.03 518116
功能區 光明新區 155.45 50.42 6.17 44.25 518107
龍華新區 175.58 143.45 16.51 126.95 518109
坪山新區 167.01 33.15 4.44 28.72 518118
大鵬新區 295.06 13.37 4.31 9.06 518116

全市 1996.85 1077.89 332.21 745.68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深圳位於中國南部海濱,毗鄰香港,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聯;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遼闊海域連線南海及太平洋。深圳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22°27′至22°52′,陸地最東端位於東南部南澳街道東沖海柴角,最西端位於西北部沙井街道民主村,最南端位於西南面珠江口中的內伶仃島,最北端位於西北部松崗街道羅田社區。
氣候
深圳市位於廣東省中南沿海地區,珠江入海口之東偏北,所處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深受季風的影響,夏季盛行偏東南風,時有季風低壓、熱帶氣鏇光顧,高溫多雨;其餘季節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燥,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4℃,最高氣溫38.7℃(1980年7月10日)、最低氣溫0.2℃(1957年2月11日)。雨量充足,每年4~9月為雨季,年降雨量1933.3毫米,年降雨量最多紀錄2662毫米(1957年),年降雨量最少紀錄913毫米(1963年)。日照時間長,平均年日照時數2120.5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平均每年受熱帶氣鏇(颱風)影響4~5次。
春季影響深圳的冷空氣勢力開始減弱,天氣多變,常出現"乍暖乍冷"的天氣。初春仍有較強的冷空氣影響,少數年份在2月下旬仍可出現寒潮天氣,且雨水較少,多數年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旱。夏季在副熱帶高壓的穩定控制下,常出現炎熱天氣,是極端最高氣溫出現的時期。同時夏季也是深圳降水最為豐沛的季節,深圳的降水各地區差異很大,容易出現局地性的洪澇災害和短時雷雨大風天氣。秋季是深圳市的少雨乾旱時期,多秋高氣爽的晴好天氣。由於雨水少,蒸發大,因而秋旱容易發生且發展迅速,深圳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秋旱發生.冬季是深圳市最冷的季節,經常處於乾冷氣流的控制之下,氣溫達全年最低,降水稀少。
水文
深圳市依山臨海,有大小河流160餘條,分屬東江、海灣和珠江口水系,但集雨面積和流量不大。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深圳河、茅洲河、龍崗河、觀瀾河和坪山河等5條。深圳市現有水庫24座,其中中型水庫9座,總庫容5.25億立方米。位於市區東部的深圳水庫,總庫容4000多萬立方米,是深圳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下水資源總量6.5億立方米/年,年可開採資源量1億立方米。天然淡水資源總量19.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500立方米,約為全國和廣東省的1/3和1/4。
資源
深圳市耕地總資源244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9946.7公頃,林業用地7.97萬公頃。盛產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沙井蚝是深圳的另一大特產。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獼猴、大靈貓、金錢豹和穿山甲等;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類動物5種、爬行類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地圖

詞語解釋

地圖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註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圖形。

深圳行政區劃圖深圳行政區劃圖

詳解

古指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勢的圖今稱說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現象分布情況的圖,上面標著符號和文字,一般都著上顏色。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鄭玄註:“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戰國策·趙策二》:“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史記·刺客列傳》:“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上命取地圖視之。”陸定一《老山界》:“我們決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按,地圖之學,中國自古重之。《史記》、《漢書》明言輿地圖者甚多;晉裴秀自製《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以當時四十七節鎮為標準,每鎮篇首皆有圖,但俱佚不存。現存最古的地圖有1974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繪地圖二幅,其次為現存西安碑林之劉豫阜昌七年刻石的《華夷圖》與《禹跡圖》。
一些電子遊戲的不同的場景也被稱為地圖。

地圖方向

概述
全世界的地方的方向都是統一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是,古代世界各地的地圖是不一樣的。
歐美

在歐洲中世紀的若干世紀裡,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歐美地圖是上東到上南到上北,耶路撒冷成為地圖圓盤的朝向,東方被要求放在上方,仰望著伊甸園。在大航海的時代,義大利的一位僧侶法·莫拉於1459年出版了一張圓形地圖,第一次正確顯示出印度洋和大西洋在非洲南端是相通的。但是,這張地圖將南方設定在頂部,據說是受到了早先伊斯蘭地圖的影響。實際上,澳大利亞人也使用過南方在上的地圖。
中國
中國上古時期地圖多以南為上,與古代的方位觀有關。中國古代在各個方位中,以南為尊,如古代祭天的地方就位於城市南郊。這一觀念反映在地圖上,便是把南方置於圖的

深圳地圖深圳地圖
上方。到了中國封建時期,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經濟發展相對發達南方還屬於蠻夷之地,皇帝定都幾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為尊的說法。那么北上南下的說法就很自然了。皇帝的坐位的方向一向都是坐北朝南的,南面朝臣的成語你也應該聽過吧!北為皇帝,高高在上;南為臣子,俯首在下。另外,我們中國人生活在北半球,但古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的意識里,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國的“中”就是這樣來的。他們白天看到的太陽無論東升西落,它始終都是在我們的南方,晚上夜觀星象,抬頭正對著象徵帝王的北斗七星,這樣,“上北下南”也符和一般百姓的生活習慣。宋代保存下來的一些石刻地圖珍品《華夷圖》《平江圖》《地理圖》《長安城圖》《禹跡圖》《九域守令圖》等,它們多是以北為正方位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