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厚陵

永厚陵

在今鞏縣城區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東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遠近。傳說,仁宋陵地選在“和兒原”很不吉利,地名犯了“忌諱”,所以繼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就命歸黃泉。

永厚陵永厚陵
趙曙陵墓永厚陵。在今鞏縣城區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永厚陵,陵台殘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邊長55米,陵前石刻尚殘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別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細琢的雲龍紋紋飾細如遊絲,流動變幻,為宋陵石雕佳品。

簡介

在今鞏縣城區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東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遠近。傳說,仁宋陵地選在“和兒原”很不

永厚陵永厚陵
吉利,地名犯了“忌諱”,所以繼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就命歸黃泉

永厚陵是英宗趙曙的陵墓,東距仁宗陵僅五百米。英宗於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葬於此。陵墓底寬東西五十五米,南北長五十八米,高二十米。石刻造像西邊二十三件,東邊少一石人。

永厚陵區附葬的陵墓,有高皇后陵,它位於永厚陵陵台西北不遠處,她是趙曙的皇后。她的母親曹氏,是仁宗曹皇后的親姊姊,所以高氏自幼養在宮中,甚為她的姨媽曹皇后鍾愛。她與趙曙同歲,趙曙即位後被立為皇后。趙曙有四個兒子,都是高后所生,長子就是神宗趙頊,趙頊即位後,她被尊為皇太后哲宗時,她被尊為太皇太后,曾垂簾聽政於神、哲兩朝。史書上稱讚她“臨政九年,朝廷清明”。

陪葬情況

1067年正月,趙曙一命嗚呼,停喪七個月,於同年八月下葬永厚陵。

永厚陵永厚陵
陪葬在永厚陵的,還有趙普曹彬狄青楊延昭等。趙普是趙匡胤的首席智囊寧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設施的擘劃、制訂,都與他不可分開。其墓在今鞏縣北山口鄉北官莊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為北宋名將,其墓在北山口鄉南山口村,地面墳冢也已不存。楊延昭即婦孺皆知的楊六郎,他曾防守北邊三關(益津、瓦橋、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伯縣境內)20餘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護喪回朝安葬,其墓在今鞏縣城製藥廠院內。今天墓前還留有石刻雕像數件。

皇后

永厚陵永厚陵
哲宗時,她被尊為太皇太后,曾垂簾聽政於神、哲兩朝。史書上稱讚她“臨政九年,朝廷清明”。其實,她是政治上的保守派,極力反對王安石新法,是反變法派的又一個強有力後台,被司馬光等人稱頌為“女中堯舜”。她死於元佑八年,活了62歲。史書記載,修建高后陵墓工程非常浩大,從全國範圍內調集工匠夫役。工期緊迫,督工嚴厲,晝夜不停,大小石材都是從數十里之外的萬安山(今少室山之西牛山)等處采來。許多陵上設施和用物都從京城開封採辦。時在十月,又逢大雪,天寒地凍,飢、寒而死的民工隨處可見,前後用工16萬多個方才建成。可見高高的皇陵,不知是用多少人的血和淚凝聚而成。

出土文物

永厚陵永厚陵
在永厚陵北500米處(今麵粉廠院內),有趙曙兒子吳王顥的墓葬,經發掘,該墓出土了不少宋代瓷片,其中有一塊貼金花瓷碗片,碗片為白色,屬定窯一系的名瓷,所貼金花完好無損,雖然埋藏了近千年,仍然金光燦燦。宋人周密《志雅堂雜鈔》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繪,入窯燒造,永不復脫”。此種瓷碗,罕有傳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片,但所貼金花已嚴重損壞。永厚陵吳王墓所出這一片瓷片,堪稱國內珍品。

位置構造

1956年河南省對鞏縣宋陵進行了調查登記;1959年以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南京工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

永厚陵永厚陵
又多次派人調查;1984~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了永熙陵□葬的李後陵。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局8陵布局基本一致,陵墓的兆域包括帝陵下宮以及後陵和其他墓葬。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為鵲台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宮;上宮四周夯築方形神牆,周長近千米,四面正中辟有神門,神牆四隅築有闕台(角闕);上宮正中為底邊周長200餘米的覆斗形陵台,台下為地宮。後陵在帝陵西北,布局和建築與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較小,石刻較少。下宮為日常奉饗的地方,在上宮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石刻 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向北為望柱1對、馴象人1對、 瑞禽1對、 角端1對、 仗馬1對、控馬官4對、2對、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 1 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具有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造詣。

墓主平生

趙曙(1032—1067),原名宗實。父趙允浪,祖父趙元份。元份系真宗皇帝的親弟,所以趙曙於仁宗為從侄。仁宗有三子均早死,因此趙曙自4歲時起,即抱養宮中。1062年立為太子,時年31歲。次年繼位,36歲時病死,在位4年(1063—1067),年號:治平。

趙曙為人,言語不多,平時常“慎靜恭默”,靜坐無語。私生活也比較檢點,歷史上說他“內無嬪御”。對於侍

永厚陵永厚陵
從人等也從不濫賞橫賜,以致有些跟隨他多年的舊人也“貧不能辦儀物”。他的家教也頗嚴格,以前,公主們下嫁,對公婆從不行禮,他約束他的女兒們,要恭敬公婆“不得以富貴驕人”。從這些細事上大略可知道這位皇帝做事為人的一斑了。他也頗有心於政事的刷新。仁宋時,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曾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建議進行政治改革,引起朝廷上很大的反響,但仁宋趙禎並沒有採納,王的抱負不能實現,就辭官回金陵家居。趙曙即位不久,即派專使前往金陵要王安石“趣如赴闕,至於再三”,準備重用。只是他身體孱弱,政治上雖有理想卻難以實現,他即位進正值30歲盛年,卻疾病纏身。1063年他32歲,四月初一他繼皇位,初四日他就重病臥床,不能處理政務,只得由皇太后曹氏(仁宋慈聖光獻皇后)垂簾聽政,直到第二年五月才還政,1066年又病倒,雖經多方調治,但病卻一天重似一天。至十二月,眼看不起,於是召大臣張方平等入見,商量立子之事(宋制“建儲”需與大臣議定),張趕忙至寢宮,這時英宋頭戴白角冠,身著黃色便服,斜靠在小几上,喘息著對張說:“久不見學士了,我病中時有想念。”說罷,臉上露出一絲悽慘的笑容,喘息了一陣,又見他嘴唇歙動,象是在喃喃說話,卻細弱得不能辨清。

修建歷史

出知滄、二州,遷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河決商胡而北,議者欲復之。役將興,贄言:“北流既安定,驟更之,未必能成功。不若開魏金堤使分注故道,支為兩河,或可紓水患。”詔遣使相視,如其策,才役三

永厚陵永厚陵
千人,幾月而畢。入判都水監,權開封府,政簡而治。知河南府,建永厚陵,費省而不擾,神宗稱之。還知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知徐州,以吏部侍郎致仕。

贄性行淑均,平居自奉至約,推所得祿賜買田贍族黨,賴以活者殆百數。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年八十五,卒。楚建中,字正叔,洛陽人。第進士,知榮河縣。民苦鹽稅不平,建中約田多寡以為輕重。主管鄜延經略機宜文字夏人來正土疆,往蒞其事。眾暴至,兩騎傅矢引滿向之,建中披腹使射,曰:“吾不憚死。”騎即去,眾服其量。元昊歸款,建中白府請築安定、黑水八堡以控東道,夏人果來,聞有備,不敢入。累遷提點京東刑獄、鹽鐵判官。昭陵建,命裁定調度,省數十萬計。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進度支副使。

神宗用事西鄙,以建中嘗為邊臣所薦,召欲用之,言不合旨,出知滄州。久之,為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知慶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初,文彥博薦為戶部侍郎,不拜。卒,年八十一。

入葬儀式

英宗葬永厚陵。英宗梓宮至永厚陵,館於席屋。從韓公下視,宮有正殿,置龍盾,後置御座;影殿置御容,東幄

永厚陵永厚陵
帛,後置御衣數事。齋殿旁皆守陵宮人所居。其東有浣濯院,有南廚廚南,陵使廨舍,殿西,副使廨舍。都知石全育為陵使。靈駕至,儀仗轉趣園西殿中,儀仗前導御容大升輿、御龍盾、御前殿車輅各就幕屋。方相、儀槨、漆梓宮等置於塋外,各有方位,司天監處之。兵士各執儀仗,分屯鞏縣、偃師,承安命使臣董之。

陵北有枯河,河北原合抱三陵,在青龍山下。其西白虎澗青龍山西即太室也。少室西,俗謂之冠子山。陵前闊角,謂之鵲台門,側台曰乳台陵台三層,高五十三尺。上宮方百五十步,卷四重,共高八尺,厭木者二重,石槨高一丈。其鑿長一丈二尺,深闊七尺,蓋條石各長一丈、闊二尺,十四板。皇堂方三丈,深二丈三尺;麓巷長八十三尺,深闊一丈八尺。自平地至深六十三尺,隧道長四百七十尺,石人物六十事。韓公曰:“力士所得直及賜予,人不過七緡而已。”癸酉黎明,設遣奠於幄殿,有牲牢、祝文,余皆如朝臨禮。

永厚陵永厚陵
昌王及五使皆吉服金帶導龍降隧道抵木階。梓宮升石槨西首,御夷床,下不及地尺而止。巳時一刻,乃下。置珠網花結於上,布方木及蓋條石,及設御座於蓋下,前置時果及五十味食,別置五星、十二辰及祖思、祖明尊位於四壁,又設衣冠劍佩筆硯弧矢、甲冑凡平生玩好之物,又設繒帛、緡錢,然後設冊寶。乃然漆燈,閉柏門,置逍遙於麓巷,闔石門,缺其閾之中央,留人於內,耆掂畢,鋪匐而出,鎖其門,投鑰於內。司徒復土九鍤,立石柱於中央,縈以鐵索。乃以都護排防,累石以塞門,實隧以土。五使乃易凶服,設掩皇堂祭於隧外,哭,又於陵哭。人易吉服、黑帶,俟
永厚陵永厚陵
浴虞主畢,奏請降輿,升輅,即下宮。又奏進發,五使前步導至下宮,奏降輅,升輿,設第一虞哭。乙酉未明,百官序立集英殿下,上自東南來,登殿哭奠,降就幄,宗正卿告遷酌獻畢,虞主乘腰輿出兩府,前導。上步從,至宣德門,乘玉輅,上北面再拜,辭。

是日早,太祝浴栗主於廟門西幄,王禹玉題之,輅及廟門百官拜迎於門外,虞主御腰輿,入就幄。辰時,百官又立於殿庭,內臣以腰輿迎栗主,置於中庭之褥子,又於褥西北面俯伏興,稱英宗憲文憲武宣孝皇帝,廟。內臣奉主於腰輿,升自阼階,詣真宗室,坐於東壁下。少頃,詣本席褥位,公卿以下行禮奏樂,如時享之儀。畢,以腰輿奉桑主,埋於席北,百官入慰。乙酉,

英宗於太廟。太宗詔“天下前後詔敕,並聽於敕書樓著以籍,受代日交相付,仍於印紙歷及南曹歷內批書。”

相關詞條

永安陵 永昌陵 永熙陵 永定陵 永昭陵 永裕陵 永泰陵

中國古代陵墓(一)

古代陵墓是考古學家非常關注的地方,人們都是通過他不斷的發現歷史,認識人類每個社會的發展,現在發現的陵墓有很多有都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或者人們朝拜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

北宋時期君主陵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