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霸陵

漢霸陵

漢霸陵,漢文帝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瀑橋區毛西鄉楊家屹塔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位於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毛窯院村,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為“東方金字塔”。西漢以後,關中迭經戰亂,歷代帝王陵寢被盜掘一空,灞陵是最後遭劫一座。

漢霸陵漢霸陵

簡介

漢霸陵漢霸陵
孝文竇皇后,原籍趙地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曾作為“良家子”被呂后選入皇宮。後來,呂后挑選宮女賜與諸侯王,她是其中之一。她原來希望嫁到原籍趙地主管的官吏也答應了她的請求。但由於一時疏忽,她被分配到代地,無可奈何,到了代地,成了代王劉恆的姬妄,但很受劉恆寵愛。公元前188年,她生了兒子劉啟

劉恆被擁立為帝時,代王王后已死,劉啟被立為太子,其母為皇后竇太后死於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與文帝合葬。 灞陵,在灞河西岸,“就其水名,因以為陵號。”

灞陵在漢長陵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里,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溺橋區毛西鄉楊家圪塔村,民眾稱為“鳳凰嘴”。灞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沒有封土。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

文帝治灞陵“因山為陵”,除了力求“節儉”,更是為了陵墓安全。

漢霸陵漢霸陵

有一次,文帝帶慎夫人到灞陵,群臣前呼後擁。他看到修築中的灞陵,不無感嘆地說:“以山為陵,用石作停,絕對堅固無比呀2”大臣們都附和說:“是啊”。只有張釋之對文帝說:“如果陵中有讓人貪婪的寶貝,就算再堅固也會讓盜賊有空可鑽;如果陵中沒有讓盜賊想偷的東西,即使沒有石停也不用擔心被盜!”文帝十分賞識張釋之這番話。可見,文帝“節葬”、“因山為陵”,“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的目地之一,就是為了“使其中無可欲”,確保全全。儘管灞陵“不起墳”,但“稠種柏樹”於墓上,築陵園圍於其中。文獻記載,灞陵“周圍三百丈”,大概反映其陵園範圍而言。

關於文帝

劉恆(公元前200年一前157年)是高祖劉邦薄姬的兒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立其中子劉恆為代王,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後遷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丞相陳平、太尉周勸朱虛侯劉章等粉碎了呂氏宮廷政變,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文帝劉恆進一步廢除秦代的苛刑酷法,重視農桑。減少租稅,加強邊防建設,有效地阻止了匈奴對中原地區的侵犯,保衛了和平環境。

漢霸陵漢霸陵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恆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后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后共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后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恆和劉長

在劉邦的眾子中,劉恆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將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恆。但劉恆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恆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劉恆七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劉邦的舊臣陳平周勃在呂后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赴長安繼承皇位。

漢霸陵漢霸陵

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將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延續禹的那樣。占卜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文帝當政的23年間,“宮室苑圍、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在厚葬成風的秦漢時代,文帝要求修建灞陵用磚、瓦就可以了,不要用金銀裝飾,不要大興土木來修墳,這樣可以節省經費,不勞民傷財。對於一位封建皇帝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至於《晉書索琳傳》記載,三秦人盜掘漢文帝灞陵時“多獲珍寶”,這可能是他死後,其臣子違其遺囑所為。

遺言遺產

漢文帝當皇帝的時間有23年,自從中國有皇帝以來,已經算是創造皇帝在位時間的第一個長時間執政紀錄了:秦始皇12年,秦二世3年,漢高祖12年,漢惠帝7年,呂后8年。到了公元前157年的農曆六月份,漢文帝患上重病。儘管他只是剛滿了46周歲,可他卻預知到自己快不行了,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

感人的遺言

遺詔的開頭部分以談論人生哲學開始:“朕聽說凡是天下萬物只要有生,就沒有不死的。死亡這件事是天地之

漢霸陵漢霸陵
理,物之自然者,實在是用不著特別哀傷。現在世間的人們,都喜歡生而討厭死,為了厚葬不惜傾家蕩產,為了服滿喪服不惜傷害健康,我很是不贊同。”

遺詔的以下部分把漢文帝一貫保持的低姿態做人的風格發揚到了極致:“況且朕既不德,對於百姓沒有什麼幫助;現在要死了,還要使百姓穿著喪服很長時間,違反寒暑的穿著慣例,使父子悲傷,傷害長幼的志向,減損人們的飲食,斷絕對於鬼神祭祀,那不是在加重我的不德嗎?!怎么對得起天下!”

“朕獲得奉祀祖先宗廟機會,以眇眇之身而高居於天下君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全托天地之靈,社稷之福,境內保持了安寧,戰事很少。朕既不敏,經常害怕犯錯,以至於羞辱了先帝的遺德;時間長了,又怕不能善始善終。現在終於得以天年,也得以追隨高祖。這是對朕之不明的嘉獎,怎么會有什麼悲哀的感覺!”

這位細心的皇帝將自己的後事布置得也是無微不至:“其令天下吏民:喪事傳達後只需要服喪三日,三日後吏民

漢霸陵漢霸陵
都要脫去喪服。各級官府不得禁止百姓取婦、嫁女、祭祀神靈飲酒食肉。應該從事喪事事務的,都無需穿著給父母服喪的‘斬衰’喪服(不縫衣邊的喪服),絰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也不要在車輛上和兵器上蒙上白布,不要動員男女百姓到皇宮裡來哭喪。宮殿里按禮應該哭喪的,每天的白天和傍晚各放聲哭上十五聲,行禮結束後就停止。不是在白天、傍晚固定的行禮時間的,禁止宮殿里擅自哭喪。下葬後,有關人員穿著大功(粗的熟麻布)的喪服十五日,換穿小功(較細的熟麻布)十四日,再換穿細麻布的喪服七日,就可以脫去喪服。其他沒有在本法令中明確規定的事項,比照本法令施行喪事。布告天下,使臣民都明知朕的意思。霸陵(漢文帝預定的墓地)山川都要保留原樣,不要更改。夫人以下直至最低的少使稱號的嬪妃(按照當時的法律,皇帝的嬪妃分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七個等級)全部放回娘家。”

漢文帝還另外命令,由中尉周亞夫為車騎將軍負責指揮出喪的行列;典屬國(管理降順的外族事務的大臣)徐悍為將屯將軍,負責指揮附近各地駐軍;他最信任的郎中令張武復土將軍,擔任安葬漢文帝的棺柩的總指揮,並給陵墓復土封存。漢文帝還明確規定,出喪動用的人力:總人力為三萬一千人,其中長安附近的屬縣徵發一萬六千人,關中地區的其他縣徵發一萬五千人。

這些喪事的細緻安排,突出的都是節哀節儉,謹慎的防止大辦喪事引起民力匱乏。

位置與結構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位於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鹹陽原上)。至於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

漢霸陵漢霸陵
“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並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內部結構。

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等。但目前也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蹟。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建築情況

灞陵園建築情況,文獻記載甚少,今地面也未發現陵園遺蹟,只能在只鱗片爪的史料中窺見一點蹤影。灞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山陵位於陵園之中。陵墓“因其山,不起墳”,依山鑿掘墓室。 《史記·張釋之傳》載:“上(文帝)至灞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紵絮斫陳絮漆其間,其可動哉!”足見

漢霸陵漢霸陵
文帝依山為陵的目的是防止日後被盜掘

山陵內部結構,今不得其詳。據明朝何仲默《雍大記》載:“至元辛卯(1291年)秋,灞水沖開灞陵外羨門,衝出石板五百餘片。”由此推知,灞陵墓門、墓道和墓室可能是用石板壘砌而成。建設山陵時,為防止水患,墓室“上有四出道,以瀉水”,但經漫長的時間,水道被沙石堵塞,已失去瀉水作用,所以墓門早年就被水沖開,今墓室結構已不可辨認。陵前矗立宋元以後的石碑二十五通,今也多已散失。

《鹹寧縣誌》載,灞陵陵邑在陵園東南的曹家堡一帶,而灞陵故城在灞橋鎮一帶。但由於灞河幾經改道,灞河邊的灞陵故城遺址已難尋找。近年有關專家根據有關文獻,對灞陵故城再次進行調查,在今謝王莊北、新寺村的高地上發現大量漢代磚瓦和“長樂未央”殘瓦當。據當地百姓

漢霸陵漢霸陵
講,10多年前在該地打井時,在地下2公尺深處挖出用卵石鋪的地面,路旁還鋪有方磚,在附近還發現大量夯土層地基。據此推斷,這裡可能是當年的灞陵故城遺址。

灞陵東北1公里左右,有漢文帝竇皇后陵竇皇后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今在園內發現大量建築遺存,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可以想見當年陵園中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現發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

灞陵西南有文帝母薄太后南陵。因陵冢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百姓稱為“望子冢”。南陵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餘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

文獻記載,有竇皇后的女兒館陶公主,外孫女孝武陳皇后董偃等亦陪葬灞陵。灞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合葬陵和陪葬陵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的陵寢制度。西漢一般是帝後合葬合陵,即皇后皇帝葬在同一處,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竇皇后的陵寢

漢霸陵漢霸陵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寢稱為南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東郊狄寨公社鮑旗寨村西北,封土與陵園遺址均有跡可尋。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餘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人稱為“望子冢”。薄太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兒子漢文帝登基後被尊為太后的,因太后呂雉與漢高祖劉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與劉邦合葬,因此從其位置和當地的“望子冢”的稱呼可以判斷,南嶺必在霸陵附近。

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斷霸陵的位置。據目前的考證,竇皇后陵在距霸陵東北一公里左右。竇皇后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已發現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大量建築遺存,可以推測陵園中原來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包括女兒館陶公主(竇太主)劉嫖,外孫女廢孝武皇后陳阿嬌以及劉嫖的面首董偃等。現發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

文帝功績

文帝即位後繼續惠帝的與民休息的政策,這是他開創“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在即位之初,他就連續下了兩道詔書,表達了自己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管理民政的政府機關向各縣發布了命令: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於縣令)或者縣尉(僅次於縣丞)送達;其他由嗇夫(鄉的官吏)來送達。

一、節儉表率

文帝在歷史上還是個以節儉著名的皇帝。他曾嚴責各地各級官員要節省,防止擾民。在公元前178年,即文帝即位的第二年,他下詔清點長安的公用馬匹,將多餘的一律送到驛站使用。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直這樣節儉。宮殿、皇苑等都是使用以前留下來的,從來不嫌簡陋。他本來想造一座供宴遊的露台,但看到工匠的預算,要用“百金”,就說道:“這等於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我本來用先帝的宮殿就覺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後宮所用的衣服器物也因為文帝的監督和表率,沒有任何奢侈攀比之風。

漢霸陵漢霸陵

二、虛心納諫

通過納諫,文帝糾正了自己錯判的將軍魏尚一案。魏尚原是雲中郡太守,他愛護將士,多次擊敗匈奴,使匈奴一直不敢輕易南下。但後來因為在上交的敵人首級時比原來報告的少了六個,文帝一氣之下就罷免了他的官職,還判了刑。文帝在一次和郎署長官馮唐聊天時,得知馮唐祖先是趙國人,父親住在代郡,文帝曾經做過代王,於是二人便很投機地談起來。自然談到了趙國有名的將軍廉頗。文帝便很高興地說,如果他能得到向廉頗那樣的將軍,就不怕匈奴入侵騷擾了。馮唐聽了很不以為然,很不客氣地說,如果陛下能得到廉頗那樣的將軍,恐怕也不能很好地重用。文帝聽了很生氣,就問為什麼。馮唐說,廉頗之所以能經常打勝仗,是因為趙王信任他。但現在將軍魏尚僅僅因為上交的首級比報告的少了六個,就落得個罷官入獄的結局。所以由此知道就是得到了廉頗那樣的將軍也不能很好地使用。

文帝聽了,轉怒為喜,同一天就派使者釋放了魏尚,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對於敢直言的馮唐也給予了獎賞:提升他做了車騎都尉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和鐵面無私的法官張釋之之間的事。張釋之以正直、敢於和文帝爭辯出名,文帝讓他做了廷尉,即最高司法官。一次,文帝出巡路過中渭橋,結果拉車的馬被一個行人驚嚇,這在當時叫做犯蹕,即觸犯了皇帝的行動。張釋之經過審理得知,犯法的行人原來聽到了行車的聲音,因為來不及躲閃,就躲到了橋下邊。一會兒後,他覺得車馬應該走遠了,就從橋下出來,結果卻恰好撞上了文帝的車駕。驚慌得拔腿就跑,就這樣使馬受驚。張釋之依照法律規定,罰金四兩。文帝聽說了很不高興,嫌他判輕了,張釋之據理力爭:“國法應該是天子和天下百姓一起遵守,如果違背律條,輕易重判或者輕判,就會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讓臣來處理,就要按照國法辦事,如果我帶頭任意行事,那豈不是給天下的法官們起了壞作用嗎?”文帝聽他說的有理,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不再追究了。

還有一次,祠廟中高祖劉邦塑像前邊的玉環被人偷走了,盜賊抓住後文帝讓張釋之重重處罰。張釋之則按照法律規定判處棄市,即砍頭再陳屍示眾,以表示被眾人唾棄。文帝聽了惱怒不已,說自己讓他負責處罰,是想讓他處以族刑,即誅殺全族的人,而張釋之卻只殺他一人。張釋之摘下帽子跪下說:“國法沒有規定盜哪個廟的東西重處,盜哪個廟的東西輕處。如果現在判此人族刑,那將來萬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麼國法來治罪呢?”文帝覺得張釋之說的有道理,又問了一下太后的意思,便承認張釋之處罰得當不再追究了。

三、重農罷兵

文帝對農業非常重視,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為了勸農耕種,文帝還親自耕作,以作表率,後來,他還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允許以糧食爵位,或者用糧食來贖罪。重農最典型的措施還是減輕農民的賦稅,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文帝宣布免除了農民的租稅。

為了給重農創造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使國家集中精力進行生產,文帝採取措施解決了南粵趙陀的獨立問題,消除了戰爭。

趙陀原是秦始皇時的南海郡的郡尉,即郡的軍事屬官。秦始皇平定南方的領土後,曾設定了三個郡,即南海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州市)、桂林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西桂平)和象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西崇左),在秦朝末年,趙陀趁農民戰爭混亂之機兼併了其他兩個郡,還自立為南粵武王。西漢初期,劉邦還沒有力量征討,就採取了緩兵之計,封趙陀為南粵王,讓他治理當地粵族各部。在呂后當政時,覺得南粵是蠻夷之地,就限制對南粵的貿易,如不向南粵輸出鐵器,賣給他們的馬、牛、羊都是公的,沒有母的,就是不讓他們得到的牲畜自己繁殖。趙陀見呂后如此對待,就乾脆獨立,自稱為南武帝,還攻打長沙郡。呂后派兵鎮壓,卻被趙陀打敗。趙陀的老家在真定(即現在河北石家莊市東北部,現存有趙陀墓),在聽說祖先的墳墓被毀,家族兄弟被殺後,發誓要替祖先和兄弟報仇。文帝命令修好趙陀的祖先墓,又派人撫慰其家族的人。最後派使者帶著詔書和禮品出使南粵,告訴趙陀只要他取消帝號,就恢復他南粵王的稱號,照舊管理南粵地區。趙陀最後又歸順了漢朝。

對於北面的匈奴,文帝用和親和積極防禦相結合的措施,同時將內地的人遷到邊疆,充實當地的經濟力量,這也為邊疆的兵力補充提供了保證。文帝上述的重農和罷兵措施使漢朝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四、法制改革

在古代的刑罰種類中,有很多的肉刑,如墨刑,即用刀劃面額然後塗墨,劓刑,即割掉鼻子,刖刑,即砍腳,宮刑,即破壞生殖器。其他的刑罰如連坐法,也很殘忍,一人犯罪常常連累家族的人一起受罰,處死或者是沒為奴隸,喪失平民身份。

文帝廢除的首先是連坐法,當時叫做首孥連坐法。當時的大臣陳平和周勃開始不同意,但在文帝的堅持下,只好按照文帝的意思起草了詔書,終於將連坐法廢除了。其次是對肉刑的廢除,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因為次數太多,有的三百,有的五百,還是太重,經常把人打死,於是又減輕次數,最終達到了減輕刑罰的目的。

還有“誹謗妖言罪”也在文帝時廢除了。對於皇帝不能隨便議論,更不能有所怨恨,如果觸犯,就是犯了“誹謗妖言罪”。百姓不高興時因為常詛咒天地,這又和“天子”有了聯繫,百姓因此就犯了“民詛上罪”。文帝將這些罪名予以廢除,說這些罪名使大臣們不敢說真話,在上的皇帝也就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對國家政事是很不利的,無法招賢人納良才

在公元前157年夏,文帝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諡號“孝文”,廟號為“太宗”,一般都稱他為“漢文帝”。文帝葬在霸陵,在現在西安市的東邊。霸陵是個樸素的陵墓,據說是瓦做的,裡面也沒有什麼珠寶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現在,沒有像慈禧太後的陵墓沒多久就落得個被孫殿英掘墓散屍骨的可憐結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