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

王后

王后,即皇后,皇帝嫡妻的稱號,亦見於日本及其於東南亞地區,而有時西方君主的正妻也會被翻譯為皇后。在中國古代宮廷里,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在眾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后”,也有此古籍簡稱為“後”;而尊稱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尊為太皇太后。可是,為什麼稱皇帝之妻為“後”呢。

基本信息

簡介

王后,即皇后。皇帝之正妻稱皇后。皇后名稱自秦漢沿用至清末。皇后在後宮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在前朝的地位。

歷史沿革

王后王后
在中國古代宮廷里,皇帝擁有後宮三千佳麗,在眾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后”,也有此古籍簡稱為“後”;而尊稱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尊為太皇太后。可是,為什麼稱皇帝之妻為“後”呢?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后羿。
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過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倢,有容華,有美人。”
在甲骨文里,“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皇后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后帥六宮之人。”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后並立的現象。

尊封

皇帝去世的話,皇后一般被嗣皇帝尊為皇太后,並同時恭上皇太后徽號,這個嗣皇帝不一定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嗣皇帝與去世的皇帝(稱為大行皇帝)輩分相當,甚至是大行皇帝的尊長的時候,大行皇帝的皇后就只能稱○○皇后(○○為大行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或是由繼任皇帝上徽號給該皇后,如明清兩朝的懿安皇后及嘉順皇后)。
當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的時候,通常在她死後追尊為皇后。倘若生母出身過低,在生前就只能被尊封為太妃而非皇太后。當一名女子為皇后時,她不會擁有任何徽號(除去前文中懿安皇后或嘉順皇后的情形),只有在皇后升為皇太后、太皇太后時才會擁有徽號,或是她在當嬪妃的時期才會有徽號。

別稱

約旦拉尼婭王后約旦拉尼婭王后
皇后有很多別稱:椒房;漢朝皇后的宮殿多以椒塗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別稱皇后、或用以代稱皇后寢宮。
漢朝哀帝寵愛美男子董賢,將董賢之妹冊封為董昭儀,並將之稱為次皇后,又在宮中賜董昭儀宮室名為椒風舍,和皇后所居之椒房相似。
中宮正宮;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於後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可稱為正宮或中宮,詳細解釋請參閱中宮。
元後元嫡;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稱元後,方便和繼位皇后(繼後)有所區別。
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如現今的老婆。
慈壺、慈闈;對皇后或皇帝生母(多為皇太后)的尊稱,或是用以代稱這兩者的寢宮。
天下母、天地母;皆為對皇后的敬稱。
坤極;皇后的別稱。

歷代皇后列表

卡羅琳王后卡羅琳王后
西漢王朝
高祖呂皇后呂雉
孝惠張皇后張嫣
孝文竇皇后竇漪房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王娡
孝武陳皇后陳阿嬌
孝武衛皇后衛子夫
孝武李皇后李妍
趙太后 鉤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后
孝宣許皇后許平君
孝宣霍皇后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邛成太后
孝元王皇后王政君
長定許皇后許姱
孝成趙皇后趙飛燕
孝哀傅皇后
孝平王皇后
新王朝
王皇后
史皇后
東漢王朝
光武郭皇后郭聖通
光烈陰皇后陰麗華
明德馬皇后
章德竇皇后
和帝陰皇后
和熹鄧皇后鄧綏
安思閻皇后 閻姬
順烈梁皇后 梁妠
孝崇郾皇后郾明
桓帝梁皇后梁女瑩
帝鄧皇后鄧猛女
桓思竇皇后竇妙
董皇后
靈帝宋皇后
靈思何皇后何蓮
靈懷王皇后王榮
獻帝伏皇后伏壽
獻穆曹皇后曹節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甄洛
文德郭皇后郭女王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齊王王皇后
齊王張皇后
齊王甄皇后
高貴鄉公卞皇后
元帝卞皇后
蜀漢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后甘梅(一說名倩)
先主穆皇后吳氏吳莧
後主敬哀皇后張氏大張後
後主皇后張氏小張後
東吳王朝 
孫權大懿皇后王氏
孫權敬懷皇后王氏
孫權潘皇后
孫權步皇后步練師
孫亮全皇后全惠解
孫休朱皇后
孫皓滕皇后滕芳蘭
西晉王朝
宣穆張皇后張春華
景懷夏侯皇后夏侯徽
景獻羊皇后羊徽
文明王皇后王元姬
武元楊皇后楊艷
武悼楊皇后楊芷
武帝王皇后王媛姬
惠帝賈皇后賈南風
惠帝羊皇后羊獻容
懷帝梁皇后梁蘭璧
東晉王朝
元敬虞皇后虞孟母
元帝簡文太后鄭阿春
明穆庾皇后庾文君
成恭杜皇后杜陵陽
康獻褚皇后褚蒜子
穆章何皇后何法倪
哀靖王皇后王穆之
廢帝孝庾皇后庾道憐
簡文順王皇后王簡姬
孝武文李太后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王法慧
孝武德陳太后陳歸女
安僖王皇后王神愛
恭思褚皇后褚靈媛
五胡十六國
劉漢國
漢光文帝劉淵呼延皇后
漢光文帝劉淵單皇后
漢光文帝劉淵光獻張皇后
漢昭武帝武元皇后呼延氏
漢昭武帝武孝皇后張氏張徽光
漢昭武帝武孝皇后張氏
漢昭武帝武宣皇后劉氏劉娥
漢昭武帝廢皇后靳氏靳月光
昭武帝皇后靳氏靳月華
漢昭武帝弘道樊皇后
漢昭武帝弘孝王皇后
漢昭武帝弘德宣皇后
漢昭武帝武德皇后劉氏劉英
漢昭武帝左皇后劉氏
漢昭武帝弘德皇后武氏
漢隱帝劉粲靳皇后
前趙國
末帝劉曜獻文皇后羊氏羊獻容
末帝劉曜劉皇后
末帝劉曜劉皇后劉芳
末帝劉曜元悼皇后卜氏
成漢國
成景帝羅皇后
成武帝任皇后
成幽公閻皇后
漢昭帝閻皇后
歸義侯李皇后
後趙國
明帝石勒劉皇后
明帝石勒程皇后
武帝石虎鄭皇后鄭櫻桃
武帝石虎杜皇后杜珠
武帝石虎劉皇后
彭城王石遵張皇后
代國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竇皇后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
代桓帝拓跋猗盧祁皇后
代平文帝拓跋鬱律王皇后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
冉魏國
平帝冉閔董皇后
前燕國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后段氏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后蘭氏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渾皇后
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后段氏
幽帝慕容暐可足渾皇后
前秦國
明帝苻健強皇后
王符生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苟皇后
宣昭帝苻堅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楊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後秦國
武昭帝姚萇蛇皇后
武昭帝姚萇皇后孫氏
文桓帝姚興皇后張氏
文桓帝姚興皇后齊氏
後燕國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后段氏先段後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段氏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惠德皇后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獻幽皇后丁氏
廢帝蘭汗乙皇后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苻訓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苻娀娥
北燕國
惠懿帝慕容雲李皇后
文成帝馮跋孫皇后
文成帝馮跋宋皇后
昭成帝馮弘慕容皇后
南燕國
獻武帝慕容德段皇后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國
武元王乞伏乾歸符皇后東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熾磐禿髮皇后
後涼國
懿武帝呂光石皇后
隱王呂紹張皇后
靈帝呂纂楊皇后
文帝呂寶衛太后
末主呂隆楊皇后
北涼國
武宣王沮渠蒙遜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拔皇后武威公主
南涼國
景王禿髮傉檀折掘皇后
西涼國
武 昭王李暠尹皇后
大夏國
武烈帝赫連勃勃梁皇后
南朝
劉宋王朝
孝穆趙皇后趙安宗
孝懿蕭皇后蕭文壽
武敬臧皇后臧愛親
武帝張皇后張闕
武帝胡皇后胡道女
少帝司馬皇后司馬茂英
文帝袁皇后袁齊
文帝宣皇后沈氏沈容姬
劉劭殷皇后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后王憲嫄
前廢帝何皇后何令婉
明帝王皇后王貞風
後廢帝江皇后江簡珪
順帝謝皇后謝梵境
南齊王朝
宣孝陳皇后陳道止
高昭劉皇后劉智容
武穆裴皇后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王寶明
鬱林王何皇后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后王韶明
明敬劉皇后劉惠瑞
東昏褚皇后褚令璩
和帝王皇后王蕣華
末帝元皇后南陽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張皇后張尚柔
高祖郗皇后郗徽
高祖穆皇太后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阮令嬴
文帝簡皇后王靈賓
豫章王蕭棟張皇后
高宗蔡皇后
元帝夏太后
敬帝王皇后
陳王朝
高祖章皇后章要兒
世祖沈皇后沈妙容
廢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柳敬言
後主沈皇后沈婺華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后竇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皇后王氏
獻明皇后賀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帝竇太后
太武皇后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馮有
文成元皇后李氏
獻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貞皇后林氏
孝文廢皇后馮氏馮清
孝文幽皇后馮氏馮潤
孝文昭皇后高氏高照容
宣武順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高英
宣武靈皇后胡氏胡充華
孝明皇后胡氏
孝莊帝爾朱皇后爾朱英娥
長廣王爾朱皇后
節閔帝爾朱皇后
孝武帝皇后高氏
東魏王朝
孝靜帝高皇后太原長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閭氏
廢帝宇文皇后宇文雲英
恭帝若干皇后
北齊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婁氏婁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元仲華
廢帝皇后李氏李難勝
孝昭帝順成皇后元氏
武成帝皇后胡氏
後主廢后斛律氏
後主左皇后胡氏
後主右皇后穆氏穆黃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后元氏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孝閔帝元皇后元胡摩
明帝獨孤皇后
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后李娥姿
宣帝楊皇后楊麗華
宣帝朱皇后朱滿月
宣帝陳皇后陳月儀
宣帝元皇后元樂尚
宣帝尉遲皇后尉遲熾繁
靜帝司馬皇后司馬令姬
隋朝
文獻獨狐皇后獨孤伽羅
煬帝蕭皇后
唐朝
高祖太穆皇后竇氏竇皇后
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長孫皇后
高宗廢后王氏王皇后
高宗皇后武氏武曌(武則天)
中宗和思皇后趙氏
中宗韋皇后韋庶人
睿宗肅明皇后劉氏
睿宗昭成皇后竇氏竇德妃
玄宗廢后王氏
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武惠妃
玄宗元獻皇后楊氏
肅宗張皇后
肅宗章敬皇后吳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沈珍珠
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順宗莊憲皇后王氏
憲宗懿安皇后郭氏
憲宗孝明皇后鄭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貞獻皇后蕭氏
穆宗宣懿皇后韋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昭宗積善皇后何氏
五代
後梁
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貞皇后張氏張惠
後唐
貞簡皇后曹氏
莊宗神閔敬皇后劉氏劉玉娘
和武憲皇后曹氏
昭懿皇后夏氏
宣憲皇后魏氏
廢帝皇后劉氏
後晉
高祖皇后李氏
出帝皇后馮氏
後漢
高祖皇后李氏
後周
聖穆皇后柴氏
世宗貞惠皇后劉氏
宣懿皇后符氏
十國
南唐
後主皇后周娥皇
後主皇后周女英
北宋
昭憲杜太后
太祖孝惠賀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懿德符皇后
明德李皇后
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懷潘皇后
章穆郭皇后
章獻明肅劉皇后劉娥
仁宗郭皇后
慈聖光獻曹皇后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高滔滔
神宗欽聖獻肅向皇后
欽成朱皇后
欽慈陳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
哲宗昭懷劉皇后劉清菁
徽宗顯恭王皇后
徽宗鄭皇后
欽宗朱皇后
南宋
高宗憲節邢皇后邢秉懿
憲聖慈烈吳皇后吳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成恭夏皇后
成肅謝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李鳳娘
寧宗恭淑韓皇后
恭聖仁烈楊皇后楊桂枝
理宗謝皇后謝道清
度宗全皇后全玖
遼(契丹)
肅祖昭烈皇后蕭氏
懿祖莊敬皇后蕭氏
玄祖簡獻皇后蕭氏
德祖宣簡皇后蕭氏
太祖淳欽皇后述律氏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蕭氏蕭溫
世宗懷節皇后蕭氏蕭撒葛只
穆宗皇后蕭氏
景宗睿智皇后蕭氏蕭燕燕
聖宗仁德皇后蕭氏蕭菩薩哥
聖宗欽哀皇后蕭氏
興宗仁懿皇后蕭氏蕭撻里
道宗宣懿皇后蕭氏蕭觀音
道宗蕭皇后蕭坦思
天祚皇后蕭氏蕭奪里懶

太祖聖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滿氏
太祖欽憲皇后紇石烈氏
太祖宣獻皇后仆散氏
太宗欽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滿氏
哀皇后徒單氏海陵嫡母
海陵後徒單氏
睿宗欽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貞懿皇后李氏
世宗昭德皇后烏林荅氏
顯宗孝懿皇后徒單氏
暈宗昭聖皇后劉氏
章宗欽懷皇后蒲察氏
完顏永濟廢后徒單氏
宣宗皇后王氏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王雲
哀宗徒單皇后
元朝
太祖光獻翼聖皇后弘吉剌氏孛兒台旭真
太宗昭慈皇后乃馬真氏脫列哥那
定宗欽淑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睿宗顯懿莊聖皇后怯烈氏唆魯和帖尼
憲宗貞節皇后弘吉剌氏忽都台
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弘吉剌氏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南必
裕宗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伯藍也怯赤即闊闊真
成宗貞慈靜懿皇后弘吉剌氏失憐答里
成宗卜魯罕皇后伯岳吾氏卜魯罕
順宗照獻元聖皇后弘吉剌氏答己
武宗宣慈惠聖皇后弘吉剌氏真哥
武宗皇后弘吉剌氏速哥失里
武宗獻章聖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
仁宗莊懿慈聖皇后弘吉剌氏阿納失失里
英宗莊靜懿聖皇后亦啟烈氏速哥八剌
顯宗宣懿淑聖皇后弘吉剌氏普顏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八不罕
明宗貞裕徽聖皇后邁來迪
明宗皇后八不沙皇后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卜答失里皇后
寧宗皇后弘吉剌氏答里也忒迷失皇后
順帝皇后欽察氏答納失里皇后
伯顏皇后弘吉剌氏忽都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奇氏奇皇后
明朝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秀英
惠帝馬皇后
成祖仁孝徐皇后
仁宗誠孝張皇后
宣宗恭讓胡皇后胡善祥
宣宗孝恭孫皇后
英宗孝莊錢皇后錢錦鸞
英宗孝肅周太后
景帝汪廢后
景宗肅孝杭皇后
憲宗吳廢后
憲宗孝貞王皇后
憲宗孝穆紀太后紀淑妃
憲宗孝惠邵太后
孝宗孝康張皇后
武宗孝靜夏皇后
世宗孝潔陳皇后
世宗張廢后
世宗孝烈方皇后
世宗孝恪杜太后
穆宗孝懿李皇后
穆宗孝安陳皇后
穆宗孝定李太后
神宗孝端王皇后
神宗孝靖王太后
光宗孝元郭皇后
光宗孝和王太后
光宗孝純劉太后
熹宗懿安張皇后張嫣或張寶珠
莊烈帝愍周皇后
清朝
清朝皇后畫像(14張)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
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順治廢皇后(靜妃)博爾濟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孝敬憲皇后烏拉納拉氏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繼皇后烏拉納拉氏(喪葬規格等同於皇貴妃)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遜帝溥儀皇后郭布羅·婉容(有爭議)

日本

日本日本天皇之正妻也和中國一般稱之為皇后,而自平安時代的一條天皇朝之後,因權臣相爭使然,開了一帝二後的先例,而自一條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在冊立皇后時都先冊予中宮的名號,而之後欲冊立第二位皇后時,便將此前的中宮升等,成為名義上地位較高的皇后,而新冊的第二位皇后仍稱中宮。
往後甚至出現一帝三後,此時除去前兩位稱之為皇后與中宮之外,第三位稱之為皇太后。
日本自二戰之後取消了女院制,而出現了首位以皇后之號為諡號的皇后,為第123代大正天皇之皇后貞明皇后
日本目前在位的皇后是第125代今上天皇明仁的皇后美智子。

朝鮮

朝鮮王朝‎為中國之藩國,因此其君主只能稱國王而非皇帝,相對的,國王之正妻也只能稱王妃而不是皇后。
一般情況下,朝鮮國王之正妻稱王妃(又可稱大妃),如下列;
現任國王正妻;王妃(或大妃)前任國王之正妻;王大妃前前任國王之正妻;大王大妃但若是宮中有三代以上前朝王妃共存時;
現任國王正妻;王妃(此時只能稱王妃,不能又稱為大妃)前任國王之正妻;大妃前前任國王之正妻;王大妃前前前任國王之正妻;大王大妃朝鮮王妃對於管理後宮有著很高的決定權,只要王妃下了決定,就連國王或王大妃也很難更改,而後宮嬪御的徽號和牒紙也是由王妃所擬定和頒下的。
朝鮮的王妃在死後可以被追封為王后,若是得到中國許可,則又可追升為皇后。
最後一位王妃是哲宗的哲仁王后金氏,她在死後追升為王后,而日後高宗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正式獨立,哲仁王后也被追升為哲仁皇后。
像哲仁王后這樣,在大韓帝國獨立之後被追升為皇后的王后有很多,而幾乎所有的朝鮮王朝‎國王及王后都被追封為皇帝和皇后。
大韓帝國的獨立時間不是很久,其中只出現過兩位皇后,為純宗的兩位皇后;純明孝皇后閔氏及繼後純貞孝皇后尹氏。

廢后

瑪麗王后瑪麗王后
歷史上有許多皇后被廢。在一夫多妻國家中,因為某些原因,如君主對皇后感情淡薄、皇后無子、皇后族屬犯罪、皇后本人犯罪等等原因,被廢的皇后或授予較低級別的位號、或軟禁的宮中而沒有任何稱號、或出家(實際上不能在宮外居住,大多在宮中落髮修行),也有被賜死的例子。
歷史上有名的冷宮,指的是君主安置失寵的后妃、皇子的地方。被打入冷宮實際上就是被廢(已經不在是帝王的妃子了)。若皇后犯錯不算大,而且家族未倒的話,大都還住在皇宮漂亮的房子裡,否則直接廢為平民,關進一個陰暗的小房子裡,跟囚犯沒什麼區別,這就是宮廷鬥爭的殘酷性。
一夫一妻制國家,也有一些皇后或王后被君主強制離婚或於死後褫奪皇后或王后銜頭。

相關說明

這是MajorArcana(大阿卡那)中序號為Ⅲ的TheEmpess(皇后)。皇后牌相對於接下來的皇帝牌,兩者剛好是母性與父性的象徵。皇后牌除了帶有強烈的母親形象之外,也代表著孕育萬物的大地,是生命的成長之所。
皇后牌的牌義根據偉特的解釋是“豐收,行動,主動,一段時間;未知的事物,暗中潛藏的;而有時也代表困難,懷疑和無知。”當皇后牌在逆位置的時候,偉特對其詮釋則變成「光明,真相,難題之解除,民眾的歡樂;除此之外,也可能有猶豫之意。”
而現在對於皇后牌的主流詮釋中,與偉特詮釋相同的是有關於“豐收”和“歡樂”的部分。一般而言,當皇后牌是正位置
時,往往都是被朝著充滿光明與正面意義的方向來詮釋,很少出現偉特所說的困難、懷疑和無知的牌義。原則上,皇后牌代表豐收、喜悅、愛情、生產、充滿母愛和
貼近自然的意義。
但在逆位置時,則可能代表歡樂的消失、收穫的折損和愛情的小挫折。且當遇到有關生產的問題時,逆位皇后牌常表示難
產、流產或墮胎等義。因此,當大家在運用這張牌的時候,可以先區分正逆位,再決定要朝那個方向來做解釋。至於偉特對於皇后牌的負面義“困難、懷疑和無
知”,則可由皇后牌代表“地”的這個方向來推知一二。但這類詮釋在實際套用上是不常見的。
若從易經的角度來看待皇后牌,“坤”卦和“大有”卦最能代表皇后牌的精神。坤為地為母,正能顯示皇后牌代表母性和大地的一面。“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這段彖辭也足以顯示皇后牌厚德載物的意涵。至於火天大有卦,“大有”即所有之大也,可以輝映出皇后牌豐收的意義。而由卦象來看,大有卦“六五爻一陰居尊得中,而五陽應之”也正顯出“皇后”之所以為皇后了。
皇后親桑先蠶壇
王占發
春季是養蠶的季節,養蠶及繅絲織綢的技術都源自中國。在我國古代帝王祭祀農桑是很重要的一環。按照男耕女織的傳統習慣,每年春季,皇帝要在先農壇“親耕”,皇后則要在先蠶壇“親桑”,以此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出表率。
在明朝,先蠶壇建在安定門外。清聖祖康熙曾在中南海豐澤園設蠶舍,雍正又在北郊建先蠶祠。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慮北郊無浴蠶所,且離皇宮較遠,皇后宮妃參與祭祀活動不便,大學士鄂爾泰上奏朝廷,建議重新修建先蠶壇。隨後,內務府大臣海望又提出詳實具體的設計方案和圖樣。乾隆批准後,遂在當時京城西苑東北角,即今天北海公園後門處建起一座頗具規模的先蠶壇。
該壇周長160丈,南面偏西處有正門,左右各有一門。入門即為先蠶壇,四丈見方,高四尺,三面有台階,台前為桑園,台後有親蠶門,入門有親蠶殿。殿內懸掛乾隆御筆匾額:“葛覃遺意”,並有對聯:“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親蠶殿後有浴蠶池,池北是後殿,殿內懸掛皇上御書額並有對聯“宮春曉覘鳩雨,十畝新陰映鞠衣”。殿內屏風繪有蠶織圖。宮殿左邊有一條浴蠶河,河上有南北兩座木橋,南橋東為先蠶神殿,北橋東為二十七間蠶所,皆西向。先蠶神殿左右有牲亭、井亭各一,再往北有神庫、神廚,並有蠶署三間。整個布局基本上是按照海望奏摺上的設計圖紙建成的。
先蠶壇竣工後,成為北京著名的九壇八廟中的一壇。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初春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先蠶壇上支起黃色幕帳,帳內供奉蠶神的神位及牛、羊、豬、酒等各種祭品。孝賢皇后在妃嬪宮女的陪同下來到祭壇,向蠶神跪拜、上香、獻祭品。第二天還要來此行採桑禮。皇后手持金鉤與金筐,在蠶壇內的桑林中親自採桑。雖然採桑禮如此隆重,但皇后“採桑”也只是象徵性的僅采三片桑葉而已,之後便登上觀桑台寶座,觀看眾妃嬪宮女採桑。採桑活動結束後,遂將所採桑葉送到蠶室餵蠶,整個祭禮即告結束。為記錄當時皇后祭蠶親桑的場景,宮廷畫師還畫出《孝賢皇后親蠶圖》。以後,凡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吉日,均由皇后或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
關於蠶神的傳說有不少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馬頭娘的傳說。相傳帝嚳高辛氏時,
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騎白馬返回。其母傷心之至,發誓道:誰能將其夫救得生還,就把女兒嫁給他!白馬聞言掙脫韁繩疾馳而去。幾天后,白馬載其父返
回家中。但人怎能與馬成婚?其母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從此白馬整日嘶鳴不止,不思飲食。其父見狀,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並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裡。但那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不知去向。數日後,家人在一棵樹上
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而頭已經變成了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吐絲纏繞自己。家人將其從樹上取回飼養,養蠶吐絲結繭繅絲的歷史從此開
始。因此蟲總是吐絲纏繞自己,人們就把它叫做“蠶(纏)”。又因姑娘是在樹上喪失生命的,大家就把這種樹叫“桑(喪)”。而身裹馬皮的姑娘則被供奉為蠶
神,因為蠶頭像馬,所以又叫做“馬頭娘”。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稱謂

正在各電視台熱播的《後宮·甄嬛傳》對歷史的把握近乎苛刻,還原了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的等級制度。本任務總結了中國至漢代開始的后妃體制,以及後宮嬪妃、女官的個級別稱謂。網友們在參與任務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後宮。
媛光
祗願良侍
尚儀御侍
弘儀
小書女
遵訓良侍
鹺人
光訓良侍
仙韶使
順容
司膳御侍
司衣御侍
司設御侍
司飾御侍
司寢御侍
肅儀
麗儀
訓成
妙則
良則
彭媛
奉光令人
奉恩令人
艷光
八子
修閒
承閒
資明夫人
欽聖夫人
茂儀
尚服夫人
曜光
寶華夫人
中使女生
昭慎
凝婉
尚宮夫人
昭順
艷婉
明婉
敬寧
祗敬良侍
祗肅良侍
敬訓
宣一
掌膳御侍
弘艷
徽娥
鹹一
掌寢御侍
徽淑
掌儀御侍
靜訓
承惠良侍
承和良侍
仙韶副使
慎儀
光正
修訓
作司
典寢御侍
女饗
穆華
妙范
茂范
敬茂
茂德
寧嬪
和德
曜德
曜儀
柔妃
艷儀
椒房
裕妃
慧妃
暉范
才女
令則
弘徽
弘猷
惠妃
明淑
明信
明範
溫妃
充媛
充容
賢妃
姝妃
芳猷
康嬪
芳華
和嬪
婉華
昭寧
夜者
莊嬪
賢嬪
德嬪
仙韶掌音
掌藥御侍
掌衣御侍
掌設御侍
掌飾御侍
掌服御侍
承宜良侍
典藥御侍
典衣御侍
典設御侍
典飾御侍
典膳御侍
典儀御侍
從訓良侍
明訓良侍
司藥御侍
司符御侍
敬婉 | 廣訓
司正御侍
奉美令人
奉徽令人
寶符宸侍
尚正御侍
尚寢御侍
尚服御侍
尚寢夫人
昭訓
宮正夫人
光猷
尚宮左夫人
隆徽
淑容
妃儀
光訓
充衣
懿德
瑤芳
懿才
侍真
中才人
凝暉
宣明
充華
芳儀
娥英
奚官女奴
女食
修華
寧訓
柔則
麗則
閒華
淑猗
淑懿
良使
修禮
芳婉
婉德
艷華
弘慎
充儀
修媛
娛靈
修容
女尚書
昭媛
懷順
肅閨
靜肅
肅容
內范
光范
穆光
修敬
崇敬
敬順
明艷
明訓
崇明
明懿
大監
穆儀
潤儀
修靜
共和
妙儀
秀儀
令儀
思柔
柔華
世婦
良信
八十一御妻
瑤章
瓊章
暉章
英范
二十七世婦
御女[妃嬪稱號]
女史[宮廷婦女]
常在
修儀
華妃
昭華
真妃
麗妃
成妃
恭妃
端妃
寧妃
康妃
順妃
敬妃
淑媛
淑妃
貴嬪
三夫人
元妃
皇太后
安嬪
惠嬪
麗嬪
司儀御侍
寶符御侍
尚儀夫人
尚宮右夫人
保林
貴儀
無涓
御正
順常
尚儀
充依
賢儀
德儀
承衣刀人
順儀
英淑
貞慎
貞媛
貞穆
貞凝
貞懿
懷德
穆閨
婉儀
正信
良媛
修范
貞范
暉則
茂光
傛華
娙娥
順華
長使
宣徽
女酒
七子
恭使宮人
供人
書女
女賢人
女侍中
內司
六嬪
三嬪
列榮
承徽
良娣
貴姬
淑儀
容華
宮人
貴人
少使
昭容
美人
僖嬪
婉容
太儀
尚服
尚宮
正華
敬信
凝華
春衣
答應
貴妃
莊妃
昭妃
宸妃
婕妤
昭儀
良人
妃嬪
九嬪
王后
皇后

中國皇后分類導航

皇帝之正妻稱“後”或“皇后”,“皇后”名稱自秦漢沿用至清末。中國皇后為一國之母,是女性最尊貴的身份、最高的權威。

清朝皇后

漢朝皇后

唐朝皇后

明朝皇后

宋朝皇后

元朝皇后

遼朝皇后

春秋戰國王后

前趙皇后

後趙皇后

隋朝皇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