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

元妃,妃嬪稱號。本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

簡介

元妃妃嬪稱號。本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為何要稱為元妃?元,從一從兀。會意字。本義為頭。後引申為始,首,大等含義。《說文》:“元,始也。”故有元配來指稱最初的妻子之義。具有唯一性。元妃指卻比元配的意義走得更遠,元妃,是妃子的稱號。到後來,已不僅僅限於指稱第一位娶的正妻了。只是地位尊貴的一種象徵。 《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預注、楊伯駿注均作此解。
再如,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說:“(苻)堅母苟氏,(苻)雄之元妃。”

遠古的元妃

第一位元妃華胥氏

華胥氏部落的一位姑娘,在雷澤遊玩,不小心踩到了雷神留下的一個巨大的腳印,於是“受感而孕”,於三月十八日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這是有記載的第一位有氏的人,也是第一位元妃。

第二位元妃女媧

女媧是華胥氏的女兒與伏羲兄妹成親。為世神和始祖神,姻女神。雲南的苗族、侗族把女媧視為民族始祖。

第三位元妃聽訞

赤水之子聽訞是炎帝的妻子,與炎帝生了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了術器、后土,后土生了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生生不息。

第四位元妃附寶

附寶是有蛟氏的女子。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姓公孫,又姓姬。少典娶附寶為妻。附寶懷孕後,夏天炎熱。聽宇封子建議到軒轅壽丘山避暑待產,產下一黃皮膚男孩。起名叫軒轅,這就是黃帝。

第五位元妃嫘祖

嫘祖,西陵氏之女,是黃帝的元妃。她生了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第六位元妃女樞

黃帝的第二子昌意在四川若水,娶了蜀山氏女樞(昌仆)為妻,生子生高陽即五帝之一的“顓頊”。後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高陽氏後代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第七位元妃女修

顓頊的孫女女修。女修撿到一隻鳥蛋吃後懷孕生下兒子皋陶。皋陶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生了伯益。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嬴,後人在西周王被封諸侯,建立了秦國

第八位元妃握裒

握裒在窮桑(西海之濱)看見了巨大的腳印,好奇地沿著巨人足跡行走,感而懷孕生帝嚳

第九位元妃姜嫄

帝嚳的元妃姜嫄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王朝的始祖。姜嫄也是在外踏上巨人腳印而受感而孕的,姜嫄生下孩子,認為不祥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所以他的兒子名字叫棄。後來心有不忍,又把孩子抱回來撫養。姜嫄是種植高手,棄被舜授以“播時百穀”,被尊為后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

第十位元妃姜嫄

堯娶富宜氏女為妻,生了七男二女(兩個女兒就是娥皇和女英)。兒子朱封在丹地(浮山),稱丹朱。頑劣不羈,堯為了丹朱發明圍棋,但終不成才,只好傳位於舜。
二代以為妃子名號。金有元、跚、淑、德、賢五妃,均當於正一品官,以元妃為諸妃之首。
後金和清初時期,元妃指大汗和諸王、貝勒,皇子的原配嫡福晉。“元”是“元配”之意;“妃”是“妻子”之意。

清太祖元妃 佟佳·哈哈納札青

清太祖元妃(1560-1591),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元配嫡妻,為第一任大福晉
塔木巴晏之女。嘉靖三十九年生。
萬曆五年,與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結婚。
努爾哈赤是佟氏的贅婿,努爾哈赤本人也並不諱言,當時明朝政府亦稱“佟·努爾哈赤”。於佟氏去世後才改回姓愛新覺羅
但皇族後代後來受漢俗影響,以為開國皇帝曾經入贅是件不光彩的事,轉而加以避諱。
明萬曆六年(1578)二月二十二日戌時,生長女,為努爾哈赤諸子女中之最長者。此女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嫁給董鄂氏(也稱棟鄂、東果)何和禮,因此稱東果格格東果公主
八年,生皇長子諸英。多羅廣略貝勒。
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寅時(1583.08.19)生皇次子代善。和碩烈親王
十九年去世,年三十二。
後來皇太極登基為帝,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只追封自己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為皇后,並未追封其他的三位嫡母。但佟佳氏是太祖的元配嫡妻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

清太宗元妃 鈕祜祿氏

清太宗元妃(1593-1612),鈕祜祿氏。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元配嫡妻,為第一任大福晉
巴圖魯贈宏毅額亦都之女。萬曆二十一年生。
明萬曆三十五年嫁愛新覺羅·皇太極,為嫡福晉
明萬曆三十九年生皇太極第三子洛博會,幼殤。
明萬曆四十年卒,年二十。

清太宗敏惠恭和元妃 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敏惠恭和元妃(1609-1641),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最愛的女子。
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台吉、後封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妹。
孝莊文皇后之姊,孝端文皇后的侄女
明萬曆三十七年生。
在26歲時嫁給皇太極,但關於她26歲之前的敘述,翻遍所有史料,卻是無可查證。也就是說,她26歲前是空白的,沒人知道這個極受皇太極寵愛的女人在過去26年都幹了些什麼事各種猜測很多。
後勁天聰八年(1634年),十月,其兄台吉吳克善送海蘭珠盛京,與皇太極成婚,時年已二十六,為側福晉崇德元年七月封東宮-關睢宮 宸妃,也稱東宮大福晉宸妃的地位在崇德五宮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其姑母孝端皇后
崇德二年,生皇八子,皇太極決定立這個嬰兒為儲君大赦天下。無奈此子早殤,年二歲。
六年九月十八日,宸妃薨,年三十三。
追封為元妃,謚曰敏惠恭和。是清代妃子諡號中字數最多的。
皇太極葬入盛京昭陵之後,宸妃也被遷葬到昭陵妃園寢內。

睿忠親王元妃 博爾濟吉特氏

睿忠親王元妃(1610-1649),博爾濟吉特氏。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原配嫡福晉第一任大福晉
蒙古科爾沁部吉桑阿爾寨之女。
明萬曆三十八年生。
明萬曆五十二年(1624),與愛新覺羅·多爾袞成婚,為嫡福晉時年十四。
順治六年(1649)卒,年四十。多爾袞曰“敬孝忠恭元妃”。
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12.31)多爾袞病卒,年三十九。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
八年正月,尊元妃為成宗義皇后,祔太廟。二月,發多爾袞生前謀篡大位之罪,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和成宗義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乾隆四十三年,還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多爾袞宗籍、還睿親王爵位,追謚,即為睿忠親王。元妃亦恢復睿親王元妃身份。

紅樓人物賈元春

在《紅樓夢》中,賈政王夫人的長女賈元春被封為元妃娘娘。這個封號直接與其人名字相關,其實這是不符合冊封規矩的。真正的元妃是原配的意思,但是賈元春顯然不是皇帝的原配夫人。

人物介紹

賈元春自幼由賈母教養。作為長姐,她在寶玉三四歲時,就已教他讀書識字,雖為姐弟,有如母子。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禮職,充任女史.不久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後來,蒙天子降諭特準鸞輿入其私第。賈家為迎接她來省親,在榮國府寧國府中特蓋了一座省親別墅。該別墅之豪華富麗,連元春都覺太奢華過費了!書中用了幾回篇幅寫“元妃省親”賈府流金淌銀之盛,然而,雖然如此,元春卻稱她居住的皇宮是一個見不得人的去處,可見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極權的管轄也無絲毫人身自由的難以言狀的辛酸. 。元妃雖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她卻被幽閉在皇家深宮內。省親時,她說一句,哭一句,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這次省親之後,元妃再無出宮的機會,後暴病而亡。 賈元春在書中出場不多,但她既是賈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製造的“金玉良緣”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賞賜禮物給眾人禮物的時候,獨寶玉與寶釵的相同。這就顯示了寶玉擇偶問題上的傾向。皇宮通過這個貴妃娘娘的關係,促使了賈赦賈珍賈璉等人有恃無恐地進行打點進貢,太監勒索,開支日繁。也加速了這個封建家族的衰落滅亡。

死亡之謎

現在要探討的問題就是賈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為我們現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後曹雪芹關於賈元春的描寫了。因此,我們只能夠從第五回裡面,曹雪芹寫下的對賈元春命運的暗示里去分析。上一講裡面,我已經分析了關於賈元春的判詞,指出按曹雪芹的情節設計,她不是像高鶚續書里寫的那樣,很太平地薨逝在鳳藻宮,她是因為虎兕相爭,在一場權力爭鬥當中,悲慘地死去。第五回除了判詞,還有曲,現在我就要把關於賈元春的那一首《恨無常》曲,探究一番。判詞和曲,總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對一些具體事件、具體情況的交代上,又各有側重。 《恨無常》曲是這樣的:“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這個曲我們要一句一句地去體味。“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魯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里,就有一篇《無常》,回憶他小時候在鄉間看迎神賽會的民俗活動中,所看到的裝扮出來的這種鬼,“渾身雪白”,“一頂白紙的高帽子”,手裡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時候還拿一個算盤,意思是來找人“算總賬”。魯迅在那本書里還親自畫了關於無常的插圖,你可以找來看。總之,無常也是過去民間傳說中的來自陰間的一個鬼,他讓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長久,一切都會變化,到頭來要被他清算,被他帶往陰間;而且他不講情面,魯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里寫到,過去的目蓮戲裡,無常給人印象最深的唱詞就是,“那怕你,銅牆鐵壁!那怕你,皇親國戚!”因此關於賈元春的曲里說“恨無常又到”,既是表示說,沒有想到的一種最壞的變化來到了,同時也意味著,去勾她赴黃泉的無常鬼跑來了。 底下一句就接著說,賈元春“眼睜睜,把萬事全拋”,很悲慘的。她“二十年來辨是誰”,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而且回家省親,大大地風光了一回。甚至於為了面面俱到,她還專門安排了清虛觀打醮活動,“榴花開處照宮闈”,石榴樹都開花了,如果結出果子的話是什麼樣的情景啊?但是,沒想到這些竟然都是過眼煙雲,正如秦可卿在天香樓上吊前跟王熙鳳預言的那樣,“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到頭來,她還是“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注意,曹雪芹在《恨無常》曲的第二句里,就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人的死亡,不是因為什麼發福、痰壅、感冒,因病死亡,她是突然死亡。什麼叫做“眼睜睜,把萬事全拋”啊?一個人眼睜睜地不願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時候,結果“把萬事全拋”,就說明是非正常死亡。 她死在什麼地方呢?《恨無常》曲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像高鶚寫的那樣,死在宮裡面嗎?在鳳藻宮嗎?不是,叫做“望家鄉,路遠山高”,你想這是在什麼地方?也有人跟我辯論,說她不是金陵十二釵嗎?她的“家鄉”應該指的是金陵了。如果她是在皇帝身邊,在北京的話,她望她的家鄉不是“路遠山高”嗎?因為通過小說裡面的描寫可以知道,賈家很早就離開金陵了,小說裡面寫到賈寶玉神遊太虛境,看到有金陵十二釵的冊頁,就向警幻仙姑提問:“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么只十二個女子?”小說裡面的賈寶玉,他對金陵就完全沒有記憶。當然,警幻仙姑就有一個解釋,說不重要的就不錄了,錄進的都是重要的。這就說明小說裡面的賈家已經離開金陵故鄉很久了,金陵只是一個原籍。賈家裡面每一個人的死亡,後來幾乎都是在離金陵很遠的地方,曹雪芹不可能把一句可以通用於賈家諸多人物的詞句,特特地寫在這裡,所以我認為“路遠山高”不會是指原籍。在《恨無常》曲裡面這樣來寫元春之死,它指的應該是元春死於一處荒郊野外,也就是說元春死在不但離她的祖籍金陵很遠,而且離她平時所居住的鳳藻宮也很遠,當然離她自己父母所住的榮國府也一樣遠,應該是比如說潢海鐵網山那一類的地方。“路遠山高”是那樣的含義。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稱謂

正在各電視台熱播的《後宮·甄嬛傳》對歷史的把握近乎苛刻,還原了中國古代後宮嬪妃與女官的等級制度。本任務總結了中國至漢代開始的后妃體制,以及後宮嬪妃、女官的個級別稱謂。網友們在參與任務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後宮。
媛光
祗願良侍
尚儀御侍
弘儀
小書女
遵訓良侍
鹺人
光訓良侍
仙韶使
順容
司膳御侍
司衣御侍
司設御侍
司飾御侍
司寢御侍
肅儀
麗儀
訓成
妙則
良則
彭媛
奉光令人
奉恩令人
艷光
八子
修閒
承閒
資明夫人
欽聖夫人
茂儀
尚服夫人
曜光
寶華夫人
中使女生
昭慎
凝婉
尚宮夫人
昭順
艷婉
明婉
敬寧
祗敬良侍
祗肅良侍
敬訓
宣一
掌膳御侍
弘艷
徽娥
鹹一
掌寢御侍
徽淑
掌儀御侍
靜訓
承惠良侍
承和良侍
仙韶副使
慎儀
光正
修訓
作司
典寢御侍
女饗
穆華
妙范
茂范
敬茂
茂德
寧嬪
和德
曜德
曜儀
柔妃
艷儀
椒房
裕妃
慧妃
暉范
才女
令則
弘徽
弘猷
惠妃
明淑
明信
明範
溫妃
充媛
充容
賢妃
姝妃
芳猷
康嬪
芳華
和嬪
婉華
昭寧
夜者
莊嬪
賢嬪
德嬪
仙韶掌音
掌藥御侍
掌衣御侍
掌設御侍
掌飾御侍
掌服御侍
承宜良侍
典藥御侍
典衣御侍
典設御侍
典飾御侍
典膳御侍
典儀御侍
從訓良侍
明訓良侍
司藥御侍
司符御侍
敬婉 | 廣訓
司正御侍
奉美令人
奉徽令人
寶符宸侍
尚正御侍
尚寢御侍
尚服御侍
尚寢夫人
昭訓
宮正夫人
光猷
尚宮左夫人
隆徽
淑容
妃儀
光訓
充衣
懿德
瑤芳
懿才
侍真
中才人
凝暉
宣明
充華
芳儀
娥英
奚官女奴
女食
修華
寧訓
柔則
麗則
閒華
淑猗
淑懿
良使
修禮
芳婉
婉德
艷華
弘慎
充儀
修媛
娛靈
修容
女尚書
昭媛
懷順
肅閨
靜肅
肅容
內范
光范
穆光
修敬
崇敬
敬順
明艷
明訓
崇明
明懿
大監
穆儀
潤儀
修靜
共和
妙儀
秀儀
令儀
思柔
柔華
世婦
良信
八十一御妻
瑤章
瓊章
暉章
英范
二十七世婦
御女[妃嬪稱號]
女史[宮廷婦女]
常在
修儀
華妃
昭華
真妃
麗妃
成妃
恭妃
端妃
寧妃
康妃
順妃
敬妃
淑媛
淑妃
貴嬪
三夫人
元妃
皇太后
安嬪
惠嬪
麗嬪
司儀御侍
寶符御侍
尚儀夫人
尚宮右夫人
保林
貴儀
無涓
御正
順常
尚儀
充依
賢儀
德儀
承衣刀人
順儀
英淑
貞慎
貞媛
貞穆
貞凝
貞懿
懷德
穆閨
婉儀
正信
良媛
修范
貞范
暉則
茂光
傛華
娙娥
順華
長使
宣徽
女酒
七子
恭使宮人
供人
書女
女賢人
女侍中
內司
六嬪
三嬪
列榮
承徽
良娣
貴姬
淑儀
容華
宮人
貴人
少使
昭容
美人
僖嬪
婉容
太儀
尚服
尚宮
正華
敬信
凝華
春衣
答應
貴妃
莊妃
昭妃
宸妃
婕妤
昭儀
良人
妃嬪
九嬪
王后
皇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