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服

喪服

喪服對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用的禮服。晚輩為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於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十分複雜。

概述

喪服喪服
對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用的禮服。晚輩為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於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十分複雜。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5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最上,用於重喪,取最粗的生麻布製作,不緝邊縫,出殯時披在胸前;女子還須加用喪髻(髻系喪帶),俗稱披麻戴孝。五服以外的遠親喪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髮。五服制度歷代延續並有所變化,至今已不多見。
現代喪服不用陳規舊俗,只要求衣著整潔樸素,以顯肅穆;臂戴黑紗或胸前別以白花,以示悼念。歐洲喪服通常為黑色,居喪期後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稱半喪服)。伊朗喪服用表示凋謝的黃色。敘利亞和葉門的喪服用藍色。日本用於喪禮的和服一般為白色或黑色。

民俗

喪服喪服
喪禮在北京有種種的分別,喪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滿蒙喪服最輕(內務府三旗尤輕),漢軍較重,漢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漢禮,才漸漸不易區別。
滿蒙喪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只是一名"馬甲",只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四開啟孝袍子"(啟念作"器兒",即會典所謂袍幾裾),小領鈕扣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啟外,前後還有兩開啟和袍褂的袍子一樣。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大莊粗布"孝袍,衣邊外吐,謂之"吐邊孝"。不釘鈕扣,只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後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本族人丁,孝袍用"絨花粗布"縫製,唯胞侄為胞叔服孝也應穿大莊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為父母穿孝一樣,分別只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條而釘紐袢。外甥為舅父母、姨父母,親家兒對親翁母,婿對岳父母皆應穿漂白洋布孝袍,是為孝服中最輕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無尊長老親,也可穿絨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紐袢全用廣扣銅鈕扣。婿為岳父母服喪並穿石青馬褂(綢布均可),腰系涼帶,帶活計(即"跟頭褡褳"、"表絹"、"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只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並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弔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帶,只等在靈前行過禮後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並說"您給免免罪",謂之"遞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遞孝帶,至親過"探喪"的,在人死未大殮以前來探喪時,即送過孝帶。喪家富足還有對至近戚友送孝布的辦法。朋友穿孝沒有一定規矩,只看感情。其中義子為義父母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數。
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別,只孝袍不留開啟,孝帶系在腰中,並由肩上背過背後(以死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旗族婦女因都梳"兩把頭",所以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的分別,又有"拆頭撂單辮"和"拆頭撂雙辮"的不同。婦女最重的孝服是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應摘去兩把頭,拆開頭□和燕尾,另扎一個大把,用青線扎把,將大把分為兩綹,編成兩個小辮,辮梢散開不系辮繩。頭把上安白骨扁方(內務府人用銅扁方),長只三四寸,用發繞住將辮撂在腦後,然後用大莊粗布包頭帶子將頭上纏好,結於頭後用針卡住,所余帶子頭即垂在身後,太長的可以拴在腰帶上,這叫作"拆頭撂雙辮"。
兒媳為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只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拆頭撂單辮"。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扁方以骨質為孝重,銀、銅以短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並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別: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
所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後,即由娘家人代將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將辮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雙辮,只撂左邊單辮。其餘諸人也照舊撂下,只等出殯下葬之日在塋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將左或右一把拆開(系指頭髮兩把頭)以死者男左女右為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將黃首飾包紮代用。內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並將腦門箍著,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別。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殯後各回自宅也按著定製穿孝。
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後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內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為母親服三年喪,為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只在百日之內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並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於外戚"尊而不親"的緣故。
漢軍及漢人喪服 
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複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後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如黃、馬、金、鄧等八家回民),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內。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餘的和滿蒙旗已大致一樣了。
漢人喪服極其隆重。男子孝服以前是:頭戴白孝帽,上綴棉花球,穿大莊粗布孝袍,白鞋。近年改用外省喪服形式,麻冠、披麻,穿大領孝衣、白鞋。在穿孝服時,裡面也要換成灰布襯衣。漢人婦女孝服講究是"麻花包頭"和"搭頭布"。用孝布擰成麻花箍在頭上,謂之麻花包頭;下墊方孝布,謂之搭頭布。凡梳"蘇州撅"、"喜鵲尾"、"平三套"的妻媳或直系婦女,都要先換白纂,或用白布包好,換系白頭繩,然後戴搭頭布,上包頭。
麻花包頭分三種,以花少為孝。妻子和兒媳戴麻花包頭,親侄媳戴雙麻花包頭,孫媳或遠房侄媳戴擰三花麻花包頭,都穿肥大孝服,不系孝帶白鞋。出嫁和未嫁已梳頭的女兒戴擰雙花或三花包頭。遠族晚輩和親戚家婦女只戴單層擰燕窩包頭。甥女和遠戚應穿漂白洋布孝服的,就只圍一窄箍,或戴一白福字罷了。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於頭後,下垂脊背。至於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致相同。守孝、親喪例定三年,百日脫大孝後,仍穿本年白孝(灰衣、白鞋、白帽結)。第二年穿灰素服,第三年穿青素服。

記載

喪服喪服
有關喪服的詳細記載在文獻上首見於《儀禮·喪服》篇。《喪服》篇是今存《儀禮》十七篇之一,與其餘十六篇不同的是,《喪服》篇除“經”文、“記”文外,還有釋經的“傳”文,歷代學者研究經典喪服均以《儀禮·喪服》為本。

五服

《禮記·學記》中道:“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孔傳:“五服,斬衰至緦麻之服。”孔穎達疏:“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五服之制,自周代以後,沿襲歷代,其內容大體依據《儀禮·喪服》篇規定的基本精神而擬定,只不過在具體服用對象及服期的長短方面略有調整。

斬衰

斬衰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意思是用剪刀直接把粗麻布斬斷做成服裝。《喪服》:“斬衰裳,苴絰(die2古時服裝上的麻布帶子)、仗、絞帶(繩帶),冠繩纓菅屨者。”按《喪服》規定,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子為父,父為長子,為人後者都服斬衰。妻妾為夫,為嫁的女子為父,除服斬衰外,還有喪髻,叫“髻衰”,它是麻繫著的髮髻。服斬衰者,居喪期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

齊衰

齊衰是五服中次於斬衰的喪服,因其縫邊整齊,故稱齊衰。按《喪服》齊衰據居喪期長短的不同分為四等:一“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三年者”,其服用對象為:“父卒則為母,繼母如母,慈母如母,母為長子”。二“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期(一年)者”,其服用對象為:“父在為母,妻,出妻之子為母。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三“不杖,麻屨者”(服期亦為一年),其服用對象為:“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夫之嫡子為妻;昆弟;為眾子;昆弟之子;大夫之庶子為嫡昆弟;嫡孫;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後者;繼父同居者;為夫之君;姑、姊妹、女子子適人無主者,姑、姊妹報;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妾為女君;婦為舅姑;夫為昆弟之子;公妾、大夫之妾為其子;女子子為祖父母;大夫之子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姑、姊妹、女子子無主者,為大夫命婦者,唯子不報;大夫為祖父母,嫡孫為士者;公妾以及士妾為其父母”。四“疏衰裳,齊,牡麻絰,無受者”(服期為三個月),其服用對象為:“寄公為所寓;丈夫、婦人為宗子、宗子之母妻;為舊君、君之母妻;庶人為國君;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繼父不同居者;曾祖父母;大夫為宗子;舊君;曾祖父母為士者;女子子嫁者、未嫁者為曾祖父母”。

大功

大功是五服中次於齊衰的喪服,以熟麻布製成,較齊衰精細,較小功為粗,故稱之大功。《喪服》:“大功布衰裳,牡麻絰,無受者。”大功服期為九個月,其服用對象為直系親屬之長殤、中殤以及“姑、姊妹、女子子適人者;從父昆弟;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庶子;嫡婦;女子子適人者為眾昆弟;姪丈夫、婦人,報;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夫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為士者;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為母、妻、昆弟;皆為其從父昆弟之為大夫者;為夫之昆弟之婦人子適人者;大夫之妾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未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大夫、大夫之妻、大夫之子、公之昆弟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大夫者,君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

小功

小功是五服中次於大功的喪服,以細熟麻布製成。“但言小功者,對大功是用功粗大,則小功是用功細小精密者也”(《儀禮·喪服》賈公彥疏)。《喪服》曰:“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五月者。”又曰:“小功布衰裳,牡麻絰,即葛,五月者。”按《儀禮·喪服》和《清會典·禮部》記載,小功的具體服用對象是:凡本宗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

緦麻.

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喪服,以細熟麻布製作,較小功服更為精細。“謂之緦者,治其縷細如絲也”(《儀禮·喪服》鄭玄注)。《喪服》:“緦麻,三月者”,即服期三個月。緦麻服喪曾孫;父之姑;從母昆弟;甥;婿;妻之父母;姑之子;舅;舅之子……”的範圍十分廣泛,主要用於疏遠的親屬和親戚。其具體服用對象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庶孫之婦;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報;外孫;從父昆弟、姪之下殤;庶子為父後者為其母;士為庶母;貴臣、貴妾;乳母;從父昆弟之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喪服服飾逐漸簡化,在《大清律例》“喪服總圖”中只有如下規定:“斬衰——用至粗麻布為之,不縫下邊。齊衰——用稍粗麻布為之,縫下邊。大功——用粗熟布為之。小功——用稍粗熟布為之。緦麻——用稍細麻布為之。”這裡的熟布即為棉布。隨著棉花的大面積種植,到了明清兩代,棉布在普通民眾的衣著材料中已占據了主要地位,所以部分喪服也改為棉布製作。

相關介紹

喪服喪服
喪服作為一種符號系統,不僅顯示出參加葬禮的各種人的身份,通過喪服本身,死者親屬也傳達出一種深切的悲痛。
1、中國喪葬禮俗中喪服的社會功用
(1)別親疏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社會中,服飾歷來被看作是區別尊卑等級的重要標誌。清代雷鐏、雷學淇父子在《古經服緯》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明了服飾在古代禮制中的重要地位:“禮別尊卑、嚴內外、別親疏,莫詳於服……故古今之義,服為尤重。”喪服作為一種外在符號標誌,更為清楚地表示出親屬血緣關係的親疏等級。如上所述,喪服按宗法血緣親疏劃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大等級,其具體服用對象都有明確規定;即使在同一等級服飾中,也可能因服喪對象的不同而有一些服飾細節上的不同,如齊衰按居喪期長短的不同又可分為四等。
(2)親族和睦
在喪禮中,死者所有的親屬聚在一起,根據親疏關係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各就其位,共同戰勝因死亡而造成的削弱、瓦解、恐懼、失望等離心力,從而增強家族的內聚力和外抗力,使受到威脅的群體生活得到最有力量的重新統協的機會。有了這種群體的統協,才能保持文化的持續和整個社會的再接再厲。
2、國喪葬禮俗中喪服的表達哀戚的功用
(1)命名
五服的命名反映出孝子寄託的哀戚之情。斬衰的命名“不言裁割而言斬者,取痛甚之意”(《喪服》孔穎達疏)。按《喪服》衰、適、負是子為父母服喪(斬衰三年、齊衰三年、齊衰杖期)所特有之服飾,鄭玄註:“前有衰,後有負版(即負),左右有辟領(即適),孝子哀戚無所不在。”《儀禮正義》引李氏疏:“衰表其哀摧之心,負言負其悲哀,適言主於念親,不及他事。”
(2)喪杖
《禮記·問喪》在回答孝子為何用喪杖時道:“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實也,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喪葬中斬衰用竹杖,齊衰用桐杖,賈公彥在為《儀禮·喪服》作疏時道:“竹能貫四時而不變,子之為父哀痛亦經寒溫而不改,故用竹也。為母杖桐者,欲取桐之言同,內心同之於父。”竹四時常綠,如孝子哀戚四季不變;為母以桐木為杖,只是因桐字音“同”,孝子為母哀戚之心同於為父而已。
(3)衣服
《禮記·間傳》曰:“斬衰何以服苴?苴,惡貌也,所以首其內而見諸外也。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於容體者也。”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斬衰為什麼用結了子的麻做絰了呢?因為結了子的麻,顏色枯黑,根據內心的悲哀而用以表現於外。服斬衰的人面目枯黑,就像結了子的麻的顏色;服齊衰的人面目蒼黑,就像還沒有結子的麻的顏色;服大功的人,沒有喜樂的表情;服小功和緦麻的人可保持平時的表情,等等。《間傳》又曰:“斬衰三升,齊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此哀之發於衣服者也。”所謂“升”數,是指在一定寬度布幅內麻縷的股數。顯而易見,在一定寬度布幅內,麻縷數越少或者說“升”數越少,則麻縷越粗,布質越粗;麻縷數越多或者說“升”數越多,則麻縷越細,布質越細。這是用衣服來表達悲哀的方式。
(4)居喪期
五服居喪期各有不同,這其中也顯示出親屬的哀戚之情。《禮記·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斬衰苴杖……所以為至痛飾也。”死者逝去所造成的創傷越嚴重,親屬復原所需的日子就越久,居喪期的不同就是根據親屬內心創痛的不同而制定的。
3.中國喪葬禮俗中喪服所包含的傳統觀念
在中國的喪葬禮俗中,喪服包含了很多的傳統觀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自然永恆性的追求和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孝道。前者滲透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後者則正是儒家教化的結果。
(1)、對自然永恆性的追求
從前面的說明中可以看出,中國喪葬禮俗中的喪服原料崇尚自然,喪服顏色也崇尚自然,各等喪服均不染色,保持麻之原始本色(本白色),這與西方的黑色喪服很不一樣。可以說中國的喪服是本色喪服,體現出追求自然永恆性的觀念。
《喪服》中所指的麻是大麻,大麻與雌雄同株的苧麻不同,是雌雄異株,雌麻又稱苴麻、牝麻,雄麻又稱枲麻、牡麻。元代龔端禮《五服圖解》“苴、枲二麻有子無子釋疑”條認為,大麻按收穫季節不同可分為春麻、夏麻、寒麻等品種:春麻為早春種,四五月收,其麻短細皮薄。夏麻為晚春種,五六月收,其麻長大皮壯。寒麻七至九月收,其雌雄株的收穫時間也不同,雄株(枲麻)開花不結子,七月收;雌株(苴麻)結子,九月收,麻皮最為粗惡。麻之成熟、收穫期之早晚象徵守喪期之短長:春麻最早收穫,可為緦麻之服;夏麻其次,可為大功、小功之服;寒麻中之雄麻再次,為齊衰之服;而寒麻中之雌麻成熟期最長、收穫期最晚,則為斬衰之服。這裡可以看到喪服在原料上所體現出的崇尚粗惡、原始、自然的原則,原料越是粗惡自然,表示喪服越重,等級越高,而自然即為永恆的。明清時代,棉布逐步取代麻織品成為一般民眾的主要衣著原料,五服中的輕服原料也隨之以棉布代替麻布,重服(斬衰、齊衰)原料的要求也相應放鬆(見前面《大清律例》“喪服總圖”),不再堅持雌麻、雄麻的區別,但喪服原料崇尚粗惡自然的原則仍未改變。
(2)、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孝道
孝道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或者說是特別重視的一種社會現象,即使在喪服中也體現出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孝道。儒家歷來提倡孝道,他們把養生送死等量齊觀,甚至重視送死的程度超過了養生。《中庸》說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備矣。”《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荀子·禮論》曰:“禮者,謹於治生死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始終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行也……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始終一也……始終具而孝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始終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五服的謹然有序正好體現出了這些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