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宋]

定陵[宋]
定陵[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翼祖趙敬的陵墓定陵,宋翼祖即趙匡胤祖父趙敬(翼祖),《宋會要》云:“翼祖……諱敬,順祖子,歷營、薊、涿三州刺史”,“陵曰靖陵(在幽州,本曰定陵,乾興元年七月改)。”

(圖)東安出土石虎東安出土石虎

宋翼祖趙敬的陵墓定陵,宋翼祖即趙匡胤祖父趙敬(翼祖),《宋會要》云:“翼祖……諱敬,順祖子,歷營、薊、涿三州刺史”,“陵曰靖陵(在幽州,本曰定陵,乾興元年七月改)。”

墓主簡介

(圖)宋仁宗永昭陵石象宋仁宗永昭陵石象

五代初年的後梁時期,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力量最強,與後梁爭天下。據《資治通鑑》卷268-269,自後梁乾化二年(912年)正月始,晉軍開始進軍河朔,其矛頭首先指向劉仁恭父子所轄的幽州鎮。至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九月,除黎陽(今河南濬縣)仍屬後梁外,其餘整個河朔地區已歸晉軍所有。對於趙敬先後任刺史的“營、薊、涿三州”,司馬光寫了涿州刺史劉知溫投降(912年正月),寫了營州(遼寧朝陽)刺史楊靖投降(913年五月),唯獨沒寫薊州。這是為什麼呢?很顯然,趙敬當時正在薊州刺史任上,趙敬也投降了晉軍。只不過事關本朝皇祖,司馬光不可能將“薊州刺史趙敬降”這樣的文字落在紙上。晉軍攻克薊州的時間可大致確定。瓦橋關(雄縣西南)將吏和莫州(河北任丘)刺史,投降晉軍的時間是912年三月,晉軍攻占平州(河北盧龍)的時間是913年四月。位於晉軍由莫州至平州、營州進軍途中的薊州(天津薊縣),其被攻占的時間自然應在912年三月至913年四月之間。因為趙敬後來還有任涿州刺史的經歷,所以可以認定,自此以後的趙敬改仕晉王李存勖。

史證簡介

(圖)東安出土石象東安出土石象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十九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正月記事載:“保州奏:‘內殿崇班趙永圖言,上皇墳園,比奉敕建資果禪院。乞撥田十頃,以贍僧徒。’從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六十記載: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奉詔許以翼祖保州舊居地建資果院,守護祖墳,歲度僧一人,乞遇同天節於內東門進功德疏,別度一人。”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八載:元豐三年(1080年)宋神宗再次下詔“壬戌詔-定州(註:保州曾隸定州路)東安村宣祖皇帝祖墳,四至各益地五頃、守園人十戶。”宋神宗在九年間連下的這三道詔書明確了三點:其一,趙氏皇家祖墳在清苑縣東安村。其二,祖墳為宣祖近支宗族墳墓。其三,祖墳中包括“上皇墳”即“宋三陵”。詔旨中直稱趙氏祖墳為“上皇墳園”,便確切說明此處皇墳便是“宋三陵”的所在。也只有四先祖才稱得上“上皇”。

上皇墳園

(圖)石虎底座石槽石虎底座石槽

宋神宗在十年間連下的三道詔書明確了三點:其一,趙氏皇家祖墳在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其二,祖墳為宣祖皇帝的祖墳,埋葬的是宣祖的父、祖輩和近支的宗親。其三,祖墳為“上皇墳園”,這就明確指出是宋太祖趙匡胤之高祖趙脁、曾祖趙珽、祖父趙敬的陵墓,即一些史料所稱的“宋三陵”。

既然是“上皇墳園”,那么從體制、規模上也必須與皇家相稱。“資果禪院”便是用於守護祖墳,專供上皇墳園祭祀和安奉上皇神御的重要建制,是宋祖陵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果”者,培育善果之意,這大概是為了紀念先祖的肇造之功。從以上記載觀之,這所資果院不是一般的禪院,而是奉皇帝詔令修建的。換言之,是趙宋皇家“上皇墳園”所專用的。同時這所敕建的資果院規模相當宏大,僅贍養僧徒的廟產就有1000畝地,僧眾之多,法事之隆,若非皇族專設,是不多見的。資果禪院的建立也完全符合宋朝皇陵的體制和特點。在河南鞏縣北宋皇陵的四個陵區旁邊,都設有皇家寺院。這些皇家寺院都位於陵區的西北部,一般距陵區很近。有的寺院是與所在帝陵的上、下宮同時修造,說明它是陵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救住寧神法照大師碑》記載:“本朝建寺,追奉陵寢,以昭聖孝,講誦有常,負薦無已。蓋兩漢以孝記號,本朝以孝為德”。可知北宋在皇陵區建立佛寺,除為先代帝王“薦在天之福”外,還為統治者推行孝道的需要服務。據史料記載,北宋朝廷專門為皇陵設定的皇家寺院有四處: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以上系永昌禪院;永定陵系永定禪院;永昭陵、永厚陵,以上系昭孝禪院;永裕陵、永泰陵,以上系寧神禪院。除此之外,在陵區附近還有永安院(永安寺)和淨惠羅漢院等寺院。這幾處寺院,主要承擔著為北宋皇陵薦福,為陵墓主人靈魂誦經、祈禱的職責。

墓地結構

(圖)定陵[宋]定陵[宋]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神宗朝對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僅擴建面積包括資果禪院就達3000多畝。在此之前陵的規模尚無法考證。但從一些史料可以看出神宗朝修建祖陵是在仁宗朝修建祖陵的基礎上進行的。仁宗嘉祐年間也曾較大規模地修建過東安的祖陵。修葺祖陵的始因緣於在保州緣邊地區採取蓄塘限遼的措施。保州等緣邊地區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尤其是保州西北到長城口之間,由於沒有水路屏障,更成為契丹經常進犯之要地。因此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雄州知州劉平奏請在此間“以引水植稻為名,開方田,隨田勝四面穿溝渠。”以阻契丹南下。仁宗密敕劉平及屯田司楊懷敏漸建方田,並大規模的疏浚一畝泉河,從保州西北,畜沈苑河為塘。其衡廣30里,縱10里,深5尺左右,曰沈苑泊。其流經滿城縣北部黃村、花莊,北引易縣東南部的大沙河之水,沿途又將徐水縣西部的漕河、鮑河、徐河,貫通成一條黃花溝,東與白草溝合流而注入白洋淀。自保州西合雞距泉,其衡廣10里,深5尺左右,曰西塘泊。其從滿城縣東南部流出,東南流經保州城南匯入府河,至劉守廟經清苑縣東南的東安村流入安州。塘泊大小,水流縱橫交錯,“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雖有勁兵,不能度也。”故不僅解決了宋兵的運糧之勞,對契丹更起了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但到仁宗嘉祐中,由於洪峰來臨,周邊之水競相湧入,造成河水泛濫,不僅吞沒了民田,而且盪溺了趙氏祖墳。不得已宋仁宗才下旨對東安祖墳進行遷葬和修葺。從而引起朝議紛紛。先是朝廷派往保州等地的監察官員林伸向朝廷報告了這一事件。

石象石刻

(圖)定陵[宋]定陵[宋]

石像生是一隻伏臥式石虎,1999年在清苑縣東安村南數百米處俗稱"御墳"的地方出土。出土時原為一對,據村民說另一隻已被人盜走。這隻石虎由於常年埋於地下,外表剝蝕嚴重。頭部左側面有殘缺,但右面部尚完整,依然能分辨出其外形與老虎酷似。石虎伸頸昂首,圓睜雙目,寬嘴閉合,小耳下耷,長尾彎垂貼臀,尾端盤曲成圓,利爪勾曲朝前,四肢伏臥於基座。座底有長方形凹面,可能再與下層座相扣合。石虎通高1.43米,長1.7米,底座寬0.6米,漢白玉質。虎身採用淺浮雕技法,整體雕刻略顯粗曠,造型古樸,氣勢雄渾。(圖一)據當地村民講,被盜的一尊石虎品相還要好些。2003年10月,在"御墳"處又出土了一尊石象 。石象頭朝東倒臥在泥土中 , 頭與身體已經斷裂 , 不少地方侵蝕斑斑 , 昭示著年代的久遠。經專家初步測量 , 該石象全高約為 1.75 米 , 身長約為 2.50 米 , 身寬約為 1 米 ; 其中 , 底座與石象相聯 , 長約 1.67 米 , 寬約 0.77 米 , 高約 0.32 米。斷裂的頭部還和身體連在一起,頭部後面雕刻寶相花。專家同時對窪地上散落的塊塊大石進行了測量和考證 , 這些石塊上均留有雕琢過的痕跡。其中 , 最東邊的一塊大石頂部刻有一朵蓮花和兩朵團花 , 側面分布著依稀可見的 4 個圓形圖案。周圍散露著一些石刻殘塊,細看還能分辨出有的是石象頭部和石象頭後部的寶相花,有的是帶有蓮花座紋飾的石象或石馬等獸背上錦繡韉褥圖形,此雕刻技法和出土的石虎相類。

北宋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