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吳]

定陵[吳]
定陵[吳]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景帝孫休的陵墓定陵,吳景帝孫休(234—264年),字子烈。又稱景帝,吳國第三位皇帝(258—264年),在位6年。孫權的第六子(吳國第二位皇帝孫亮的哥哥)。

基本信息

(圖)定陵[吳]定陵[吳]

吳景帝孫休的陵墓定陵,吳景帝孫休(234—264年),字子烈。又稱景帝,吳國第三位皇帝(258—264年),在位6年。孫權的第六子(吳國第二位皇帝孫亮的哥哥)。

墓地簡介

(圖)牛首形燈台牛首形燈台

墓葬為土坑豎穴磚室結構,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溝和磚室等五個部分組成。雖然在考古發掘前,封土、前室頂部及墓坑、排水溝上部填土均已在道路施工中被掘毀,墓葬的整體結構依然可以辨認。

墓坑長21.5米、寬14.4米,上面還鋪了三層厚達12—32厘米的碎石用於防盜。沿著墓道走下去,腳下是26度的斜坡,兩旁的壁面光滑平整,直達地下的磚室。磚室里依次是封門、石門、長甬道、前室、過道和後室。

此外,在墓葬的東南約30米處,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一些與該墓相關的建築遺存,清理出灰坑3座。

按照學界一般的觀點,粗略看去,這個墓葬的建築規格可以稱得上豪華了,不過在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孫吳時代的墓葬不下百座,這種豪華的貴族墓葬雖然少見,卻也並不十分金貴。但是在隨後13個月的考古發掘中,一件又一件的罕見文物相繼出土,給考古工作者增加了喜悅,也帶來了疑團。

首先使人們對這座墓葬刮目相看的是墓葬中那條長長的排水溝。這條排水溝起始於磚室內的甬道口鋪地磚下面,穿過石門、封門牆、斜坡墓道,向南延伸。貴族墓葬有排水溝不稀奇,可是這條排水溝經過勘探和平面揭露的長度達到了106米。而與此墓的時期相近的東晉、南朝帝陵中的排水溝,長度也只有100米左右。

帝王級規格

(圖)青瓷掃帚青瓷掃帚

帝王級的排水溝只是一個標誌,該墓葬前、後室兩側都有對稱分布的耳室,共4座。而一般墓葬只有前室才有左右2個耳室。從墓室大小看,這座孫吳古墓磚室全長20.16米,總寬10.71米;形成對比的是,安徽省馬鞍山出土的宋山大墓,已被初步斷定為孫吳景帝孫休之墓,其墓室全長才17.68米,寬6.6米,至於其他目前已經發掘的六朝墓,規模更是遠遜於該墓。進入磚室,一堵高大厚實的封門牆映入眼帘。封門牆緊貼於甬道口外部,寬3.94米、厚1.88米、高3.44米,裡面還設了一道石門。這種石門只有帝王才有,一般功臣都沒有這個資格。例如,孫吳時代的朱然,年少時與日後成為孫吳大帝的孫權同窗共讀,曾擒殺過關羽,在彝陵之戰中追擊過劉備,歷任車騎將軍、州牧,最後做到左大司馬、右軍師,相當於現世最高級別的軍事長官之一,其墓葬中也沒有石門。專家指出,依照現在的考古結果來看,恐怕只有皇室貴族才有資格在墓中安設石門。與此同時,墓葬外東南的灰坑內也出土了眾多“真傢伙”,有殘筒瓦、板瓦及人面紋瓦當等,其中,有26枚人面紋瓦當,圖案極為精美。同樣,這些也是南京六朝墓葬考古的首次發現。

前室頂部有一塊巨型覆頂石,內面雕有精美的神獸紋。前、後室四隅中部嵌有石質獸首形圓雕,上部壁面有煙燻的痕跡,可能是擺放燈具的燈台。後室後部放置著三組六件石棺座,座上棺木已朽散,座的兩端都雕有虎首。這三項發現,全部是同類墓葬中前所未見的。獸紋覆頂石牛首燈台虎首棺座,無一不在彰顯著墓主人昔日的尊貴地位。拿燈台來說,在六朝墓葬中,很少能發現燈台,為數不多的幾個,也只是用磚砌成,而這座墓里直接使用了帶牛首裝飾的燈座;六朝時代的人用棺座將棺材架空,既是為了防潮,同時也是為了顯示身份地位。以前南京發現的棺座只是磚砌的,沒有一座能豪華到棺座都雕刻紋飾,這些石虎是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等級最高、最為精美的六朝棺座。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蔣贊初說,他參加考古工作以來見過的六朝墓葬多達幾百座,此墓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器物之精美,令他驚嘆,實為60年來罕見。

景帝簡介

(圖)孫休孫休

孫休13歲時,從中書郎射慈、郎中盛沖處求學,太元二年(252年)18歲時,受封為琅琊王,居於虎林(今安徽貴池)。同年4月孫權病逝,孫休的弟弟孫亮繼位,諸葛恪掌權。諸葛恪從政治因素考慮,不讓孫休駐於江邊重兵之地,而將孫休遷至丹陽郡(丹陽郡的郡治,就在首都建業,今南京),就近監視。這期間,丹陽太守李衡屢次找孫休麻煩,孫休不堪其擾,又遷徙而定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平三年(258年)9月26日,權臣孫琳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孫休3次辭讓而受,改元年號為永安,時年24歲。孫休登基後,首先封權臣孫琳為丞相、荊州牧,其弟孫恩為御史大夫、衛將軍、中軍督,又封自己的舊部張布為輔義將軍,孫和之子孫皓為烏程侯。孫琳權傾朝野,孫休害怕孫琳再次政變,表面上對他封官賞爵,籠絡有加,甚至將密告他將謀反的人交給他處理,同時,又對孫琳的奏請從不批駁。但其實,孫休已經私下與張布等人密商圖謀,剷除孫琳勢力。12月8日,百官朝賀、公卿升殿時,張布、丁奉召武士在殿上抓住孫琳,當日處斬,其兄弟株連處死,而餘黨全部赦免。之前被孫峻、孫琳兄弟陷害至死的諸葛恪一族、滕胤、呂據等全部得到平反改葬。孫休恥於和孫竣孫琳兄弟同族,索性把他們的姓給奪了(真絕),改稱他們故峻、故琳。

考古發現

(圖)青瓷灶台青瓷灶台

2005年底,南京市江寧科學園上坊鎮中下村孫家墳進行道路施工時,發現了一座三國時期的東吳晚期孫吳王室墓葬。在科學園的施工中,在這個大墓的東北方不到500米的範圍內,又發現了六朝墓和漢墓。在發現古墓的施工現場,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可能與已發現的六朝大墓有關,不排除是孫吳家族墓。

一眼看上去就是六朝墓

在施工現場,包括一座漢墓在內,至少有兩座墓葬在強大的挖掘機的“發掘”下,已經慘不忍睹,只剩少許破碎的青磚,讓人依稀感到這裡曾是座古墓。所幸的是,發現大青磚的那座六朝墓還沒有被掘毀,從挖掘機挖開的斷面上看,青磚雖沒有六朝大墓那么大,同時因還沒有進行正式發掘,尚不知該墓的具體規模。但目前已經暴露的墓磚較大,尤其還發現了上下寬度不同的梯形磚,因此顯然也不是平民之墓。據專家推測,這裡很有可能是那座六朝大墓主人的親屬之墓。

其實在2005年底,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發掘上坊六朝大墓前,曾在周邊地區相當大的範圍內進行勘探,考古工作者不僅在墓葬的東南約30米處,發現了一些與該墓相關的建築遺存,清理出灰坑3座,也發現了這座墓葬,但六朝大墓發掘完畢後,尚未計畫對此墓進行發掘,未料本月中旬施工中又被發現。南京市博物館專家聞訊後立即趕到現場插上保護旗幟,昨日又劃定了該墓的發掘範圍,並將於近期對該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是孫吳宗室又一叢葬區

作為孫吳都城建業的所在地,南京先後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孫吳墓葬。中山陵園管理局聯合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及南京大學的專家,用地震勘測儀器及打探溝測定,在梅花山西坡博愛閣下發現了一個大型墓穴。專家認為,這很可能就是吳大帝孫權墓。這與史料記載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孫陵崗”,以及後人所稱“吳王墳”是一致的,作為南京建都的第一帝,孫權陵墓基本確定就在梅花山下。

宋山大墓

(圖)虎首石棺座虎首石棺座

東吳幾十年先後有四位皇帝: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學界認為,宋山大墓可能是吳景帝孫休的定陵,孫皓被俘後葬於洛陽,孫亮則被廢殺,可以排除帝陵的可能。南京大學歷史系蔣贊初教授推測:上坊六朝大墓墓主的生活時代應是孫吳晚期,從其規格和隨葬品來看,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器物之精美,目前所發掘的六朝墓無出其右者,墓主身份應為皇室,可能是與孫皓有很近血緣關係的皇室成員。而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專家在墓葬的周圍,不僅發現了長達305米考古史上最長的六朝排水溝,還發現了刻著“孫”字和“浩”字的兩塊墓磚,專家認為,這二個字很有可能是東吳時期修墓的工匠為孫皓所刻。這裡甚至有可能是孫皓為自己興建的帝陵。此地名孫家墳與孫權的吳王墳一樣,具有相當的可信度。而這裡距南京鐘山吳王墳只有10公里,極有可能是孫吳宗室的另一片叢葬區,剛剛發現的這個六朝墓,只是叢葬區的一座。

“六朝大墓博物館”成“孤島” 上坊鎮六朝大墓的發掘,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眾多專家強烈呼籲儘快為這個全國首屈一指的六朝大墓建設博物館。然而昨日記者來到這個曾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六朝大墓遺址看到,這裡還只是一個發掘後建設的大棚,博物館的建設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而曾經周圍非常蒼涼、空曠、青翠的自然風貌,在十幾台挖掘機的掘進中,黃土滿天,已經面目全非,孤立無助的六朝大墓儼然成為一座“孤島”。

如今,建設遺址型的博物館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重視,因為其震撼性遠非一般的博物館可比擬。專家指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至今一共發現上千座六朝墓葬,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先後更是發掘了五六百座六朝墓,令人痛心的是,至今一座都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將這個大墓建成古墓博物館進行原地展示意義重大。新發現的六朝墓如果都不保留,孫吳宗室叢葬區也只能成為記憶。

墓地之爭

(圖)宋山大墓宋山大墓

關於孫休的陵墓有幾種說法:第一,據當塗縣誌曾記載:“圍屏鄉天子墳疑為孫休墓。無考”。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考古學家朱希祖在《六朝陵墓調查報告》中說:“余至當塗調查”景帝定陵以“無遺物可憑”,“未知所在”。第二,據《中國帝王列傳》一書說:“葬於宣陵(今南京舊城東25里處)”。第三,有關報刊曾經說,安徽省馬鞍山出土的宋山大墓,已被初步斷定為孫吳景帝孫休之墓。據《金陵晚報》(2006-04-26)報導中考古人員在研究江寧上坊六朝古墓時分析稱,馬鞍山的“宋山大墓可能是吳景帝孫休的定陵”。導遊傾向於“宣陵之說”,但他同時明確表示,他沒有也不想去考證“定陵”、“宣陵”哪一種說法正確,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認為這些應該留給考古專家去做。他只是“閒聊”,主要是:聊出話題,聊出興致,未必一定要聊出所以然來。

《妃嬪傳》選錄:孫休硃夫人,硃據女,孫休姊公主所生也。赤烏末,孫權為孫休納以為妃。孫休為琅邪王,硃據女隨居丹陽。永安五年,立夫人為皇后。孫休死後,群臣尊硃夫人為皇太后。孫皓即位月余,貶為景皇后,稱安定宮。甘露元年(265年)7月,見逼薨,合葬定陵。搜神記曰:孫峻殺硃主,埋於石子岡(今南京南門外)。歸命侯孫皓即位,將欲改葬之。冢墓相亞,不可識別,而宮人頗識主亡時所著衣服,乃使兩巫各住一處以伺其靈,使察鑒之,不得相近。久時,2人俱白:見一女人年可30餘,上著青錦束頭,紫白袷裳,丹綈絲履,從石子岡上半岡,而以手抑膝長太息,小住須臾,進一冢上便住,徘徊良久,奄然不見。2人之言,不謀而同,於是開冢,衣服如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