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於1938年8月22日在基爾下水,準排水量1424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6門20毫米高炮和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體裝甲最厚處達80毫米,最大航速達到32.5節,艦員最多為1600人。光學火控系統更是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但動力設備的不可靠一直困擾著“歐根親王”號,問題主要出在了它的蒸汽輪機上,而且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德國其他大中型水面艦隻上。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這時德國開始發展潛艇事業,研究部門長期熱衷於對船用柴油機研究和改進(這也是鄧尼茨努力的結果)。 TQF+aP8[L。

簡介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1935年6月,《英德海軍條約》的簽訂。7月,德國政府就宣布了一項龐大的造艦計畫:兩艘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兩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十六艘驅逐艦和二十八艘潛艇。其中第一艘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漢堡開工(建造代號H);當年8月,二號艦“布呂歇爾”號在基爾開工(建造代號G)。1936年4月,追加建造的三號艦上了同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的船台(建造代號J)。

德國海軍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都是用歷史名將的名字來命名的,當時由於德國剛剛吞了奧地利,為了照顧奧地利人民的感情決定用一位奧地利名將的名字來命名。命名很快就有了麻煩,因為奧地利同義大利在歷史上大打出手不止一次,還要照顧到盟友的感情,一批奧地利名將,尤其是海軍名將很快落選,再加上名氣小的不要,沒有重大勝利的不要,選來選去就選中了“歐根親王“殿下。

“歐根親王“號於1938年8月22日在基爾下水,準排水量1424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6門20毫米高炮和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體裝甲最厚處達80毫米,最大航速達到32.5節,艦員最多為1600人。光學火控系統更是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但動力設備的不可靠一直困擾著“歐根親王”號,問題主要出在了它的蒸汽輪機上,而且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德國其他大中型水面艦隻上。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這時德國開始發展潛艇事業,研究部門長期熱衷於對船用柴油機研究和改進(這也是鄧尼茨努力的結果)。

建造年表

1936年4月23日開工,1940年8月1日服役。

1941年5月與“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起參加著名的丹麥海峽海戰,擊沉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1945年在哥本哈根投降,後轉入美國海軍服役。

1946.7.25被美國海軍用作馬紹爾群島比基尼島核子彈試驗的靶艦,同年12月22日沉沒。

基本數據

標準排水量(噸) 14247 滿載排水量(噸) 18500

艦全長(米) 212.5(較同級前兩艦加長約7米)

艦全寬(米) 21.3

吃水(米) 5.83

動力裝置

3x葉輪機 12x鍋爐

軸數(軸) 3

動力輸出(馬力) 133,000

航速(節) 32.5

續航力(海里/節) 6,500/17

主炮

4座雙聯裝60倍徑203毫米主炮

防空兵器

6座雙聯裝105毫米防空炮,6座雙聯裝37毫米防空炮,8門20毫米機關炮

魚雷 4座三聯裝533魚雷發射管

艦載飛機

4架阿拉多196(Ar-196)式水上飛機 艦員(人) 1760

建造與命名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一戰的失敗讓德國人喪失了絕大部分軍事力量,海軍的損失尤其慘重,數十艘大型戰艦無一倖存,德國海軍變成了一支純粹的“岸防海軍”。但軍方並沒有死心,而是一直試圖重建德國海軍昔日的輝煌。“埃姆登”號輕巡洋艦揭開了海軍重建的序幕,之後德國陸續建造了一批輕巡洋艦以及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但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並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參加過日得蘭海戰的他夢想重振德國海軍一戰時的雄風。於是,30年代初,儘管《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德國海軍仍開始悄悄地考慮建造重巡洋艦的可能性。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對雷德爾的擴軍計畫大加支持。受此鼓舞的海軍幾乎立即開始為建造大型軍艦做準備:1934年,海軍參謀部與克虜伯公司簽訂了製造380毫米和203毫米艦炮及雙聯裝炮塔的契約。其中,380毫米艦炮和炮塔為設計中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準備,而203毫米炮則將安裝到設計中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上。“歐根親王”號就是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三號艦。

“歐根親王”號從船廠里就開始了它的傳奇經歷:1939年8月,蘇聯尋求德國在海軍方面的幫助,提出購買德國正在建造中的三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塞德利茨”號和“呂佐夫”號,“歐根親王”號面臨第一次考驗。但從一開始就準備進攻蘇聯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允許加強蘇聯紅海軍力量的情況出現,於是三艘戰艦中完成度最低的“呂佐夫”號被同意出售給蘇聯。“歐根親王”號也得以避免成為蘇聯紅海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重巡洋艦,但也就此繼續它不幸而又幸運的一生。  

初出茅廬,開局不利

還沒服役,“歐根親王”號就開始顯示它遭遇麻煩的能力和躲過災難的運氣。

1940年7月1日和2日,還在日耳曼尼亞船廠舾裝的重巡洋艦就連吃兩顆英國炸彈。幸好這兩顆炸彈威力不大,沒有造成多大危害,“歐根親王”號得以在一個月後順利服役,首任艦長赫爾穆特·布林克曼海軍上校。

與該級前兩艘相比,“歐根親王”號作了一些改進,包括艦體延長4.5米、艦首改為飛剪首、增加兩座對空射擊指揮儀、改變煙囪罩的外形等。這些改進使該艦的船台周期比它的前兩艘姐妹艦多了半年,建造時間也延長了半年。不過晚服役半年,也讓這艘重巡洋艦免於遭遇德國海軍在挪威的慘重損失,未嘗不是該艦“運氣”的又一體現。

服役時,“歐根親王”號標準排水量14240噸,裝備有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平兩用炮、6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6門20毫米高炮和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體側舷裝甲最厚處達80毫米,最大航速達到32.5節,艦員最多為1600人。與同期其他海軍強國相比,德國重巡洋艦在技術參數上毫不遜色,在防護和生存力上還具備一定的優勢,光學火控系統更是德國人的強項。但動力設備的不可靠一直困擾著“歐根親王”號,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和改進型“歐根親王”號續航力不足,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德國其他大中型水面艦隻上,似乎工程師們太過專心於船用柴油機研究,忽略了對蒸汽輪機的改進。

剛服役的重巡洋艦帶著一群新水兵在基爾附近訓練和試航,三個月的時間讓水兵們熟悉了自己的戰艦,隨後“歐根親王”號被派往基本在德國控制下的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這裡沒有英國轟炸機的騷擾,同時作進一步的訓練。不斷的訓練和試航提高了戰艦的作戰水平,但同樣也讓人厭煩。1941年4月,“歐根親王”號受命從波羅的海返回基爾,準備和“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起執行“萊因演習”行動,襲擊盟國的大西洋運輸線

4月22日,“歐根親王”號從基爾出發,前往格丁尼亞與“俾斯麥”號會合,但很不幸,第二天它就撞上了一顆磁性水雷,雖然對艦體沒有造成太大損害,但主炮射擊指揮儀的光學部分和測距儀都被震壞,不得不折返基爾修理。“萊因演習”行動也只能隨之推遲。

由於損壞並不嚴重,10天之後重巡洋艦再次出航,一路順風來到格丁尼亞,和等候已久的“俾斯麥”號會合。

5月5日,希特勒親自來到這裡,視察即將執行第一次作戰任務的兩艘戰艦。

5月18日,兩艦拔錨啟航,緩緩駛出港口,踏上這次注定將為後人銘記的航程。

就在兩艦出航的當天,英國皇家海軍派出的重巡洋艦“薩福克”號在丹麥海峽開始巡邏,隨後它的姊妹艦“諾福克”號也加入了巡邏的行列。

激戰丹麥海峽

5月20日,薄雲,四級東風吹過卡塔加特海峽。

從格丁尼亞出航兩天以後,德國戰艦編隊在掃雷艇和驅逐艦的護衛下航行在這條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必經之路。編隊司令根特爾·呂特晏斯海軍中將指望能悄悄通過這條危險的海峽,但他的計畫在這一天落空了。下午一時,瑞典的巡邏飛機從編隊上空飛過,指望飛行員發現不了下面這支艦隊當然是不可能的。不久,正在巡邏的瑞典布雷巡洋艦“哥特蘭”號軍艦從德國軍艦附近駛過,更加明白無誤地告訴德國人被發現的事實。呂特晏斯只能指望瑞典人會嚴守中立原則,但他的禱告顯然沒能感動上帝,兩名親英國的瑞典情報官員很快把這一情報通報給英國大使館,幾小時後英國海軍就已經知道,兩艘戰鬥力強大的德國軍艦已進入北海。本土艦隊司令約翰·托維上將命令艦隊準備出擊,同時密切關注德國軍艦的動向。

從遇到瑞典軍艦開始,德國艦隊開始以“之”字航線航行,防止遭到英國潛艇的攻擊。第二天清晨6時45分,就在離卑爾根不遠的地方,海軍司令部給呂特晏斯發來一份破譯的英軍無線電報,這是一份英國空軍通信站在前一天下午6時8分發給所有巡邏飛機的命令:注意!兩艘德國戰列艦和三艘驅逐艦正朝北航行!——這顯然是瑞典人的情報。

呂特晏斯決定在挪威的峽灣中休整一段時間,以躲避英國人的偵察。這天上午7時9分,德國艦隊駛進卑爾根以南的科爾斯峽灣,其中“俾斯麥”號停泊於其中的格里姆斯塔灣,“歐根親王”號和驅逐艦“Z10”“Z16”“Z23”號停泊於卡爾瓦尼斯灣。中午,旗艦“俾斯麥”號給“歐根親王”號用旗語發來21日至22日的行動指示:

1、 任務:今晚繼續向北進發;

2、 20時,“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從卡爾瓦尼斯灣南口出航;

3、 警戒:22時起,全艦對空火炮保持戰時警戒;23時起,副炮也進入戰時警戒;主炮於明晨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進入戰時警戒;

4、 航行途中,全艦於22時前保持2級戰備,之後進入1級戰備;22時前,蒸汽燒滿,保持20節航速,之後加速至27節。

接到命令後,重巡洋艦在峽灣內下錨,開始加油,同時艦員忙於在軍艦舷外塗上更適合北大西洋的灰色迷彩。正在忙活的德國水兵沒有注意到,英國人的偵察機正從25000英尺的高空飛過,照相機拍到了這兩艘大艦。托維上將從偵察機和間諜的情報判定,停在科爾斯峽灣的就是“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並初步推斷他們可能準備從丹麥海峽或法羅群島兩側溜進大西洋。

夜幕很快低垂,黑暗中,德國軍艦陸續起航。第6驅逐艦中隊在前,“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保持2級戰備,以20節航速跟隨出發。22時17分,“歐根親王”號駛出峽灣,進入外海,編隊走“之”字反潛航線,航向290度。23時48分,編隊改走直線,航向正北(0度)。

就在德國戰艦出航的時候,英國人也出動了。托維上將把他的兵力分為兩個編隊:一個以戰列艦“威爾斯親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為核心,由霍蘭中將指揮,旗艦“胡德”號;另一個以戰列艦“喬治五世”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為核心,托維親自坐鎮旗艦“喬治五世”號。這天晚上,霍蘭中將的分艦隊駛出斯卡帕灣,準備前往冰島加油,然後在冰島—格陵蘭島和冰島—法羅群島之間巡邏。托維的分艦隊則在斯卡帕灣待機。

5月22日,多雲,北海北部刮著4級西南風。英國偵察機頂風起飛,前往科爾斯峽灣監視敵人動靜。7時45分,偵察機給托維上將帶來一個不好的訊息:峽灣空了!德國人顯然借著夜色的掩護偷偷離開了錨泊地,整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立即忙亂起來,大批偵察機被派往挪威和北海北部,力圖找到德國戰艦的去向。

英國人忙成一團的情報送到呂特晏斯的手上是10時53分,這時護航的驅逐艦分隊已經返航,“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早已駛過特隆赫姆所在的緯度。看到英國人的忙亂,呂特晏斯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他成功地使自己的軍艦在沒被發覺的情況下踏上了征途。正午時分,德艦編隊駛達方位北緯65度53分、東經3度38分,航向轉為324度(西北偏北),向丹麥海峽進發,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很順利。呂特晏斯向“歐根親王”號發來下一步行動指示:

1、任務:12時起開始穿越坐標AF 1675,1155,AE 3313,2257區域(即丹麥海峽水域)。如果當前的好天氣變糟則進入“白色區域”;

2、全艦戒備,隨時準備戰鬥。如果天氣變壞將另行發布命令;

3、二級戰備巡航,航速增至24節。從5月23日0400時起,進入一級戰備巡航,航速增加到27節;

4、 明天1300時,所有鐘錶時間向後撥一小時。(由於跨越了一個時區——作者注)

在一片樂觀氣氛中,德國戰艦破浪前行。德國海軍北方集群13時12分發來的電報更加增加了編隊的樂觀情緒:由於天氣原因,對斯卡帕灣的照相偵察無法進行,但根據偵察機的目視觀察,斯卡帕灣內至少有四艘大型艦隻。看起來,英國人根本沒有發現漢斯們的行動。

而在斯卡帕灣,經過了一天的忙亂之後,英國人仍然沒能確定德國軍艦的去向,托維決定作兩手準備。他一方面命令霍蘭中將的分艦隊在冰島西面和西南方向巡邏,一方面率領自己的分艦隊出海,準備在法羅群島至冰島之間攔截敵艦隊。22時45分,“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勝利”號航空母艦以及四艘巡洋艦、六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編隊離開斯卡帕灣;第二天7時10分,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率領三艘驅逐艦從克萊德灣趕來,與托維在外赫布里底群島附近會合。

英國人忙著調兵遣將的時候,兩艘德國戰艦正在與挪威海的糟糕海況搏鬥,奮力前行。編隊仍然保持著24節的航速,挪威海低垂的夜幕和漫天烏雲隱蔽了戰艦的行蹤,也給編隊航行帶來了不少麻煩。“歐根親王”號幾乎完全看不見前面“俾斯麥”號的身影,只能跟著旗艦的尾跡航行,兩艦隔一段時間就用閃光燈和小探照燈互相聯絡一次,以確認彼此的位置。對德國人來說,這樣的天氣正適合突破英國海軍的防守。“歐根親王”號的隨艦氣象員預測這種天氣將一直持續到他們航行至格陵蘭島南端。

23時09分,北方集群給呂特晏斯又發來一份電報,在通報了丹麥海峽的冰情後,又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5月18日在普利茅斯發現一艘戰列艦、四艘重巡洋艦,北方集群據此認為英國人沒有發現德國海軍的行動。呂特晏斯信心十足,20分鐘後,編隊轉至266度航向,開始進入丹麥海峽。

決定性的5月23日很快來到。“歐根親王”號緊跟“俾斯麥”號,全艦保持戰鬥準備,沿著丹麥海峽的浮冰線小心翼翼前行。18時11分,“歐根親王”號發出警報:右舷發現不明船隻!德國艦隊如臨大敵,炮口全部指向該方向。10分鐘後警報解除:一座冰山讓人虛驚了一場。但1小時後,真正的敵人來了。“俾斯麥”號發現340度方向有船隻陰影,距離大約7海里,那條船很快就躲進遠處的薄霧之中,看起來很像一艘輔助巡洋艦。“俾斯麥”號向那艘可疑的軍艦進行了5次齊射,但無一中的。跟在後面的“歐根親王”號倒是從那艘船巨大的上層建築和三個煙囪上判斷出,他們的對手是一艘重巡洋艦。布林克曼是對的,那就是在丹麥海峽巡邏了三天的皇家海軍重巡洋艦“薩福克”號。 得到“薩福克”號發回的情報,托維上將大喜過望,他一邊命令“薩福克”號和“諾福克”號保持跟蹤,一邊命令正在冰島西南偏南300英里巡航的霍蘭分艦隊前往攔截,同時自己指揮的分艦隊也轉向前往丹麥海峽。

5月24日5時53分,丹麥海峽之戰打響,此戰中,“歐根親王”號共發射179發203毫米炮彈和56發105毫米炮彈,而自己毫髮無傷。在“胡德”號被擊沉之前,德國重巡洋艦至少命中英國戰列巡洋艦一發炮彈;隨後又命中“威爾斯親王”號四發203毫米炮彈(其中3發未爆),105毫米炮彈無一命中。

由於“俾斯麥”號在炮戰中受傷,無法繼續執行任務,呂特晏斯決定讓“歐根親王”號單獨前往大西洋襲擊盟國運輸線,自己則率“俾斯麥”號返回法國港口修理。5月24日14時20分,呂特晏斯給布林克曼發來命令:利用暴雨掩護,“俾斯麥”號將轉向西方航行,“歐根親王”號則保持目前的航向和航速,除非遭遇敵人,否則航行3小時後尋找油船“貝爾辛”號或“洛特林根”號加油。之後獨立執行巡邏破交任務。執行任務的命令是“胡德”。

15時40分,“俾斯麥”號發來命令:胡德。隨後轉向右舷,消失在“歐根親王”號上水兵們的視野之外。

歐從困守布雷斯特到海峽突破與“俾斯麥”號分開後,“歐根親王”號獨自向南,一開始還能在遙遠的水平線上看 見追蹤的英國軍艦身影,間或還有一兩架不明身份的飛機掠過,讓全艦官兵提心弔膽一回。但是從24日19時37分開始,英國皇家海軍的情況報告裡面再也沒有提到“歐根親王”號,約翰牛的注意力全部被“俾斯麥”號這個巨大而美味的獵物吸引過去了。

布林克曼上校的軍艦形單影隻地在北大西洋巡遊。26日清晨,“歐根親王”號終於找到德國海軍西部集群的油船“斯比舍恩”號(Spichern),這時重巡洋艦的油艙只剩250噸燃油。加滿油後,“歐根親王”號取西南航向,殺向大西洋中部。

但德國狩獵者的運氣很不好,從26日至29日,在北大西洋廣闊海域裡巡航的“歐根親王”號居然一艘敵人船隻都沒有碰到過。水兵們除了被鯨魚和雲團驚嚇幾次之外,整日裡無所事事。當其他大型水面艦隻因種種原因無法攻擊盟軍海上運輸線時,德國海軍最有戰鬥力的戰艦之一居然白白浪費寶貴的油料而一無所獲,實在讓海軍司令部面目無光。好在動力設備及時結束了這一尷尬局面,5月29日,“歐根親王”號發動機出現問題,正好順水推舟地結束了中大西洋之旅,於5月31日灰溜溜地返回布雷斯特。

希特勒對“俾斯麥”號的悲慘結局大為不滿,而海軍大型水面艦隻的不佳表現更加令他光火,他乾脆命令雷德爾不要再往大西洋上派出任何大型艦隻。於是,當大西洋上潛艇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匯集在布雷斯特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和“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隻能停在港口作壁上觀。雷德爾希望這三艘大艦的存在能夠牽制英國艦隊的一部分力量,減輕一些潛艇部隊的壓力。

整個1941年剩下的時間裡,除了定期光顧的英國轟炸機,德國戰艦的日子過得可謂悠閒。對“歐根親王”來說,7月2日吃到的英國炸彈讓它有機會做一次全面檢修,也放了水兵們的大假——除了在空襲中喪生的60人以外。這艘“幸運”的重巡洋艦在乾船塢一直待到12月15日,休假歸來的水兵們操縱修整一新的戰艦進行了將近兩個月的試航。在此期間,希特勒“直覺”判斷盟軍將在挪威發動進攻,於是海軍得到命令:把布雷斯特港的三艘大艦調往挪威。在路線選擇上,希特勒親自確定了穿越英吉利的海峽的方案。

1942年2月11日,“雷霆—瑟布魯斯”行動開始執行。該行動是執行希特勒命令的第一步:首先把三艘軍艦調回德國本土。該方案由海軍代號“瑟布魯斯”的海峽突破行動和空軍代號“雷霆”的掩護行動組成。這一大膽的、出人意料的方案同樣也出乎英國人的意料,皇家海軍和空軍事先對這一方案一無所知,行動過程中也幾乎沒對德國艦隊造成什麼危害。

“歐根親王”號試航完成後僅4天就參加了這次行動,該艦排在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之後組成主編隊,6艘驅逐艦和14艘魚雷艇側翼掩護,整個艦隊由海軍中將奧托·西里亞克斯指揮。負責空中掩護的是德國空軍戰鬥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指揮下的250架戰鬥機。

行動進行得異乎尋常的順利,德國戰艦在2月11日23時45分出發,到天亮的時候已經繞過科唐坦半島的阿格角,進入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的天氣也很配合德國人,海峽上空雲層低垂、朔風怒號,阻礙了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偵察。不過大白天航行在“女王陛下引水渠”(對英吉利海峽的戲稱)中還是讓德國水兵們精神緊張,但好運似乎一直跟隨著德國人。10時14分,艦隊駛過塞納河口,接近多佛爾海峽,海峽對岸仍然毫無動靜。

對德國人來說,第一次考驗來自10時42分的一架英國轟炸機,這架“博福特”式飛機從艦隊上空掠過,進行了一次失敗的投彈攻擊,並向基地報告了自己的發現。但英軍基地根本不相信這份報告,給了德國人更多的時間。直到11時20分接到另一架飛機的報告,英國人才恍然大悟:德國艦隊已經在眼皮底下了!

這時德艦隊已駛入多佛爾海峽雷區,這是德國艦隊最危險的時候,由於在雷區中無法機動,如果遭到攻擊,將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不過這時上帝仍然站在德國人一邊,英國人的攻擊姍姍來遲:12時,德國艦隊駛出雷區20分鐘後遭到第一次攻擊,5艘英國魚雷艇在煙霧掩護下沖向對手,但卻無一能突破驅逐艦和魚雷艇的屏障;12時18分,多佛爾炮台的岸炮也開火了,卻只能在離德艦很遠的地方製造一些巨大的水柱;13時25分,6架“箭魚”式魚雷機試圖攻擊德艦,但全軍覆沒,無一成功(領隊的E·埃斯蒙德少校後來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此後幾個小時內,皇家空軍出動了多達550架次的轟炸機,但在德國海空軍的兇猛火力面前無不鎩羽而歸;16時43分,一個英國驅逐艦中隊(包括5艘驅逐艦)在鹿特丹外海再次試圖攻擊德艦,但德國艦隊兇猛的火力驅散了它們,“歐根親王”號的203毫米主炮和105毫米副炮擊中了對方“沃斯特”號,該艦起火,但仍憑藉自己的動力掙扎返回母港,英國驅逐艦倉促間施放的魚雷則全部失的。 激烈的海空戰一直持續到18時天完全黑下來,德國艦隊趁著夜色一路猛趕,終於在午夜時分進入德國海域。眼看這次“海峽突破”就要獲得圓滿成功,“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卻在下午和晚上先後觸雷,後來不得不進塢修理,而“歐根親王”號再一次全身而退,甚至連一顆炮彈都沒有吃到。

2月13日8時,德國艦隊抵達易北河口。

艱難的挪威之行

“海峽突破”獲得成功還只完成了希特勒命令的一半,接下來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主力將前往挪威,在那裡迎擊希特勒“直覺”中的盟軍進攻。

由於“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都觸雷受傷,需要進塢維修。奧托·西里亞克斯中將把自己的旗艦搬到“歐根親王”號上,繼續指揮向挪威的轉移,“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加入了轉移的行列。為掩護轉移,德國人進行了一系列欺敵行動。2月21日12時10分,兩艦在5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駛離威廉港,向北進發。

德軍的欺敵措施顯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上2月份北海風雪交加天氣的掩護,德國艦隊“消失”在英軍的視野里。直到22日下午,英國偵察機才重新找到德艦,但隨後的攻擊同樣毫無成果。“歐根親王”號的好運似乎也感染了整個艦隊,這次轉移似乎將一帆風順地結束。

也許是為了來一點小小的考驗,上帝給德國人開了個玩笑。23日7時,當目的地特隆赫姆已經在望的時候,“幸運戰艦”碰到了一點不幸:四艘埋伏在特隆赫姆外海的英國潛艇發現了德國人,其中的“三叉戟”號向“歐根親王”號來了一次魚雷齊射,一條魚雷擊中艦尾。巨大的震動把12台鍋爐的安全閥全部震開,艦尾幾乎折斷,垂入水中,方向舵也被卡死在左舷10度的位置,幸運的是輪機和螺鏇槳沒有受傷。

1942年3月,被英國潛艇擊傷的“歐根親王”號進入挪威的峽灣。

西里亞克斯中將在兩周內第四次轉移旗艦,早已在特隆赫姆恭候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成為新的旗艦。“歐根親王”號展開緊急搶修,驅逐艦則在周圍提防英國潛艇新的攻擊。2小時後,重巡洋艦終於能再次航行,布林克曼上校施展了出色的控制能力,通過調整兩側螺鏇槳的轉速保持航向,“歐根親王”號歪歪扭扭地駛入特隆赫姆。

在港口裡,布林克曼上校和他的部下才得以確認戰艦受損情況。檢查發現,“歐根親王”號受到兩處重要損傷:艦尾受損下垂,舵被卡死。此外,舷側和艦底的部分裝甲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工程師們商討修理方案的時候,水兵們為喪生的五名士兵舉行了葬禮,他們被埋葬在特隆赫姆覆蓋著皚皚白雪的軍人公墓。

德國海軍的工程師判定,“歐根親王”號的艦尾需要更換,舵和舵機也需要大修,而這些工作都必須在乾船塢里完成,這意味著“歐根親王”號剛到挪威就得準備返航。不過在此之前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重巡洋艦需要進行一些臨時性的修理,才能保證它自己駛回基爾。

維修人員立即開始修理,從2月到3月,人們把受損的那部分艦尾從艦體切割下來,避免浸在水裡的艦尾對航行造成影響。之後,工程師們又試圖解決方向舵的問題,由於特隆赫姆沒有足夠大的乾船塢,更換舵顯然比較困難,於是人們想出一個變通的辦法:在截短後的艦尾安裝兩個較小的舵,操舵的鋼索連到艦尾部的一個絞盤上,通過電力驅動絞盤來轉舵。緊急情況下,水兵們也可以用人力推動絞盤調整舵角

對戰艦的緊急修理一直持續到5月初,幾個月的時間只能困在港口,讓水兵們閒得無聊。德國水兵似乎重溫了前一年在布雷斯特的美好時光,同樣的無所事事,同樣有經常可以看到的英國飛機轟炸表演,“歐根親王”號甚至還照顧了幾個英國戰俘——一架被擊落的英國轟炸機機組成員。但布林克曼上校可不打算讓水兵們這么清閒,考慮到返回基爾的航程中可能有需要人力操舵的時候,上校為自己的部下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畫,包括射擊、體能訓練、野外拉練、越野滑雪訓練,甚至還有徒手搏鬥科目,以保持艦員具備良好的體能。

4月底,臨時舵安裝完畢。5月初,“歐根親王”號開始準備試航。

第一次試航就表現出戰艦的一些問題:航速降低了不少,操縱性能也有下降,轉彎半徑是原來的兩倍,而且在航速低於18節時,艦體會側向一邊。這次試航中還進行了人力操舵試驗,20名水兵拼盡全力推動絞盤,使軍艦轉向。布林克曼上校對部下兩個多月的訓練收到了效果,試驗表明,即使用人力操舵,軍艦也可以保持28節的航速。這是全體艦員信心大增。

此後十幾天中,“歐根親王”號在驅逐艦的掩護下多次進行試航。5月16日,該艦與驅逐艦一道駛出港口,一切似乎與平時的試航一樣,但這次“歐根親王”號真的踏上了回基爾港的征程。這次行動代號為“魔笛”。

挪威的春天開始日長夜短,天氣也逐漸好轉起來,這一切似乎都不利於“歐根親王”號的旅程。5月17日,危機果然來臨,英軍發現了正在斯卡格拉克海峽航行的德國戰艦,24架轟炸機攻擊了這支小小的編隊,隨後又來了27架魚雷攻擊機。德國水兵瘋狂對空射擊,但英國飛機仍努力投下炸彈和魚雷,海面上頓時布滿了沖天的水柱和無處不在的魚雷尾跡。這時“幸運戰艦”充分展示了它決非浪得虛名的運氣,靠著不斷的轉舵和躲閃,這些炸彈和魚雷居然無一命中,據統計,它至少躲過了12條魚雷和更多數量的炸彈。在空軍戰鬥機的幫助下,“歐根親王”號的小編隊躲過這一劫,於18日傍晚安然抵達基爾港。

5月到10月,“歐根親王”號再次上了乾船塢,水兵們又得到一個長假。在此期間,艦長布林克曼也離開了這艘重巡洋艦,他於9月1日晉升為少將,調往海軍南方集群擔任參謀長。由於在乾船塢呆了5個月,基本沒有什麼事務可以管理,布林克曼的先後兩位繼任者都只是代理艦長:諾依鮑爾中校和貝克少校。

10月20日,“歐根親王”修理完畢,在11天前上任的新艦長漢斯-埃里希·沃上校的指揮下開往波羅的海,並在那裡試航到12月。 1943年1月,該艦再次得到前往挪威的命令,這次同行的是“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9日,兩艦在三艘驅逐艦護衛下離開格丁尼亞,試圖再次穿越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前往挪威北部的納爾維克。已經被德國海軍和“歐根親王”號羞辱過好幾次的皇家海空軍這次注意力很集中,英國飛機於11日發現德國人的企圖,並派出潛艇、巡洋艦和驅逐艦在挪威海嚴陣以待,德艦被迫返航。23日,德國人準備再碰碰運氣,但這段時間運氣顯然不在他們這邊,半路又被英國飛機發現,於是只能再次返回。

這也是“歐根親王”號最後一次前往挪威的嘗試,艱難的挪威之行就此結束。

困鬥波羅的海

就在1943年1月,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提出辭職,接替他的是卡爾·鄧尼茨。這對德國海軍水面艦隊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面對希特勒“拆毀所有大艦”的咆哮,每一個水面艦隊的成員都感到提心弔膽。“歐根親王”號在這種氣氛中迎來了它的第三位艦長:韋爾納·艾爾哈特海軍上校。

前往挪威的嘗試失敗後,“歐根親王”號轉而在波羅的海從事訓練任務,沒有參加“沙恩霍斯特”號駛往挪威的第三次嘗試(這次嘗試雖然成功,但也使“沙恩霍斯特”號最終命喪北角海戰)。在鄧尼茨對水面艦隊的調整中,“歐根親王”號被編入訓練艦隊,並擔任旗艦,直到戰爭結束。

整個1943年剩下的時間和1944年上半年,“歐根親王”號都在波羅的海執行索然無味的訓練任務。其間可以稱得上重大的事件只有兩件:1943年秋天測試新的武器裝備;1944年1月6日迎來了新一任艦長,也是最後一任德國艦長漢斯-約爾根·萊尼克海軍上校。

1944年6月,隨著德軍在蘇德戰場節節失利,原本遠離戰場的波羅的海也嗅到了越來越濃的硝煙味。於是,隸屬於訓練艦隊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呂佐夫”號袖珍戰列艦和第六驅逐艦隊被抽調出來,組成第二特遣艦隊,由海軍中將提爾指揮(也稱為“提爾特遣隊”),負責支援波羅的海沿岸德國陸軍的作戰。

6月19日,闊別戰場2年多之後,“歐根親王”號和兩艘魚雷艇一道前往芬蘭灣,支援芬蘭前線的防禦,同時也對德國的“小兄弟”芬蘭施加壓力,確保它不會因為蘇軍的強大攻勢而退出軸心國集團。但由於一直沒有合適的參戰機會,德艦一炮未發,又於27日返回格丁尼亞。

8月19日,“歐根親王”號沉寂了2年多的主炮終於又一次打響。該艦突入里加灣,在此後兩天裡炮擊海灣南岸的圖庫姆鎮,協助“北方”集團軍群恢復了一度被蘇軍攻勢切斷的與後方的陸上聯繫。

戰事一發便不可收拾,“歐根親王”號從此變得越來越忙碌,不斷地出現在波羅的海北部和東部的各個地方:9月13日,由於芬蘭退出軸心國集團,掩護陸軍在芬蘭灣內的霍格島登入;9月20日,與第二特遣艦隊其他各艦一起前往奧蘭海,保證六艘運載“拉普蘭”集團軍重裝備的貨船撤出波的尼亞灣;隨後直至25日,又掩護油船和貨船從芬蘭與愛沙尼亞撤回德國……

10月,蘇聯紅軍向梅梅爾(今克萊佩達)附近發動猛烈進攻,試圖截斷庫爾蘭半島德軍的後路。“歐根親王”號奉命前往支援左右支拙的陸軍,保住位於庫爾蘭的“北方”集團軍群的最後一條陸上通道。從10日至15日,“歐根親王”號和“呂佐夫”號以及三艘驅逐艦、四艘魚雷艇用艦炮猛轟已衝到梅梅爾附近的蘇軍,德國軍艦在這幾天裡發射了自服役以來最多的炮彈:11日和12日,“歐根親王”號共發射633發炮彈;其後兩天的數字是14日246發、15日368發。然而德國海軍近乎瘋狂的炮火支援並沒能挽救失敗的命運,庫爾蘭半島的德軍最終不得不接受被切斷與本土陸上聯繫的現實。

10月15日,“提爾特遣隊”撤往格丁尼亞。但也許是受失敗感染,“幸運戰艦”這一天再次遭遇不幸,瀰漫在海上的大霧影響了軍艦的視線,“歐根親王”號的艦首結結實實地扎進了“萊比錫”號輕巡洋艦的艦體中部,幾乎把對方截成兩半。兩艘軍艦就這么卡在一起飄浮在波羅的海的水面上,損管人員緊急出動,14個小時後才成功地把它們分開,幸運的是在此期間始終沒有遭到敵人的攻擊。這次碰撞給“歐根親王”號帶來的是半個月的修理,而“萊比錫”號則要悲慘得多,它從此沒能恢復正常,只好作為浮動炮台使用。

11月下旬,困守瑟爾韋半島(位於薩列馬島南端)的德軍戰線吃緊,“提爾特遣隊”再次奉命救火。20-21日,離開船廠還不到半個月的“歐根親王”號帶領三艘驅逐艦和四艘魚雷艇又一次滿負荷使用了他們的主炮,兩天之內,德國重巡洋艦發射了514發203毫米炮彈。但這幾百發炮彈卻無法阻止覆滅的命運,23日,蘇軍攻克瑟爾韋半島。

由於德國空軍被迅速削弱,已經無力為陸軍和海軍提供空中掩護,德國軍艦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空中威脅。趁著12月份波羅的海沿岸戰場難得的平靜,“歐根親王”號進廠改裝,加裝28門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大大增強了防空能力。  

最後的歲月

歐根親王在丹麥扣留

1945年5月7日,“歐根親王”號與在哥本哈根的其他德國艦隻一起向英軍投降。第二天,德國正式投降,英軍也於當天接管了這些德國軍艦。接下來的20天裡,德國水兵享受著戰爭結束後的寧靜,每天除了例行的保養和警戒幾乎無所事事,於是有人想出一個打發時間的好辦法:學開汽車。艦員們先說服了英國警衛,然後又在碼頭上找到一輛卡車,開設了這個臨時“駕駛培訓班”,至於燃料更不成問題——碼頭的倉庫里就有不少。練習了幾天就開始考試,科目是開車繞一個碼頭倉庫轉一圈,轉下來就算合格,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幾乎所有學車的人都拿到了駕照。

5月27日,“歐根親王”號接到了出發的命令,它和“紐倫堡”號一起,在英國防空巡洋艦“狄多”號和重巡洋艦“德文郡”號的護送下移泊威廉港。“狄多”號在臨別時給“歐根親王”號發來一條燈光信號:願下次相見時如意。但這兩艘軍艦再也沒有“下次相見”的機會了。

半年之後,根據戰勝國對繳獲的軸心國艦艇抽籤分割的結果,“歐根親王”號成為美國海軍的財產,並於12月13日駛往威瑟蒙德。美國海軍接手後,按慣例將其劃分為“未定名的輔助艦”(IX編號系列),重新將其編號為為IX-300,正式的艦名是USS Prinz Eugen(美國海軍“歐根親王”號)。聽到這個訊息後,德國艦員如釋重負,他們原先擔心軍艦會被蘇聯紅海軍接收,他們則會被扔進戰俘營,現在至少牢獄之災是免了。

美國海軍上校亞瑟·哈里森·格勞巴特成為“歐根親王”號最後一任艦長,他上任後就給IX-300帶來了很多富於“美國特色”的東西:多了不少美國水兵,日常供應變得極為豐富,艦上裝設了不少咖啡售賣機,還有一個不光彩的改變——專門隔出了“有色人種專用住艙”。接下來美國人下令整修該艦,保留全部武器,還找回了一些德國投降後離去的艦員,這使德國水兵們浮想聯翩:有人猜是美國要將她編入自己艦隊,有人猜要賣給其他國家,也有人猜是一個富翁看上了這條軍艦。

1946年1月13日,美國海軍的“歐根親王”號在德美混合艦員操縱下從威瑟蒙德起航,對長時間的港口生活感到有些厭倦的艦員們對此熱情高漲,9天之後抵達目的地——美國波士頓港(期間那個“有色人種專用住艙”沒有派上用場)。途中機械故障頻發,德國艦員正好藉此機會讓美國艦員熟悉了這艘戰艦,同時他們也互相熟悉。之後,一部分德國船員完成使命,啟程回國,另一部分人繼續留下來,協助接下來的任務。

在美國的德國艦員過得還算開心,他們第一次見到了普通美國人,而普通美國人也第一次親眼目睹德國軍人。美國人和德國人都對對方有著濃厚的興趣,都急於知道對方真正的生活狀況和這些年來的經歷。有一個小插曲,“歐根親王”號剛到波士頓時,一個美國人對一名德國水兵說:“你們長的和我們一樣,做起事來也一樣。”這句話使這個德國小伙子大為吃驚:“什麼?難道美國人以為德國人嘴裡都叼著一把刀不成?”在波士頓停留期間,德國艦長和幾個船員還被當地的廣播電台請去做了一個面向全美的直播節目,他們在節目裡介紹了歐根親王號的戰鬥經歷和德國戰前的日常生活。還是在波士頓的時候,這條傳奇軍艦的最終命運最後由幾乎無所不能的媒體揭曉了:做為即將在太平洋進行的新式武器——威力無邊的核子彈實驗的“豚鼠”。

不久,歐根親王號被送到費城,在那裡為最後“上路”最準備。到此時為止,德國艦員已經陸續離開美國回國了,現在剩下的都是技術崗位的德國艦員,大量美國方面的人員已經上艦。在溝通上雙方有一些障礙——比如各個崗位,各個部件的德-英名稱轉換的問題,不過到2月初,“歐根親王”號又能出現在海上,進行試航,隨船的還有許多美國海軍其他人員和專家。此時,艦上的火炮系統和雷達系統都已經修復完畢,隨時可以再次投入戰鬥,但再沒這個機會了。在費城,美國人對“歐根親王”號的主炮產生了興趣,A炮塔的兩門203毫米主炮被卸走以供研究。不過美國人對德國雷達沒什麼興趣,認為其工作方式和美式雷達相去甚遠,最後為了在以後的航行過程中穩妥起見,用了兩天時間把原來的雷達卸掉,換上了美式雷達。在這段最後的日子裡,美國媒體著重渲染了美德雙方的良好關係,比如“鮮花在原納粹軍艦上盛開”之類。 1946年3月,“歐根親王”號起程駛往其最後的歸宿——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在巴拿馬的巴爾博亞附近海域,美國海軍對其聲納系統(和雷達系統不一樣,美國人對該艦的聲納系統一直興趣濃厚)進行了測試。扮演攻擊方的美國潛艇一共發射了34枚練習魚雷,全部被“歐根親王”號的聲納系統所發現,並被準確定位。其間好萊塢抓住機會及時進行了騷擾:一個導演問一名德國艦員認不認識黨衛隊的軍銜,被那個德國人有禮貌地回絕了。

在聖佩得羅港,一批德國艦員再一次起程回國。只留下了最後的必要人員,而這些最後剩下的人也將在到達加州聖迭哥時離艦回國——德國艦員們本來指望可以到夏威夷或是去比基尼看“歐根親王”號的最後時刻。5月1日,最後一批德國艦員對這艘“幸運戰艦”道了永別,現任艦長、美國海軍上校格勞巴特與這些艦員一一握手道別。 1946年7月1日,“歐根親王”號在比基尼環礁的靶場準備就緒。早上7時,A實驗(核子彈空爆實驗)開始。9時,一架B-29向靶艦艦隊投下一枚核子彈,核子彈在水面上518英尺引爆,一些效應船沉沒,但距爆心僅1194碼的“歐根親王”號卻只受了點輕傷,依然在水面上飄蕩。

7月25日,“歐根親王”號又參加了第二次試驗:B實驗(核子彈水中爆炸實驗)。上午8時35分,這次的核子彈在水中90英尺深處爆炸,大量效應船隻沉沒,但幸運女神仍然在頑強地保護著她的“寵兒”,距爆心僅1990碼的IX-300仍然浮在水面上,甚至從外表上看不出來有什麼明顯的損壞。這艘“幸運戰艦”把它的運氣一直保持到最後一刻。由於B實驗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原準備進行的C實驗——深水核爆實驗取消。

8月29日,飽經磨難的“歐根親王”號退役,並於9月初拖往夸賈林環礁。基本完好但沾染了核輻射的退役戰艦錨泊在夸賈林環礁附近,沒有人敢靠近,它在那裡寂寞地度過南太平洋一個又一個日出日落。

也許是核爆實驗中所受的“內傷”開始發作,也許是厭倦了這種等待被鏽蝕的生活,3個多月後的12月21日,“歐根親王”號因風暴損壞了艦尾,並嚴重進水,側傾達35度。第二天,在被拖往夸賈林環礁埃努布吉礁的途中,“歐根親王”號傾覆在一片珊瑚礁中,地點是東經167度41分,南緯8度44分。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