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國於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二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其設計遵守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即356毫米)的規定,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同級艦有英王喬治五世號(HMS King George V )、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約克公爵號(HMS Duke of York)、安森號(HMS Anson)、豪號(HMS Howe)等5艘。

建造背景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先後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保證將新戰列艦的建造凍結到1936年12月。1936年初,美、英、法等國簽署了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但不再限制戰列艦的數量。於是,各海軍強國又出現了建造戰列艦的熱潮。

雖然面臨造價問題、針對戰列艦是否過時的爭論和調集人力、物力上的問題,英國皇家海軍仍然認為需要擁有與潛在對手相當的戰列艦。為了新的戰列艦能趕在1940年服役,英國海軍參考談判進展,決定推薦排水量35000噸,安裝3座四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航速26節的戰列艦方案。1936年,英國海軍部批准了建造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方案。

1936年,日本宣布退出裁軍會議,義大利也未在條約上籤字,美國則宣布只有在日本遵守條約限制的情況下美國才不會突破條約限制。結果1937年初匆忙開工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356毫米(14英寸)主炮口徑是同時代戰列艦中最小的,彈丸重量最輕,威力最低。而在建造時12門主炮又減少為10門,數量上的優勢也消失了。

性能概況

總體性能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35490噸,滿載排水量為40580噸;水線長227.1米,水線寬31.3米,吃水深度8.53米;滿載時最大航速為27.5節,續航力在航速27節時為3100海里;艦員共1409人,其中軍官70人。

武備

主炮為3座45倍徑356毫米炮,2座在艦艏、1座在艦艉。其中2座為四聯裝,分別位於艦艏和艦艉,1座為雙聯裝,位於艦艏B炮位。每發炮彈重721千克,最大射程為33193米,每40秒可齊射一次。副炮為8座雙聯裝50倍徑134毫米炮,每發炮彈重36千克,最大射程為21397米,最大射高為14945米。另外,還裝有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但數量前後變化較大。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由於排水量的限制在強化防護的同時降低了火力的配備。為了加強裝甲防護,B炮位主炮塔減少兩門主炮以節省排水量,使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火力密度降低。結構複雜的四聯裝主炮塔可靠性存在問題,在服役後的一段時間中頻頻發生機械故障,主炮經常因為防火門被卡死而無法開火。

推進

裝有4部帕森斯型齒輪傳動式渦輪機和8台三鍋筒式水管鍋爐。英王喬治五世級採用平甲板船型,由於乾舷高度較低,在惡劣海況下航海性能並不好。

防護

英王喬治五世級裝甲防護的設計要求是能承受一發381毫米穿甲彈和一枚裝藥450千克的魚雷。彈藥庫頂裝甲厚149毫米,舷側裝甲厚374毫米;輪機艙頂裝甲厚124毫米,舷側裝甲厚348毫米;主炮面板厚324毫米、塔側厚224毫米、塔頂厚149毫米。149毫米厚的裝甲能抵禦406毫米炮彈在28003米距離上的命中。舷側水線裝甲帶是垂直布置的,與當時流行的傾斜布置不同,尤其重視以水平裝甲抵禦空中轟炸的威脅,裝甲抗彈性能較好。水下艦體防護採用類似“夾心”的結構。

偵察

裝有4架觀察飛機,但後來全部撤除。在大修或建造途中裝備了雷達。

服役歷程

英王喬治五世號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號1937年1月1日於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開工,1939年2月21日下水,1940年12月11日服役。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1941年5月22日,參加對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號的搜尋。5月27日與其交火併命中。當日俾斯麥號戰沉。
1941年10月~1942年5月,為前往蘇聯的護航運輸隊護航。
1944年10月~1945年9月,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對日作戰。
1945年10月~1946年12月,作為本土艦隊旗艦。
後改為訓練艦,1950年轉預備役,1957年拆毀。

威爾斯親王號

主條目: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威爾斯親王號被擊沉1937年1月1日在坎默·萊爾德船廠開工,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服役。
主條目:丹麥海峽海戰
1941年5月,在尚未完成測試調試時,就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參加了堵截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海戰中,開火命中俾斯麥號,造成後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號被擊沉後,被命中7彈且受主炮故障困擾的威爾斯親王號退出戰鬥。
1941年8月,威爾斯親王號運載首相邱吉爾到紐芬蘭,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1941年,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加入英國遠東艦隊(Z艦隊),12月2日到達新加坡。12月10日在馬來亞海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被日軍轟炸機擊沉。威爾斯親王號被6枚魚雷和1顆炸彈命中。

約克公爵號

1937年5月5日在約翰·布朗造船廠開工,1940年2月28日下水,1941年11月4日服役。
1942年3月~10月,為前往蘇聯的護航運輸隊護航,之後參加火炬行動。
1943年12月,在為前往蘇聯的護航運輸隊護航途中擊沉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1945年4月,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隨後返回英國成為本土艦隊旗艦。
1957年拆毀。

安森號

1937年7月20日在斯旺·亨特和懷姆·理查森船廠開工,1940年2月24日下水,1942年6月22日服役。
1942年9月起為前往蘇聯的護航運輸隊護航。
1944年4月,參加圍殲德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行動。
1945年4月,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
1949年轉預備役,1957年拆毀。

豪號

1937年6月1日費爾菲爾德船廠開工,1940年4月9日下水,1942年8月20日服役。
1942年12月~1943年5月,編入本土艦隊。
1943年7月,參加入侵義大利
1944年,成為英國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參加對日作戰。
1946年轉為訓練艦,1951年轉後備役,1958年拆毀。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