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德語:Scharnhorst)是納粹德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艘主力艦,也是沙恩霍斯特級的一號艦,艦種被劃分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這艘排水量超過31500噸(31003長噸)的軍艦名字是取自普魯士將軍與軍事改革者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並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12月福克蘭島海戰沉沒的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沙恩霍斯特號經常與姐妹艦—格奈森瑙號一同前往海上作戰,並在1939年至1941年立下赫赫戰功。1943年12月,沙恩霍斯特號參與了德軍的東線行動去攻擊西方盟國援助蘇聯的北極船團。英國皇家海軍引領其他盟國海軍去圍剿沙恩霍斯特號,最後於北角海戰中將其擊沉。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恩霍斯特號由德國威廉港的戰爭海軍造船廠所建造,於1936年10月3日下水,並在1939年1月7日開始服役。首任艦長為奧托·克里克斯(Otto Ciliax),他一直擔任其職直到1939年9月23日。經過短期的服役後,沙恩霍斯特號於1939年中期進行改良,將一個新的主桅裝設於船尾,以及將流線型船首換成大西洋艦艏(Atlantic bow)來提升它的適航性。然而由於它原本設計就很低的乾舷,使得其甲板在激烈的海況時總是處於濕的狀態。在之後與英國戰列巡洋艦聲望號renown)的戰鬥中,沙恩霍斯特號的A炮塔被水灌入,往後的戰鬥中都無法發揮完整的性能
沙恩霍斯特號的裝甲防護相當於一艘正規戰艦,若非因為它裝備的是口徑較小的火炮,它將會被英軍劃分為戰艦。而德國海軍則將它與格奈森瑙號分類為戰艦(Schlachtschiffe)。這兩艘船艦在當時被認為是德國設計最優良的船艦之一,擁有極快的航速(極速為31.5節),也常常被同時被提及,並被盟軍取了個“醜陋的姊妹”的綽號。
沙恩霍斯特號的9門280毫米(實際上是283毫米)主炮,雖然因為高初速而有長射程與穿甲力強的優點,但當時德國沒有適合的艦體能搭載此火炮,主要是因為排水與技術問題的處理經驗不足。武器的選擇造成它倉促服役的結果。
如果沙恩霍斯特號採用後來的建議在3座雙聯裝換裝380毫米的主炮,它將會變成非常強大的軍艦,其速度遠比英國主力艦還快,而裝甲防護力則相當。但由於先前的配裝、二戰前的限制與戰爭爆發後的情勢,沙恩霍斯特號就一直保留現有的280毫米主炮。另外,沙恩霍斯特號與它的姊妹艦—格奈森瑙號都被設計擁有較長的航程,配合長時間執行通商破壞戰的任務。

主要性能

艦船特點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沙級艦有著適度的球鼻型艏,以減少高速時的興波阻力;加上艦體長度大、結構好,這對減少阻力也十分有利。沙級艦與德國一次大戰時期的戰列巡洋艦和其他國家海軍的主力艦都大不相同。它們強調速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未裝備附加外板,從而使它們更容易獲得較好的經濟航速。
沙級艦的乾舷很低,因此同級兩艘艦的航海性能都相當差。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通過提供額外的艦體高度來增加艦舷高度,但這樣一來又不得不增加裝甲區。權衡再三,最終只好將某些航海性能棄之不顧了。
到沙級艦建造時,焊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因此,它們的艦體除防魚雷艙壁的接合部和甲板結構外,均採用焊接技術。

裝甲防護

主舷側裝甲舯部為32毫米,首尾部17毫米,上甲板和下甲板裝甲5毫米。主炮裝甲正面35毫米,側面20
毫米,頂部15毫米。副炮裝甲15毫米,指揮塔裝甲35毫米。由此可以看出,沙級艦在裝甲方面的主要弱點是沒有防護、並缺乏強有力的上層裝甲列板。

推進裝置

沙級艦是在特彆強調軍艦速度的情況下設計的。因此,推進裝置的馬力是很大的。最初主張採用柴油機,柴油機耗油節省,並且續航力大;但是,柴油機卻難以獲得30節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艦上占的空間太大。在安裝何種動力裝置問題上,德國海軍內部意見分歧。最後,雷德爾出面干預,他決定採用高壓、高溫蒸汽輪機。每艦安裝3台蒸汽輪機,12台鍋爐。鍋爐效率較高,工作壓力為58公斤/平方厘米,濕度攝氏450度,設計出力為136000馬力,但是實際上兩艦的主機都能超載運行,沙能超過160000馬力極速接近32節,格奈森瑙號超過150000馬力極速30.5節。
艦上裝有6台460千瓦渦汽輪發電機和2台150千瓦柴油機發電機,總發電能力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戰鬥損傷時的900千瓦預備電力。
武備

主炮

3座三聯裝54點5倍口徑身長280毫米炮。此型火炮和德意志級裝甲艦的火炮不同,炮彈長度比德意志級的長,但裝藥卻比德意志級的少。沙級艦採用三種炮彈:穿甲型-主要用於對付高強度的裝甲目標;普通型-炮彈裝有較多的炸藥,並能增加殺傷力;高爆型-增強彈片殺傷效果,主要用於對付暴露的人員、高射炮炮位、火控裝置、按照燈等,還用來對付裝甲防護較弱的驅逐艦以下的艦艇。炮彈重330公斤,初速890米/秒,最大射程為42500米,最大仰角40度。

副炮

55倍口徑身長150毫米單管炮和雙聯裝炮各4座。4座單管炮裝在煙囪兩側,兩舷各有2座,由位於艦中部的彈藥艙供彈,裝甲防護弱,有25毫米裝甲,僅可防護彈片殺傷。4座雙聯裝炮平均配置在上層建築兩側,從而給炮手較好的裝甲防護。炮彈重量45點3公斤,初速為8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單管炮仰角為35度,雙聯裝炮仰角為40度。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00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00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

高射炮

7座65倍口徑身長105毫米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00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對近距離目標相當有效,但不能提供遠程防護。
8座83倍口徑身長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炮彈重745公斤,初速1000米/秒,最大身程6750米,射速30-40發/分,用於近程防護。
至於兩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上的20毫米機關炮的數量,在戰爭期間均在不斷增加。沙恩霍斯特號上裝有38門20毫米機關炮,而格奈森瑙號上則裝有16門機關炮,火炮呈單管或四聯裝配置。

魚雷武器

1941年3月當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從大西洋返回基地時,指揮這次作戰的呂特晏斯海軍上將在他的報告中建議給這兩艘艦裝上魚雷武器。後來,沙級艦在法國布勒期特期間,均裝上了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作戰歷史

假戰

沙恩霍斯特號在戰爭中的第一個行動是從1939年11月21日至27日,前往冰島與法羅斯群島間的缺口,還與格奈森瑙號一起擊沉了英國輔助巡洋艦拉瓦平號(Rawalpindi)。拉瓦平號的艦長—愛德華·卡瓦萊·甘迺迪(Edward Coverley Kennedy,父親為海軍歷史學家路多維克·甘迺迪(Ludovic Kennedy)在約15點30分時發出“有大型敵艦”的警告訊息,但他錯估該艦為德意志號裝甲艦。而對於望見的另一艘巨艦,甘迺迪誤以為是英國重巡洋艦,並認為是自己的救星,不幸地是該艦為格奈森瑙號,甘迺迪發現自己遭到包圍,隨後的戰鬥僅15分鐘。沙恩霍斯特號最後擊沉了拉瓦平號,有238人陣亡,包括甘迺迪在內。德國艦隊停留於海上,共救起38位泡在極冷的海水中的英軍倖存者。格奈森瑙號與沙恩霍恩特號兩艦的艦長都對拉瓦平號的艦長與船員給予英勇的評價。

威瑟堡行動

1940年春季,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參與了入侵挪威的行動。它們於1940年4月9日遭遇了聲望號巡洋艦,並展開戰鬥,但並未擊沉。
作為朱諾行動的掩護兵力,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在6月8日於挪威約64°以北的地點,擊沉了英國航空母艦光榮號和它的護航驅逐艦—阿卡司塔號(Acasta)和熱情號(Ardent)。沙恩霍斯特號剛好在16點32分,光榮號的魚雷轟炸機剛好來不及起飛時對其齊射並命中。沙恩霍斯特號於16點38分展開第2波齊射,在極長的24,000米距離命中了光榮號,這是當時最長的射擊命中距離紀錄之一,而格奈森瑙號也跟著齊射,擊中了光榮號的艦橋。這兩艘驅逐艦開始釋放煙霧來保護光榮號與自身的安全。熱情號與阿卡司塔號也試著在煙霧掩護下對德艦射出魚雷攻擊,這些攻擊被德艦人員形容為如“一對㹴犬,即使以無希望也仍對它們巨人般的敵人做出攻擊”。驅逐艦群憑藉著速度與敏捷性對德艦展開了攻擊,熱情號被格奈森瑙號於17點20分時擊沉,但同時也射出了7枚魚雷,甚至到了光榮號沉沒了也不放棄戰鬥,艦長C·E·格拉斯佛德(C. E Glasfurd)告訴他的官兵們:“你們可能以為我們會從敵人面前逃走,我們絕不。我們的戰友熱情號已經沉沒、光榮號也下沉中,但至少我們可以表現得體面些,助各位好運!”17點39分,沙恩霍斯特號被阿卡斯塔號射出的4枚魚雷的其中一枚擊中。50名水手因此陣亡,2,500噸的水灌進了它與它的船尾炮塔,並使其退出了戰鬥。最後,共有1,474名英國水手與41名英國皇家空軍人員陣亡。德軍僅從水中救起了6人,而另有39人被挪威輪船所救,但大部分在3天后都死去。
人在旗艦格奈森瑙號的海軍上將威廉·馬歇爾下令沙恩霍斯特號停火以節省彈藥。此時格奈森瑙號距離光榮號比沙恩霍斯特號還要接近4000米。18點30分,光榮號迅速沉沒了。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一起前往特倫汗接受修復作業,由於擔心暴露其位置而遭到敵人攻擊,它們並未停留救助任何船隻的倖存者。6月13日,英國從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艦隊航空隊賊鷗式戰鬥轟炸機攻擊了港內的沙恩霍斯特號,但僅有一枚炸彈命中,造成極輕微的損壞。
沙恩霍斯特號於6月23日抵達了基爾港,它在1940年剩餘的大半時間都在乾塢維修。1940年12月後期,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曾試著突破英國海軍的封鎖,前往北大西洋進行破交戰,但因為後者被惡劣的海況而受損,導致兩艘軍艦又折返至基地。

出擊大西洋

1940年的沙恩霍斯特號1941年1月22日至3月22日,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成功的沖入了大西洋的通商航線,這也是該艦突入唯一一次的成功行動。在艦長京特·力長斯(Günther Lütjens)上將的指揮下,2月3日時艦隊已突破了丹麥海峽並在第2天抵達南邊的格陵蘭島。2月8日,對經過的船團—HX-106發動攻擊,但因為發現有英國皇家海軍的雷米力斯號護航,力長斯下令攻擊行動停止。12天后,於2月22日,4艘盟軍商船被德軍發現並於紐芬蘭-拉布拉多東部一帶加以擊沉。力長斯將艦隊駛於大西洋皇家空軍無法抵達的海域,也設法規避皇家海軍的艦隊。3月7日至9日期間,德國艦隊攻擊了SL-67船團,但因為望見了馬來亞號戰艦攻擊又再度中止,急速脫離了現場。3月15日,一列沒有護航的船團於南紐芬蘭被攻擊,隔天又有一列混編船團被偵查到,德艦對其發動了攻擊,一口氣擊沉了13艘船,其中沙恩霍斯特號擊沉了4艘。這是德國戰列巡洋艦於3月22日返回法國的布雷斯特港口前,最後一個目標。沙恩霍斯特號共擊沉了共22艘船(共115,600噸)其中的8艘船,總噸位為49,300噸。這場作戰持續了整整2個月,在59天裡巡航了約17,800海浬,超過了德國其他主力艦的紀錄。
後來幾個月里,皇家空軍轟炸司令部一直派出轟炸機攻擊沙恩霍斯特號停泊的該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空襲是1941年7月24日以穿甲彈貫穿了沙恩霍斯特號的艦體,導致水灌入並造成右舷約8°的傾斜。這個傷害約花了4個月的時間才修復完成。

海峽衝刺作戰

塞柏勒斯行動,英國皇家空軍的偵察機所拍攝塞柏勒斯作戰後、於德國基爾港中的沙恩霍斯特號(白色箭頭指著的船艦就是沙恩霍斯特號)。在布雷斯特修復的德國艦隊因為受到英國皇家空軍屢次的空襲而進度緩慢,且難以有效組織工作。1941年7月,沙恩霍斯特號轉移到了布雷斯特以南的拉羅歇爾港。經由經過的偵查機與法國反抗組織的報告,盟軍擔心沙恩霍斯特號將衝出該港到大西洋進行破交戰。他們因此從斯坦頓哈考特(Stanton Harcourt)派出15架哈利法克斯轟炸機對其展開空襲。結果炸彈造成沙恩霍斯特號的艦身又破了一個大洞,灌入的海水又使其回到了布雷斯特港維修。沙恩霍斯特號在1941年底前以無法出海作戰,但德國海軍當局已決定將它連同格奈森瑙號和尤根親王號一起調回德國。這是一場極大的冒險行動—塞柏勒斯行動(又被稱作“海峽衝刺”),於1942年2月11日至13日,三艘主力艦將由數十艘掃雷艦和各種小型船隻護航,大膽穿越了英吉利海峽,抵達了德國。由於英軍防守的鬆散和德國重型雷達的干擾,英國空軍與水面艦隊皆來不及阻止其穿越,而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則在行動中皆觸雷受損,但仍抵達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於法拉盛與阿梅蘭德(Ameland)2處觸雷,而格奈森瑙號則在泰爾斯海靈島(Terschelling))。

西西里行動

因為長時間的修復工程,導致沙恩霍斯特號一直被排除在作戰任務外,直到1943年3月,它前往挪威北部加入鐵必制號戰艦與其他德艦威脅援助蘇聯的北極船團,還另外與鐵必制號參加了1943年9月8日的斯卑爾根戰鬥訓練,這也是後者在整場戰爭中為一一次的攻擊行動

東線行動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被蒙眼的沙恩霍斯特號生還者,於1944年1月2日遣送抵達了斯卡帕灣。在1943年的聖誕夜,沙恩霍斯特號與數艘驅逐艦於艾里希·貝伊(Erich Bey)少將的指揮之下前去攻擊北冰洋的北極船團—JW 55B與挪威北部的RA 55A。不幸地是,德軍的密碼已遭到盟軍破解,英國海軍部立刻派出艦隊直接前往攔截。隔天,由於惡劣的天氣,貝伊的艦隊無法找到目標船團,因此下令將驅逐艦從艦隊中分離,派往南方,獨留沙恩霍斯特一艦。不到2小時,該艦遭遇了負責護航的英國巡洋艦群—貝爾法斯特號、諾福克號和雪菲德號。沙恩霍斯特號於8點40分於32,000米處被貝爾法斯特號上的273式雷達偵測到,而9點41分,雪菲德號已望見了沙恩霍斯特號。在積雪的覆蓋下,英國巡洋艦群開火攻擊,貝爾法斯特號試著以照明彈照亮沙恩霍斯特號,但沒有成功。諾福克號也以雷達瞄準後開火,其中有2枚炮彈擊中沙恩霍斯特號,其中一枚擊毀了它的雷達設施,導致該艦無法在低能見度下有效的對敵艦瞄準、射擊。
為了遠離敵人巡洋艦群,貝伊下令將船艦駛向南方,同時也去尋找船團。晚午後,英軍約克公爵號戰艦在雷達上發現沙恩霍斯特號的蹤跡,並在16點51分於11,950碼的距離對其開火。儘管被摧毀了機棚與炮塔,沙恩霍斯特號仍逐漸增速拉開了距離。但約克公爵號仍急駛趕上追擊開火,這第2輪的攻擊傷到了沙恩霍斯特號的A炮塔,並引爆了彈藥庫,B炮塔也跟著被波及,同樣也引爆了彈藥庫,但其引進的海水將爆炸的火焰壓制下來,形勢一度轉安。沒有皇家海軍的船艦受到嚴重的傷害,但由於其旗艦太過接近而被280毫米的炮彈而級毀了一支桅桿。18點,沙恩霍斯特號的主炮喪失了其功能,而在18點20分,約克公爵號再度攻擊,摧毀了沙恩霍斯特號的鍋爐室,使其速度降為22節、英軍區逐漸才得以趕上攻擊。約克公爵號於19點28分開了它第77次的火。
即使已被敵人的攻擊接連擊中,船身殘破的沙恩霍斯特號仍對牙買加號巡洋艦(Jamaica)以副炮拚命的攻擊,而驅逐艦火槍手號(musketeer)、無敵號(matchless)、即時號(opportune)和潑婦號(virago)仍在19點32分接近並對其發射魚雷。最後由牙買加號於19點37分在3千米射出了3枚魚雷,給了沙恩霍斯特號最後一擊。
共有55枚魚雷和2,195枚炮彈擊中沙恩霍斯特號。
海軍士官(Oberbootsmannsmaat)威廉·戈德(Wilhelm Gödde)對當時場景有以下描述:
甲板上的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沒有任何吵雜。我看見第一士官沿著護欄治療了數百人。艦長—福里茲·荷因茲(Fritz Hintze)檢查我們的救生服。並再次地與長官艾里希·貝伊(Erich Bey)握手道別,他們對我們說:“如果你們之中有人生還回到了家鄉,告訴他們—我們最終都盡到了責任。”
水手(Matrosenobergefreiter)赫爾穆特·巴克豪斯(Helmut Backhaus)對當時沉沒場景有以下描述:
我停下動作,在水裡跑去抓住了船的軸承,我看見了船的龍骨與螺鏇槳,它已經沉沒且船尾不斷下沉中。
沙恩霍斯特號最後於1943年12月26日的19點45分沉沒,而它的螺鏇槳仍不停地在運轉。總計1,968名的船員里僅有36人生還,其中沒有任何一位軍官;有30人被天蠍座號(Scorpion)所救,另有6人則被無敵號救起。當天晚上,布魯斯·福拉塞(Bruce Fraser)上將對其約克公爵號的軍官說道:“先生們,這場對沙恩霍斯特號的戰鬥已經以我們的勝利而結束。我希望你們如果有一天指揮一艘船面對占有多次優勢的敵人時,能像沙恩霍斯特號的指揮一樣英勇地指揮自己的船。”

殘骸探查

2000年10月3日,沙恩霍斯特號的殘骸位於約北角北北東70海浬、深度約300米之地,挪威皇家海軍也於該處拍攝了影像
歷任艦長
海軍上校奧托·克里克斯(Otto Ciliax):1939年1月7日至9月23日。
海軍上校庫爾特-凱撒·霍夫曼(Kurt-Caesar Hoffmann):1939年1月7日至1942年3月31日
海軍上校/少將弗里德里希·胡福梅爾(Friedrich Hüffmeier):1942年3月31日至1943年10月13日。(於1943年10月1日晉升為少將)
海軍上校 福里茲·荷因茲(Fritz Hintze):1943年10月13日至12月26日(陣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