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祠鄉

張祠鄉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張祠鄉,位於縣城水湖鎮的西大門,東西最大跨度13.35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3.95公里,東與定遠爐橋鎮、長豐縣水湖鎮接壤;西與長豐縣曹庵鎮接壤;南與長豐縣羅塘鄉、徐廟鄉接壤;北與長豐縣孔店鄉接壤。張祠鄉總面積為67.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18個村民小組,6893戶,32648口人。現有耕地面積47202畝,可養殖水面8700畝。

基本信息

地理氣候

張祠鄉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間。

張祠鄉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簡介

張祠鄉張祠鄉政府辦公樓
張祠鄉交通優良,農業生產條件較好,鄉政府所在地建在S311省道上,距水湖鎮只有2公里。S311省道橫穿本鄉6個行政村,長豐縣道水莊路、興馬路、水九路橫穿張祠鄉的5個行政村。張祠鄉的17個行政村,已有14個行政村鋪設了砂石路。張祠鄉有3個行政村為一級(孔圩灌區)提水灌溉,1個行政村為二級提水灌溉,10個行政村為三級(莊墓灌區)提水灌溉。有3個行政村是水利的死角,靠攔截自然花水抽灌。

張祠鄉的種植業結構糧、經、飼比例,由原來的69:15:16,調整為52:33:15。糧食作物面積由原來的6萬畝壓縮到5萬畝;經濟作物面積由原來的1.3萬畝,擴大到3.1萬畝;飼料作物面積為1.5萬畝。張祠鄉農業結構調整示範作用成效明顯,“白色工程”生產一望無際,吸引了肥東肥西、郊區及本縣一些鄉鎮村領導前來參觀學習。

下轄村

張祠村 長崗村 李拐村 金崗村 瓦房村 劉崗村
俞圩村 興隆村 上趙村 下趙村 蔣郢村 裴戶村
周圩村 周巷村 謝戶村 拐王村 孔圩村

鄉鎮農業

張祠鄉日光溫室內種植反季節蔬菜
張祠鄉是長豐縣的農業大鄉,其主導產業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西草莓、蔬菜和養殖等。張祠鄉糧食麵積為5萬畝,經濟作物面積為1.5萬畝。複種指數為201%。張祠鄉在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找準種植業結構調整突破口,大力實施農業興鎮。

張祠鄉從山東壽光市建橋鄉王口村引進青年農民閆興忠,來張祠鄉張祠村租地15畝,建起了8個山東壽光式日光溫室大棚,實施反季節蔬菜生產,喜獲豐收,畝均效益達15000元。

張祠鄉上趙村史圩民組幾戶農民被領導帶去安徽省無籽西瓜研究所學習回來後,2003年種植無籽西瓜300多畝,畝產達萬斤,占領了合肥、淮南等市場,比一般西瓜價格高出一倍,畝均效益達3000元以上。

經濟建設

張祠鄉地熱式溫室育苗
張祠鄉實施“白色工程”。全鄉落實“白色工程”生產面積1.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5%。其中大棚生產瓜、果、菜9000畝,地膜覆蓋“五旱”作物8000畝。形成了在裴戶、張祠、俞圩、興隆、周圩、上趙、蔣郢、劉崗等行政村一村一品的“白色工程”規模生產。

張祠鄉實施“菜藍子工程”。張祠鄉以蔬菜基地化、專業化生產為目標,圍繞“基地上標準、種植上規模、經營上效益、管理上水平”,大力開展了科技興菜,發展蔬菜生產5000畝。尤其是在閆興忠和毛傳照發展山東壽光日光溫室大棚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的輻射與帶動下,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2000畝。

張祠鄉實施優質化工程。張祠鄉黨委,鄉政府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優勢,在大宗農業生產化,積極推行優質化,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全鄉小麥優質水平達90%,水稻100%,玉米達85%,瓜果蔬菜達95%以上。張祠鄉通過抓典型示範引路,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興隆村南門村民級青年農民毛傳照,鄉政府安排到山東壽光學習回來後,在鄉政府的支持下,自建了4個壽光式日光溫室大棚,實施地熱育苗,黑籽南瓜嫁接技術,發展黃瓜——西紅柿——黃瓜一年三熟模式生產,畝均效益達10000元。

特色產品

張祠鄉張祠鄉果醬產品
1、蔬菜。生產面積5000畝,其中大棚蔬菜生產面積2000畝,主要產品有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黑皮冬瓜、山東大白蘿蔔等,年上市量可達1000萬公斤。

2、草莓。生產面積3000畝,年上市產量可達900萬公斤。

3、西瓜。生產面積8000畝,年上市產量可達2400萬公斤。其中無籽西瓜1000畝,年上市量可達40公斤。

4、家禽。主要產品是雞、鴨、鵝。年上市產量可達60萬隻。

5、果醬。引進合肥豐潤佳食品責任有限公司1000噸“果醬系列產品生產線”,總投資280萬元,屬獨資經營。以冬瓜為主要生產原料,與張祠鄉政府簽定了400畝廣東黑皮冬瓜基地生產,年產果醬500噸以上,年經濟效益在90萬元以上。

科學興農

張祠鄉張祠鄉花卉協會展品
張祠鄉建立蔬菜、西瓜、草莓、養殖、花卉協會組織,以基地帶農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強化崗位現任制,做到事事有人抓,層層有人管。

張祠鄉注重宣傳,廣泛發動,印發明白紙和技術資料12000張,發到每家每戶。張祠鄉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邀請安徽省農科院專家和縣科技中心技術人員經常來鄉講課,舉辦培訓班達15場次,受教育面達1200人次。

張祠鄉為科技示範戶提供資金擔保達40多萬元,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專業批發市場,解決了民眾生產與銷售後顧之憂。張祠鄉改變農業結構調整單一的現狀,以趙發田、張興剛養殖基地和李電春綜合養殖基地為“龍頭”,輻射和帶動了全鄉500個農戶發展了家禽養殖和綜合養殖。

目標

張祠鄉張祠鄉農貿市場
進一步推進張祠鄉的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繼續實施抓典引路,以點帶面、加大投入、最佳化環境、積極拉動、強力推進戰略,提高優質糧食作物和高效經濟作物、堅持把畜牧、水產業作為重頭戲來抓,重點扶持養殖大戶加速發展,輻射和帶動千家萬戶搞養殖。

進一步抓好張祠農貿市場和興隆瓜果批發專業市場的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作用,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帶農戶,走“產、供、銷一條龍,貿、工、商一體化”的路子,從而推動全鄉農業產業化進程。

小鎮景點

振湖塔 又名潛溪,位於張祠鄉。塔為密檐式磚結構,塔身7層,高12丈,6面立椎形,每層有6個窗戶,每窗橫楣均嵌有鐵浮雕佛像。塔心建螺旋式階梯,緣梯而上可登塔頂,俯首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據塔內文字記載,此塔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塔四周無任何建築

合肥鄉鎮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