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鄉

接官鄉

接官鄉是革命老區,位於安陸市東北端,與廣水市陳巷鎮接壤,是孝感市的北大門,全鄉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總人口2.9萬人。因漢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員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接官山青水秀,林壑優美,空氣清新;土地肥沃,魚肥稻香,物產豐富;交通便利,電力充足,水量充沛;民風淳樸,重文親商,好客尚友。境內有安陸著名景點槎山雙泉寺旅遊渡假區,盛產無籽西瓜,素有“旅遊之鄉”、“無籽西瓜之鄉”的美稱。

基本信息

簡介

接官鄉接官鄉
接官鄉地處安陸市東北部,北抵隨州的廣水市,是安陸市的口子鄉鎮,孝感市的北大門。交通便利,商貿活躍,省道210平伏線縱穿全境。所轄26個行政村,分別是接官、介崗、高廟、馮畈、吊橋、金台、順廟、蓮花、茶安、劉鋪、李沖、宋沖、土門、吳以、馬安、白崗、會砦、銀鋪、唐畈、槎山、楊沖、霞山、倪廟、沈灣、秦畈、興龍,164個村民小組,6644個農戶,總人口29116人,其中農業人口27791人,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500畝,林地87000畝,森林覆蓋率56%,水面6000餘畝。

近幾年,全鄉緊緊圍繞“農業穩鄉、項目富鄉、工業強鄉、科教興鄉”的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無籽西瓜優質稻為主的五大農業產業。已建成千畝意楊基地5個,百畝林果基地18個,百頭養殖場22個,千隻養禽場12個,百畝水產基地41個,萬畝優質稻基地2個,無籽西瓜年均種植面積在3000畝以上。使我鄉農業調整不斷走向產業化、規模化。2005年底,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實現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0元,預算內財稅收入99萬元。全年出欄肥豬3萬餘頭,家禽100萬餘只,水產品10000噸以上。

基礎設施

接官鄉接通有線電視
接官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現有中學2所,國小4所,醫院、衛生所11家,福利院1所,全鄉各村均開通了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30%以上。境內有小一(二)型水庫20座,水系完善,溝渠配套。電力整改全面完成,移動機站全方位覆蓋,固定電話大幅度擴容,全鄉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境內通鄉通村公路全面改造,村村通柏油(水泥)路,公路四通八達,晴雨通車。接官顓廟工業園區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創業環境優美,發展前景無限。安陸市接官鄉引入100多萬元民營資本投資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快了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目前,全鄉26個村場都接通了有線電視,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發展戰略

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科教強鄉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技致富、科技興鄉步伐,努力提高全鄉科普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業產業化程度大幅提高,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2003年接官鄉被孝感市評為科普示範鄉,科技工作先進鄉。

接官鄉接官鄉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科普工作的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的進步,沒有科技的普及,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科技普及直接關係到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只有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充分認識到科技普及工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終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對科普工作堅持常抓不懈,把科普工作作為“科教強鄉”戰略重要舉措抓牢抓實。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由鄉主要負責人親自抓,農技、獸醫、水產、林業、衛生教育、企管等部門為組成成員,全鄉26個村,配齊配強村科技副主任,把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善於學習鑽研科技文化知識,有責任心的農村能人選配到村委會班子中來,切實加強村級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納入村、部門年度考核責任目標,規定村、部門必須達到科普工作驗收合格標準。科普領導小組根據接官的實際,制定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做到有計畫、有落實。落實科普經費,把科普經費納入年初財政預算,確保科普經費按時足額撥付到位,每年科普經費不低於30萬元。

二、加強科普網路建設,建立健全科普隊伍以鄉科技各部門為主,以各類種養殖業大戶為骨幹,建立健全鄉村各類科普協會,充分發揮科普協會的作用,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套用,加強技術、信息的溝通,促進優質農產品向大市場流通,促進農民致富。該鄉共建立健全各類科普協會9個,各類科普協會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優質稻麥種植業協會,由鄉種子站牽頭,網路種糧大戶共同組成,積極引進推廣稻麥優良新品種。“接官牌”無籽西瓜產銷轉會,由鄉農技服務站牽頭,網路全鄉西瓜種植大戶組成,協會集產供銷於一體,強化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協會以鄉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基地,每年培育無籽西瓜苗300餘萬株,為大戶提供種苗、技術服務,為大戶包銷西瓜。鄉瓜協還與中國西甜瓜協會、省西甜瓜協會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積極引進優良西瓜品種,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還定期在農產品市場周刊、有關農產品信息網上發布產銷信息,同時每年與武漢皇經堂農產品銷售大市場簽訂西瓜產銷契約。2003年外銷西瓜3000餘萬斤。外銷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畜禽養殖運銷協會,由鄉獸

接官鄉接官鄉
醫站牽頭,網路全鄉100餘戶養殖大戶組成,協會集信息交流、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於一體,獸醫站負責提供種苗、技術、防疫飲料供應,為養殖戶提供市場供銷信息等,養殖戶通過協會了解養殖信息、市場行情,通過協會組織畜禽產品外銷,有力地推動了養殖業的發展。水產養殖協會由水產技術部門牽頭,網路全鄉養魚大戶組成,協會加強養技術宣傳指導,努力提高養魚技術水平,促進水產品上檔次。花卉林果協會由林業站牽頭,網路林果基地、花卉種植大戶組成。此外還有糧油加工運銷協會,計畫生育協會、醫療衛生協會等。

三、提高支柱產業的科技含量,推進農業產業化接官是一個農業鄉鎮,要發展只能在“農”字上作文章,在農業特色產業上求發展,努力提高農業支柱產業的科技含量,通過提升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規模產業鏈。

四、加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科技普及水平我鄉堅持實施科學素質工程和科技興鄉戰略,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堅持實用、實效原則,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技術培訓和科普活動。每年以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陣地,進行農作物種植技術、畜禽養殖技術、病蟲防治技術、特早熟和延秋無籽西瓜栽培技術、果樹高產優質培育技術等大型培訓活動10餘次。每年培訓鄉村技術骨幹2000餘人次。各技術推广部門積極印發實用技術資料,發到基地,到現場,發到村、組、農戶手中。鄉黨委政府還常年聘請武漢市農科院西甜瓜專家、省瓜協理事高級農藝師汪新平為我鄉的特別顧問,每年定期來鄉指導西瓜生產,傳授西瓜種植技術。經常組織有關方面專家來我鄉傳經送寶,今年專門聘請了省農業廳有關專家來我鄉講授水稻免耕栽培新技術,聘請了市農業局專家來鄉講授中國香稻栽培技術。積極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文化周活動,進行科技普及宣傳,發放技術資料圖片、科技圖書,放映科技紀錄片。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通過培訓宣傳,切實提高我鄉科技入戶率,增強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通過培訓宣傳,全鄉科技入戶率達到80%以上,新技術覆蓋率達到85%,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

接官鄉接官鄉
五、加強典型培植力度,增強科技示範輻射功能一是抓好產業龍頭科技示範基地的建設,發揮龍頭示範基地的科技示範作用。鄉農業科技示範園是西瓜產業的龍頭基地,占地50餘畝,建有高標準塑膠大棚10個,由農技站3名科技人員常年負責經營管理。農業科技示範園的主要職能是引進推廣優良農作物品種,為全鄉瓜農提供無籽西瓜育苗服務、技術服務。農業科技示範園自2000年建立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科技示範輻射作用,特別是為全鄉西瓜產業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累積培育無籽西瓜苗1500餘萬株,為20000餘畝大田提供優質瓜苗,同時每年在鄉農業科技園舉辦現場培訓觀摩會,為全鄉1000餘戶瓜農免費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在科技園的帶動下,全鄉西瓜面積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西瓜種植大戶發展到200餘戶。鄉跑馬嶺林果基地是林果業龍頭科技示範基地,自1990年開發以來,由於機制不活,管理不善,科技水平不高,效益一直不好。近幾年通過加強管理,加大科技套用力度,使跑馬嶺林果基地煥發了生機。轉換經營機制,由林業站3名技術人員到基地興辦實體,當企業辦。切實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加強技術改造,把原有的老果樹品種,通過嫁接,改造成優質的果樹品種,板栗全部嫁接成優質的“板栗1號”新品種。在基地實行林牧漁禽綜合配套種養殖,推廣林間種草,林間套作,林下養、養的農莊經營模式,發揮綜合效益。在跑馬嶺林果基地的帶動下,全鄉16處林果基地全部實行綜合配套種養殖的農莊經營模式。二是重點培植好種養殖業科技示範大戶。大力培植各種種養殖業大戶。近幾年全鄉各類科技示範戶,每年新增50戶以上,全鄉已發展各類種養殖業大戶1000餘戶,這些大戶通過科技人員的重點幫助扶持,實現了科技致富。顓廟村5組村民唐傳柏在鄉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帶動下,每年種植西瓜3畝以上,每畝產西瓜5000斤,畝收入3000元以上,僅西瓜收入一項就達到萬元以上收入,2003年受到安陸市委市政府表彰。

特色產業

近幾年我鄉已逐步形成了西瓜生產運銷產業、畜禽養殖業、林果特種植業等三大特色產業。

接官鄉接官鄉
(一)提高西瓜生產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強西瓜產業。西瓜生產在我鄉有傳統種植習慣,但過去一直由農戶分散自由種植,自食為主,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品種單一,以常規西瓜為主,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為了調整農業結構,提高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鄉黨政府經認真調查研究,通過算帳對比,通過市場調查分析等,決定以西瓜生產為突破口,調整農業結構,把西瓜生產當支柱產業來抓,目前已形成了產業,全鄉常年種植面積10000畝以上,年產值在1500萬元以上,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全鄉人平增收300元以上。提高西瓜生產的科技含量,主要是實行了“六改”:一是品種改良。改種植常規有籽西瓜為種植科技含量高的無籽西瓜,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我鄉無籽西瓜當家品種有黑密2號、黑密5號,無籽西瓜面積占西瓜面積的50%以上。二是改一年種植一季為一年種植多季。大力發展塑膠大棚育苗,叉開西瓜上市高峰,大力發展早春、延秋無籽西瓜。早春西瓜在6月初即可上市,延秋無籽西瓜在10月1日後仍可上市銷售。通過多季種植,提升西瓜上市價格,提高種瓜效益。三是改常規種植方法為地膜覆蓋種植。地膜覆蓋種植好處多,即可保溫保濕,又可抑制雜草生長。四是改施用化肥為主為重施農家有機肥,提高西瓜品味。由於重施有機肥,接官西瓜對比外地西瓜,品質高,品味好,含糖量高,中心糖分普遍在12%以上,口感非常好,市場競爭力很強。五是改零星分散種植為集中規模種植,改荒山荒崗種植為正田種植,改變種瓜只為一家一戶自食為主為大面積規模種植上市銷售為主。有規模才有批量,有批量才有市場。接官西瓜面積已由原來常年種植2000畝左右發展到目前常年種植10000餘畝,年產量在3000萬斤以上。六是改農戶自產自銷為統一技術指導生產。統一品牌上市銷售。通過鄉西瓜生產運銷協會,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種,統一育苗,分戶經營生產,統一品牌銷售,有品牌才有競爭力。鄉人民政府註冊了“接官牌”無籽西瓜商標,交鄉西瓜生產銷售公司使用,對外統一品牌,提高了接官西瓜知名度,市場銷售前景十分廣闊。(二)提高畜禽養殖業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禽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靠傳統的養殖方式方法已很難挖掘增收潛力,促使農民增收致富。因此,鄉黨委政府始終把提高科技含量,促畜禽養殖業發展,提高效益作為畜牧業的工作重點。近幾年通過提高科技含量,使我鄉畜禽養殖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規模集約養殖程度提高。2003年,全鄉出欄生豬3萬頭、牛循環飼養量達6000頭,出欄肉牛3000頭,羊飼養量10000隻,肉羊出欄5000隻,家畜出籠50萬隻。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接近50%,農民人均從畜牧業中獲得的純收入占農民當年純收入的50%。全鄉人平從畜牧業中增收100元以上。一是抓畜禽品種改良,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切實提高效益。全鄉300頭能繁母豬,全面實行人工授精,商品肉豬全部托佩克化;全鄉1800頭母牛全部實行凍精配種,每年要新增1000頭優質小牛,每頭小牛的市場價要高出普通牛的500元以上。羊引進優良品種波爾山羊。二是抓飼養技術改良。在全鄉大力推廣濃飼料,小豬補鐵、小牛小羊補料、肉牛肉羊育肥,優質家畜飼養,優質牧草種植、塑膠大棚養雞養鴨等技術,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三是抓集約化規模養殖。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的畜牧業養殖受市場、技術等諸方面因素制約,效益十分低下。近幾年該鄉圍繞農民增收,狠抓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努力提高豬禽蛋生產水平,突破性發展以牛羊為主的林草種養畜牧業,加強畜牧大戶培植工作,狠抓規模養殖、集約養殖,大力發展豬禽漁、林牧種養配套生產基地,走基地+專業大戶之路,全面提高畜牧產業化水平。全鄉綜合配套養殖基地達到60個,年飼養豬100頭以上的已達到30戶,年飼養豬50頭以上的戶達到100戶,年飼養家禽5000隻的大戶達到10個,養牛10頭以上的戶已達到20戶,年飼養羊100隻以上的戶達到10戶。全鄉形成了規模養殖區域化特色: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種草養畜養牛、養羊區域,主要分布在山場面積大的村,以全鄉水庫骨幹塘堰為主的豬禽漁綜合配套養殖區域,全鄉22座水庫、大型骨幹塘堰都實行了配套養殖,以開發“四荒”資源為主的山場種養殖區域,利用“四荒”資源實行林牧種養一體化的農莊經營模式,全鄉已發展大型農莊5處,總面積近萬畝。

(三)提高林果種植的科技含量,建設林果大鄉,實現林果產業化。接官是林果生產大鄉。全鄉林地面積8.7萬畝,占版圖面積的58%。森林覆蓋率達53%,居安陸市鄉鎮之首,宜林宜果荒山荒地面積1.6萬畝,林果業發展潛力十分巨大。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達到既改善生態環境,又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鄉黨委政府近幾年來進一步加大了林果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著力提高林果種植的科技含量,擴大林果種植規模,形成林果產業。目前通過滾動發展,全鄉已建成林果基地16處,總面積14200畝,林果業年純收入可達3000萬元,人平從林業收入中年增收300元以上。引進推廣優質林果品種。全鄉最大的林果基地跑馬嶺面積3000畝,引進推廣優質板栗“板栗1號”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年生產優質板栗近百萬斤,上市後供不應求。高廟、界崗林草基地近5000畝,引進推廣種植金銀花,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此外馮畈、槎山林業基地引進種植優質茶葉品種1000畝,張果老林果基地引進種植優質黃桃品種1000畝,銀鋪、霞山林果基地引進種植優質金水梨1000畝,界崗、高廟林果基地選擇速生樹種意楊5000畝,可以短期見效,每畝意楊年收入平均5000元。實行林牧業配套,林間套作技術,實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在林果基地普遍實行林間套種西瓜,套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林間種草養畜結合的林業發展模式。

生態綠化

接官鄉位於安陸市最北端,是一個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業大鄉、工業大鄉。近年來,該鄉依託荒山荒灘等資源優勢,按照“社會化投入、集約化開發、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和“注重生態、側重效益、看重質量”的要求,突出發展林業產業,使林業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去冬今春,全鄉新增造林面積5500畝,栽植各類樹木62.5萬株,其中,新開挖林業基地2200畝栽植意楊、濕地松24萬株,新村建設示範村栽植風景樹2.5萬株,已硬化的30公里通村公路路旁栽植塔柏、濕地松1.8萬株,老基地1200畝補植意楊、濕地松12.3萬株,機關部門綠化植樹0.5萬株,農戶庭院及四旁植樹21萬株。到目前,全鄉植樹造林達到22000畝,其中基地造林16500畝,農田林網、路、堤、河灘造林4000畝,農戶四旁造林1500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54%。

產品介紹

接官鄉接官鄉
(1)植物產品:①水稻:種植面積3萬畝,生長成熟期3個月,上市時間9月中旬,優質高產、環境無污染,常年供應優質稻米500萬斤;②油菜:種植面積1萬畝,生長成熟期7個月,5月上中旬上市,可供應200萬斤;③小麥:種植面積2萬畝,可供貨500萬斤;④銀杏:分布面積5萬畝,上市時間10月上中旬,可對外供銀杏果500萬斤。
(2)動物產品:①畜牧業:牲豬存欄1.8萬頭,良種母豬存欄0.15萬頭,雜交肉牛存欄0.72萬頭,年出欄肥豬2.2萬頭以上,優質率達95%,夏利西本“安陸大黃牛”現在年出欄0.38萬頭以上。②水產品養殖業:全鎮水產品年產量1950噸,名特優品種年產量1400噸,養殖品種有:鮮魚、螃蟹珍珠田螺泥鍬黃鱔等。
(3)工業產品:①銀鄉牌香枕系列產品:有銀杏福星枕、銀杏鴛鴦枕、銀杏花季枕、銀杏希望枕、銀杏寶寶枕、銀杏香袋、銀杏香波。該系列產品具有降脂降壓、鎮靜安神、理氣止痛、止咳平喘、改善微循環、賦活中樞神經、增強記憶力、改善心肺功能之功效,年供應量10萬對(套)。②優質稻米:全鎮擁有大型精米加工廠5個,年加工優質稻米300萬公斤。③油料:菜籽油年產150萬公斤;④食用菌:黑木耳實行段木、袋料栽培,年產乾木耳75萬公斤,常年對外供應70萬公斤,香菇段木栽培100萬棒、袋料200萬袋,年產15萬公斤,常年對外供應10萬公斤。

特產

接官鄉接官鄉白花菜
白花菜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接官鄉獨特的地方蔬菜品種,栽培歷史悠久。康熙《安陸縣誌》記載:“白花菜:夏月開小白花,可為齏,香味絕勝,有紅梗白梗兩種,紅梗尤美,他處皆不及亦土性異也。”全市各地均產,生產於府河兩岸。1958年董必武來安陸品嘗後倍加讚賞。

白花菜又名香菜,含有特殊的白花菜素。《本草綱目》載:菜氣膻臭,惟宜鹽菹食之。“經醃製具有特殊香味。白花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經測定富含胺基酸(酸菜含百分之十五,醃菜含百分之十二),比常用蔬菜高十倍,比一般醃菜高3——6倍,磷、鐵、鈣等礦物質的含量比一般蔬菜高數倍,其綜合營養成分可與豆類相比美。

白花菜性喜向陽溫暖,較耐旱,生長季節短,且再生能力強。近年來套用立體栽培技術,將白花菜與其他農作物間作套種,一年可播種3-4次,每種一次可採摘數次。

白花菜果夾似羊角,又叫羊角花,其花姿似蝴蝶飛舞,優美別致,又叫醉蝶花。既可做優良蜜源植物,又可人藥。《本草綱目》記載:“主治下氣,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庳痛,擂酒飲止症。”

近年來,根據白花菜優良特點,人們將醃製的白花菜供應市場,改傳統醃製為現代方法醃製,機械化生產成罐頭和軟包裝產品,銷售省內外。

重要景點

槎山風景區

槎山風景區位於安陸市區以北20公里,接官鄉政府以東5公里。東接趙棚,北連廣水陳巷。風景區總面積6500餘畝,包括槎山及雙泉寺人文自然景觀及周邊五村(接官、金台、顓廟、楊沖、槎山)十七個村民小組的田園風光。其中山林面積4100餘畝(杉樹600畝、松樹2500畝、楊樹1000畝),水面面積650畝(塔山水庫、槎山水庫兩座小一型水庫、唐沖水庫、楊沖水庫、顓廟水庫、雙塘水庫四座小二型水庫萬方以上塘堰8口);景區農田1750畝。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投入,積極支持槎山旅遊業的發展。修復重建了槎山雙泉寺,重點保護了風景區生態環境,著力改善了景區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旅遊線路。主要旅遊路線有四條:一是接官西大街至塘沖水庫到槎山風景區,全長7公里;二是接官南大街至金台岳嶺到槎山風景區,全長4公里;三是中接公路雙塘水庫經楊衝到槎山風景區,全長3公里;四是中接公路會砦街至槎山風景區,全長6公里。景區旅遊循環公路已全部硬化到位。但由於我鄉財力有限,更多的景區資源未能得到及時的開發,一直未能發揮應有的旅遊效益。

槎山風景區以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獨樹一幟的湖光山色,山水合一和諧環境和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名揚遠近。繁茂的森林植被,四季滿目青綠;蔥鬱的奇花異草,香氣隨風飄溢;啼鳴的珍禽猛獸,相約結伴嬉戲;淳厚的景區人民,熱情迎接八方來客。“響石如鍾,枯樹無影,雙泉灌頂,塌溝雙泉”等自然名勝和世代相襲民間傳說,讓槎山風景區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染上了神奇的色彩。
槎山自古便是接官鄉的風景名勝,《湖北通志》說:“此山‘蔚然特起,上多怪石,望之青翠可愛。’”,槎山上建有雙泉寺,《安陸縣誌》上曾記載說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在槎山雙泉寺鑄有鐵鐘,據此可以推測此寺最遲應該建於明英宗年間,距今最少應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道光年間編纂的《安陸縣誌》對槎山雙泉寺有著比較詳細的描寫:“頂有雙井,大旱不涸,一井中有石魚一枚,長三尺許,鱗鬣宛然,叩之其聲清越……雙泉禪院,有古桂二株,又有古柳一株大數圍,已枯,山下尤多桂,馨逸異常,卜居者稱樂土焉。”槎山雙泉寺有三大景觀,一是“枯樹無影”:就是上書中所提到的一株大數圍的古柳,古柳已枯,卻仍然挺拔峭立。二是“響石如鍾”:就是雙泉寺雙井其中一井中的一隻石魚,石魚在井中鱗鬣畢?

湖北知名鄉鎮(一)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也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下面的詞將會對湖北知名的部分鄉鎮作詳細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