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

接官亭

出娘殿登石階盤山而上,經荷樹腦、箬皮塢,越繡花亭,過下馬石全程約6華里,再上水泥石階59級,即到接官亭。

葛仙山接官亭

接官亭接官亭

史載接官亭於1995年9月16日奠基,翌年11月22日竣工。該亭由上饒市園林管理處設計。仿梁、宋石雕雙牌式,鋼筋水泥結構。長條花崗岩石瓦。三級石欄,青石浮雕梅、蘭、菊、竹、蟲 魚、神話故事、飛龍翔鳳......無不玲瓏剔透。亭內八根水泥大圓柱,蓮花形柱礎。亭高9.98米,寬14.54米,深4.00米,建築面積為248.27平方米。亭外圍牆,白粉黃瓦。亭上方正面鐫刻知名人士陳立夫先生手書“葛仙山”三個大字,背面鐫刻中國書協組聯部主任、當代書法家鄒德忠先生所書“接官亭”三字。亭側古松下,有一石砌龍井,泉水清洌,從龍口中流出,飲之沁人肺腑,頤頰留寒。亭之全貌富麗古樸,堂皇高雅。
接官亭接官亭

上杭接官亭

接官亭接官亭
上杭接官亭,古時是尊師重教的聖地,如今是人才輩出的校園。雖說已無亭,但還一直以接官亭為名,當地民眾樂於把接官亭的傳聞軼事奉為佳話。
相傳清朝末年,新任兩廣水師提督吳某自汀州府出發,走馬上任,春風得意,八面威風。其儀仗隊伍浩浩蕩蕩,前呼後應,士卒鳴鑼開道,沿途百姓望而畏之,敬而遠之。然而,當官府人馬即將臨近上杭接官亭時,突然偃旗息鼓,停止前進,且吳提督下馬跪拜,良久不起。蓋因接官亭東側立有一長者,於道旁觀看熱鬧。此長者正是吳提督當年的啟蒙老師。尊師在上,學生安敢自便,吳提督跪拜恩師,待其師還禮之後,方悄然經過接官亭,以表歉意。這真是:尊師為貴,官貴尊師。

事過境遷,一九八二年二月,接官亭因其位於上杭城西門近郊,臨城鎮的中心地帶,被縣、鎮兩級政府確定為新創辦的城郊中學校址。

歷經二十一個春秋,上杭縣城郊中學已躋身於縣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學校、福建省農村中學教育改革先進單位,中考成績各項評比連續八年居縣前茅

目前,全校師生的奮鬥目標是:要讓接官亭校園裡的莘莘學子,都成為新世紀的人才

百崎接官亭

接官亭接官亭
百崎接官亭又稱送嫁亭,位於惠安縣白崎回族鄉的白崎渡口,俯瞰後渚港。

接官亭系白崎回民始祖郭仲遠於明·洪武年間捐資建造,原為涼亭,備過江候客賴以小憩。歷三百餘載,其間風雨剝蝕、地震搖撼,致使後部六根石柱摧折,亭蓋坍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草草修葺,有《重修橋尾亭塔碑記》,現豎立在東側後面,後部改用砌石支撐亭蓋,即成今日形狀。光緒二十年(1894)再度重修,西側後面豎碑記載。

石亭坐北朝南,是一座純花崗岩結構的古老四角涼亭,正面長7米,前後寬6.7米,總體高5米,占地將近50平方米。傘形的亭蓋向四方傾斜,各方均由長短不一的十來條石板拼湊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平面,四條隆起的亭脊及葫蘆形的亭頂均為粗雕的花崗岩石,整個亭蓋由20根石樑及16根方形石柱支撐。四邊石柱共12根,其礎位組成一個大“口”;中央石柱4根,其礎位也組成了一個小“口”;大“口”套著小“口”,恰恰成了一個“回”字。這種結構的亭子是非常罕見的。

接官亭接官亭

相傳明永樂十五年(1417),三寶太監鄭和總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港候風。出生於雲南回民家庭的鄭和親自專程到靈山聖墓行香,每逢星期五主麻日又到清淨寺禮拜,在這裡他結識同樣前來禮拜的郭仲遠,獲知後渚港對岸聚居有這支百崎郭氏回民。出自回民之間的族誼,鄭和不惜紆尊降貴,過江探訪。郭仲遠家族一時苦無迎賓驛館,遂假於渡口這座涼亭擺設香案,攜眾兒孫在此恭賀欽差太監。此後,白崎回民為紀念鄭和來訪,將此亭稱為接官亭。 據說初時設定的石桌石椅都非常粗糙,石椅是圓柱形的礎石,石桌面正中還陰雕一副棋盤的格局,當年鄭和與郭仲遠曾在這裡多次對弈。

明永樂二十年(1422),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途經泉州作短暫的逗留。回想當年過訪白崎回民深蒙盛情款待,與郭仲遠酣然對弈、促膝談心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遂再度造訪。鄭和與郭仲遠不禁技癢,取出棋盤再次對弈。本來棋藝精湛的郭仲遠竟步步失手、盤盤皆輸。鄭和詫之以詢。

原來郭仲遠之五子郭仕昭奉例造列軍伍,在玄鍾鄭指揮麾下當貼身護衛,久之,遂與其千金鄭馥互生情愫,私訂終身。被發覺後,郭仕昭逃回家鄉,鄭指揮即令手下追拿問罪,不日將達白崎,是以郭仲遠神情恍惚、惶惶不安。鄭和悉其隱衷,毅然為老友解憂,施計促成鄭指揮答應這門親事並送來豐厚妝奩。鄭和親自主婚,在接官亭為郭仕昭與鄭馥舉行隆重婚禮。因此,接官亭又稱為送嫁亭
棲霞接官亭

棲霞接官亭

棲霞牙山之前,公路邊上有一個村莊名叫接官亭,這是後改的村名,改名的原因,牽涉到歷史上一次壯烈的農民起義。
這村子旁邊自古有一條官道,人說是下四川的大路,古時以亭計里程,這裡為一亭之所在。既然是一條通向遠方的大路,就不比山鄉小徑只有本鄉本土的行人,官商縉紳,肩夫販夫,各樣的人都從這裡過往。不同的行人,駐足的地方也各不相同。普通百姓住的是路邊小店,官吏公差自有官辦的住處,一般稱之為“館”。這地方就有一個官辦的館舍,當地人見有官員在這裡歇息,便叫它是“歇館”,有了村子以後,以“亭”以“館”為名,叫做“歇館亭”,或者也叫“歇官亭”,取的是有官在此歇息的意思,兩個名的含義差不多,發音又是相同的,也沒有人去認真地計較“歇館”還是“歇官”。

接官亭接官亭
清朝初年,民不聊生,“荒郊白骨亂如麻”,棲霞唐家泊村人於七在順治七年(1650年)率眾起義抗清,建立了以牙山為中心的5個重要據點,一度攻占了寧海州(今牟平城),包圍了福山城,聲勢極大。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派兵部侍郎圖喇、靖東將軍濟什哈、山東總督祈澤溥等“三大帥”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康熙元年(1662年)於七率部上牙山據險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於當年二月失敗。

相傳於七在牙山上據大牙撅子石,殺退清兵多次進攻。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山上見人就殺,屍橫遍野,就數牙山腳下的歇館亭村損失慘重。當年大雨以後,山上洪水流經村前,河水盡為血染,怵目驚心。深受兵災之苦的村民,認為“歇官”與“歇館”都與“血灌”同音,於是改“歇官”為“接官”以圖逢凶化吉,從此村名便叫“接官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