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妝

厚妝

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文藝復興精神已在歐洲盛行了兩個世紀,宮廷勢力漸微,城市新興階級興起。在這種背景下,貴族女性掀起了“厚妝”風潮,將裝飾主義、假扮心理推向頂峰,這種妝飾現象是西方女性妝飾文化的典型,也是歷史因素、社會勢力的折射。

界定

厚妝厚妝

所謂“厚妝”,是指女性妝容的遮蓋程度較高,幾乎覆蓋了面部的全部特徵,甚至不能看到面部表情。它以掩飾與再造為特徵,目的是為達到理想的臉色,掩蓋雀斑和不雅觀的瑕疵。在英文中,這種化妝方式被稱作“壁塗”——Painting,意為像刷牆、繪畫一樣的化妝行為。從語義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重繪”性質的化妝手段。

厚妝法分為白妝和紅妝,白妝強調面部潔白光亮,沒有或淡淡地施點胭脂;紅妝是指面部的彩妝,突出胭脂色彩的強烈效果。具體方法為,在面部塗上多層厚重的粉妝,然後在脖頸和胸部繪上靜脈,有時也在臉部描繪,以顯示出肌膚的透明感,並化妝眼睛和唇部,使眼睛顯得很亮,唇部顯得潤澤。由於厚妝法需要一定的技術,所以出現了“塗顏”博士。

厚妝行為僅僅是西方女性妝飾史上一個突出的現象,事實上以改造身體、塑造角色為目的的裝飾觀念從未停止過,並未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消失,直到今天仍不乏通過改變身體以獲得理想形象的追隨者。這些行為只不過是在弱勢與強勢的歷史變化中行進,不僅表達出人們對美的追求,更多是體現了社會整體環境對人們思想意識的滲透,體現了身體的社會角色。

源起

厚妝法並不是16世紀才出現的,它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 那時社會對化妝行為是鄙視和抵制的,認為女性化妝影響了自然美。所以只有“游女”(古希臘時期專攻於交際的女性,希臘語為“赫泰拉”)階層才化妝,有一位詩人曾對此進行描述“她們如果在夏季外出時,其汗會順臉而下,在頭頸里流成紅色的皺紋。而頭髮拂其面,竟成白色”,可見厚妝程度之高。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化妝行為被賦予了很強的道德意味,女性幾乎處於一個無妝的時代,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掙脫了教會的束縛,化妝才得以出現在女性的生活中。

16世紀末,長期壓抑後的釋放和裝飾主義的盛行,使女性對化妝的追求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她們不斷地尋找展現魅力的方式,用各種方法來修飾自己。這種急切的願望轉變為極端的形式,就是厚妝行為的出現,徹底否定了自我身體特徵,轉而塑造另一個理想的形象。

盛行

白妝的瀰漫

白妝時代白妝時代

白色瀰漫的時代,人們面孔上停滯著厚重的粉白,形成如玩偶般的假面效果,毫無生氣的寂靜下,掩蓋著一顆顆躁動的心。白妝時代的典型與尊崇者,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她的臉上總是顯著如石膏般僵硬、冷白的妝容,半英寸厚的粉白幾乎覆蓋了表情。正如現代社會對明星的追隨一樣,伊莉莎白一世的造型正是那個時代美的典範,貴族階層婦女爭相效仿,一個個臉如假面。這種風潮以英國為中心擴散到整個歐洲,社會各個階層的女性都以此為榜樣,形成不化妝,沒有厚厚的粉白就不能出門的觀念,甚至在鄉村也不例外。

除了在臉上塗層層的粉白外,女性還利用很多方法來達到白皙的目的,如類似魔法的秘方、美容手記等,比較典型的是面飾的使用。面飾,是修飾在面部黑色雀斑或瑕疵的飾物,目的是通過對比來突出面部的蒼白,與中國的“花鈿”很相似,都是貼在臉上的裝飾。面飾最初興起於法國,由掩蓋雀斑假痣演變而來,後在西歐廣泛流行。主要是以高檔的天鵝絨塔夫綢為材料,剪成各種形狀,有圓形、星形、月牙形等,也有拼成圖形貼在面部的。

白妝使用的鉛白粉對女性的皮膚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一旦夜晚卸妝時,就呈現出一張張青白的面孔,醫生早就告誡過鉛白粉的危害,但她們絲毫不顧及。直到白妝時代後期,假面、面具的出現,一方面是假面帶有遮陽、防塵的功能;另一方面更是由於女性在頻繁使用鉛粉的情況下造成鉛中毒,不得不採用另一種方式來遮擋自己面部的瑕疵。可以說,這是當時社會造作、偽善行為的典型,已經完全失去了身體存在的意義。

紅妝的狂熱

也許是長久的白色面孔惹起人們對色彩的渴望,17世紀中葉,以法國為首興起紅色妝容,開始了一個瘋狂的時代。紅妝以厚重的粉白為基礎,先在面頰至太陽穴處抹上棕色,再提亮嘴角周圍,最後塗抹胭脂,胭脂的範圍從顴骨、臉頰處延伸到眼睛附近。人們生活里充斥著對紅色的迷戀,大量使用顏色誇張的胭脂,從鮮紅到黃紅,還有百合紅、玫瑰紅、橙紅等。胭脂的色彩不是自然的和諧,而是突出的做作,貴族女性們不分晝夜地往來於宮廷、舞會等各種社交場合,對胭脂的使用達到近乎瘋狂的程度。她們不但白天搽胭脂,甚至在夜間睡覺時也要塗,紅色的胭脂刺激了人們的欲望,隱藏了疲憊的面孔,將幻想帶至最高點。

貴族階層的女性隨身帶著裝有胭脂的盒子,她們隨時隨地的塗抹,生怕那令人著迷的紅色不夠顯眼,常常通過那些精緻的盒子和獨特的氣味就可以判斷胭脂的主人,可見這種行為的普及與深入。

歷史基礎

社會勢力的變化

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的假面妝容成為貴族們的理想典範

16世紀末,伴隨著歐洲城市的日趨繁榮,出現了以商品經濟為主導特徵的新興階級,這個精英階層具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對歐洲宮廷貴族的時尚特權產生了威脅。貴族們對於底層階級民眾的強大時尚消費能力感到恐懼,怕他們超越了自身的基本需要或社會地位,而導致經濟秩序和道德準則的崩潰,所以宮廷貴族通過強化外貌來塑造自我的身份角色。這一方面是為了追逐強而有效的形象特徵來區分自我的地位與財富,另一方面則是用限制消費的法令控制新貴們的時尚消費以維護所謂的道德秩序,來平抑他們內心對新貴的恐懼。然而事實上,這些律令並沒有起到穩定社會尊卑的作用,反而刺激了新興階級的時尚消費。精英們對時尚的渴求與消費程度遠遠高於宮廷貴族們,所以一旦流行的膜拜對象出現,他們就緊隨其後,不甘落伍,使自己在外貌舉止上靠近傳統貴族,提升自信並以此抗衡。厚妝現象只是貴族們力圖塑造區別於其它階層的高貴角色的一種手段,伊莉莎白一世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使她石膏般的假面妝容成為貴族們的理想典範,這種妝容隨即衍變為角色的象徵。

奢華追求的基礎

16世紀至18世紀,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刺激了商品的快速流動,豐富了物品資源,很多國家依靠化妝品原料出口達到支撐經濟的目的。同時,頻繁的社交活動使精英階層對自身形體的要求加強,他們重視精雕細琢的外貌,一言一行都被謹慎、刻意地裝扮著。所以,裝飾主義之風在充分的物質基礎上蔓延。

審美心理的畸形

厚妝行為是裝飾主義盛行之風在生活中的細化,那個時代,整體充盈著對奢華與財富的追逐,面部則承載了裝飾的視覺重心。這種假扮性質的妝容和造作的姿態,是裝飾主義情緒增長過程中的頂峰,人們通過再造的手段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體現自我的社會角色。

白妝只是裝飾情緒狂熱追求的一個開端,在白色的肅穆下,閃動著人們的欲望;而紅妝則將這個欲望的門開得更敞亮些,終於將人們壓抑的放縱體現出來。瘋狂的社交,沒有疲憊,沒有間歇,人們執著在奢靡欲望的滋長中,誰也不能破壞這種貴族式的流行。

與身體的關係

厚妝時期的身體觀是在現有的身體上重新構造一個理想的外形,設計出裝飾的殼子,使人戴上這個殼子行走於社會的各個場合,演示出不同的角色。這種身體意識將人的面孔與化妝品形成兩個完全剝離的狀態,面孔的樣子和特徵已經不再重要,人們只重視化妝品裝飾所塑造的那個造型。最後展現的是各種化妝技術的精湛與光彩,面孔在其中僅僅起到模型的作用。所以,人們看到的並不是裝飾對象本身,而是裝飾後的重塑造型,這也就是厚妝行為的目的——塑造角色。

與著裝的統一

厚妝行為只是社會整體造作時尚觀的一部分,它同著裝一樣,目的為重構一個全新的身體造型。當裙撐緊身胸衣包裹住女性的身體時,化妝只是這種審美觀和價值觀在面孔上的延伸。這種統一的關係不僅僅是著裝與化妝,同時包括了舉止、言行等生活方式,將個體完全置於角色的扮演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