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鈿

花鈿

花鈿(diàn)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

基本信息

概述

古時婦女臉土的一種花飾,又名“花子”、“媚子”,施於眉心。劉禹錫詩:“安鈿當嫵眉”(《劉賓客文集》)。古代首飾。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白居易《長恨歌》有“花鈿委地無人收”句。

起源歷史

花鈿花鈿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複的形狀。花鈿,是將剪成的花樣,貼於額前。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說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閒處,來嘗暫去”。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用魚鰾膠或呵膠貼上。從出土傳世文物圖像材料所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

相關傳說

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花瓣狀,且久洗不掉。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遂爭相效仿,當然她們再也沒有公主的奇遇,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就誕生了。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五代前蜀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即是在說這個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鈿已成了婦女的常用飾物。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古代技術

花鈿花鈿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鈿的化妝術,稱為面靨或笑靨。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喝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分妝開淺靨,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面靨配套的面飾。面靨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貼花鈿在宋代猶有餘風。

圖案顏色

花鈿花鈿

花鈿還有許多複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面狀、桃子樣等,而更多地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這種花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艷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麗。近來反映唐宮生活的電視劇不少,無論是高陽公主、太平公主、武則天還是楊貴妃,在前額上都有一個紅色或金色的小飾物,有的就像用顏色點了個花點,那就是所謂花鈿了。

花鈿的顏色豐富多彩,其顏色取決於花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黑光紙為黑色,煙煙閃亮;魚腮骨為白色,潔淨如玉。其他根據圖案需要繪上各種顏色的,更是爭奇鬥妍,絢麗多彩。最為奇特的是一種“翠鈿”,它由各種翠鳥羽毛製成,整體花鈿呈青綠色,晶點閃閃,清新別致。唐溫庭筠《南歌子》詞“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五代後蜀張太華(孟昶妃)《葬後見形》詩“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都是指的這種希罕飾物。

《絕代雙驕》劇照《絕代雙驕》劇照

有趣的是貼上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呵膠,此物一經呵氣便發粘,相傳是用魚瞟製成的,粘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婦女用之貼上花鈿,只要對之呵氣,並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貼上。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現在用的不乾膠,但卻比不乾膠的貼上強度高。

分類

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