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金川扇

明代摺扇普遍流行,扇面上貼金箔或灑金,名曰“灑金川扇兒”,可見其在當時的名貴和時尚。

簡介

明代摺扇普遍流行,永樂年間,成都仿日本的“倭扇”,年產約兩萬把,扇面上貼金箔或灑金,名曰“灑金川扇兒”,可見其在當時的名貴和時尚。

歷史

扇以蜀產最佳。灑金,即扇面灑(燙)金者。古代曾作貢品。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si川貢扇條載:“聚骨扇自吳制之外,惟川扇稱佳。”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九扇條曰:“明人皆尚金扇,即上方賜予亦皆金面。康熙間,尚金陵仰氏扇,伊氏素紙扇,繼又尚青陽扇、武陵夾紗扇、曹扇、靴扇、溧陽歌扇。近日又尚豐潤畫扇,《野獲編》稱聚頭扇。吳制外惟川扇至佳。其精雅宜士人,其華燦宜艷女。至於正龍、側龍、百龍、百鳥之屬,尤宮掖所尚。溢出人間,尤貴重可寶。予近從陸耳山舍人處見其先世文裕公拜賜金扇,亦百龍之式。雖駁落已甚,而璀燦可觀,當是川制……”《金瓶梅詞話》中的西門慶手裡就時常拿著這種扇子。如第三回:“卻說西門慶巴不到此日,打選衣帽齊齊整整,身邊帶著三五兩銀子,手拿灑金川扇兒,搖搖擺擺逕往紫石街來。”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