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耳

暖耳,即耳套,唐人稱耳衣,明人稱暖耳。

解釋

耳套。寒冷時戴在耳朵上以保暖。

歷史

唐李廓《送振武將軍》詩有“金裝腰帶重,錦縫耳衣寒”句,則耳衣為禦寒護耳而制。
明代暖耳曾一度流行於百官。據《明史·輿服志》三載:明代萬曆以前,百官於十一月皆戴暖耳。“萬曆二年,禁舉八、監生、生儒僭用忠靜冠巾,錦綺鑲履及張傘蓋,戴暖耳,違者五城御史送問”。萬曆五年又重申此令,並連朝覲的地方外官也禁戴。故明代風帽(也稱“風兜”)比暖耳更為流行。小說《金瓶梅》七十七回謂,西門慶頭戴“貂鼠暖耳”。《儒林外史》五十三回說,四五個少年姊妹也戴“貂鼠暖耳”。看來,明清時民間男女都戴暖耳,且暖耳有皮質、錦質之分。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服飾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