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店鄉

季店鄉

季店鄉位於孝昌縣西北部,東南西北四面分別與本縣的王店鎮、衛店鎮、花園鎮、花西鄉以及安陸市的陳店鄉、趙棚鎮接壤。季店鄉交通便利,距縣城僅3公里,安花線、五厲線橫貫東西南北,鄉級公路四通八達。全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適宜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蔬菜和各種林果、藥、茶。風景資源獨特,有秦始皇趕南山填北海的憨山人文景觀,綠樹環抱的憨山掩藏有洞中之洞,是旅遊休閒的理想之地。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季店鄉季店鄉
季店鄉現轄牛腳、四河、堰溝、安界、北河、陡山、新店、呂葉、草劉、陽光、周顏、厲店、季店、馬店、紅星、順崗、聯春、聯合、黃埠、育新、雙合、群裕、群升、聯興、豐波、長嶺、蓮花、石喬店、大一、大二、雷河、安花、張店、沱店等3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9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04平方公里。2002年,全鄉總人口數為49523人,其中,農業人口為45200人。耕地面積為40470畝,其中水田面積為31054畝,旱地面積為9416畝。農業總產值為5372萬元,多種經營產值為3784萬元,鄉鎮工業產值為12800萬元,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632萬元,鄉鎮企業產值為21010萬元,預算內財政收入為377.8萬元,人均財政收入為76.36元,萬元產值創財政收入55.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27元。

建縣伊始

季店鄉季店鄉
建縣伊始,季店鄉黨委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堅持"改革興鄉、實幹興鄉,開放興鄉、科教興鄉"的基本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定了“以農穩鄉、以工強鄉、以商活鄉”的發展思路,著重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新機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吸引外來客商投資與合作的優惠政策,培植了一批骨幹企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近年來,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123456”調整思路,以板栗、早蜜桃、油桃為骨幹品種,以農莊主開發為主要模式,以安花線、五季線、季東崗和花山為開發重點,開發基地7000餘畝。大力發展水產和以肉兔、三元雜交豬為主的庭院養殖業,引導發展糧食、油料等加工業。培植了花山油桃、長嶺崗早蜜桃、安花板栗、聯合蓮藕等一批特色農業。
全鄉共湧現各類養殖專業戶17戶,培植小莊園主21個,新增產值3000多萬元。該鄉還結合農戶結構調整,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兩優培九"、"鄂麥Ⅱ號"、"中油Ⅱ號"、紅毛早板栗及地膜栽培等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在全鄉廣泛套用。該鄉工業以建材、糧食轉化加工為支柱產業,有年產磚3000萬塊的磚廠,年產3萬塊預製構件的預製廠10個,日產25噸的精米加工廠6個。季店鄉把招商引進工作當作強鄉富民的重要工程來抓,層層建立領導責任制,形成了招商引進、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一批項目相繼落戶季店,投資550萬元的季店鄉35KV變電站已建成投入運行,投資80萬元的季店水廠即將破土動工,引進麻城養技術開發雙合桑蠶基地300畝,引進內資120萬元建起了季店液化氣站,引進182萬元新建了季店加油站。

科教文衛

季店鄉第四屆十大孝子楷模
積極推行教育創新,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對教師隊伍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頓,清退臨時代課教師和非在編民師114人,撤銷了鄉教育組,按照“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將全鄉原有的3所國中和31所國小撤併為2所國中、10所完小、6所初小和9個教學點。新增4座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增加了可收視電視節目,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衛生事業取得了新的進步。

城鎮建設

季店鄉季店鄉養老院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累計投資800餘萬元,進行了季興街三期開發和第一、二期配套工程的完善工作,在季興街、黃埠街、草劉街、新店街等小集鎮修建下水道3000米,植樹1000多株,設定垃圾處理場4處。投資1200萬元對厲店街、黃埠街、草劉街、新店街這些老街進行了改造,還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了一條商貿街——季興街。內引外聯資金1000多萬元,新增程控電話600門,新建聯通、移動地面基站4座,實現了組組通電話,移動通訊無盲區。全鄉農村電網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程控電話裝機1000多門,實現了電話村村通;35kv變電站、自來水廠、福利院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新老街市容市貌明顯改觀,集鎮建設穩定推進。

經濟發展

季店鄉季店鄉
進入新的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來,季店鄉經濟社會發展迅猛。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共修建通村公路14條84.5里,到2007年底,全鄉提前3年完成“兩大、三縱、四橫、五延伸”的通村公路建設任務,徹底改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車泥”的面貌,解決了全鄉90%的行政村、4.2萬人的行路難。有線電視、電話實現“村村通”,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面實施,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業抗災能力大幅提高,“以錢養事”新機制日益健全,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社會穩定工作不斷加強,人口與計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

截止2007年底,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26億元,財政收入244.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淨增390元達到232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28萬元,爭取項目資金1045萬元,招商引資130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創新思路謀發展

季店鄉季店鄉
盛夏時節,走入季店,鄉村道路縱橫交錯,座座農莊生機盎然,果紅葉綠,魚躍雞鳴。這塊曾因交通閉塞、資源匱乏、民眾觀念落後被稱為孝昌“西北利亞”的貧困鄉鎮,衝破了陳舊觀念的樊籬,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上半年,季店鄉實現財政收入160萬元,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89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6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季店教育“三改”等投資達800餘萬元的12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鄉鎮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轉變觀念,激發發展活力
季店鄉處於孝昌西北部,土地貧瘠,幹部民眾的思想觀念落後,幹部滿足於守攤子、過日子,缺乏進取精神,民眾小農意識較濃,滿足於溫飽,經營、發展、創業的理念不強。人是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地方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解放人的思想。面對全鄉乾群的思想狀況,鄉黨委政府開出了治療思想“頑疾”的良方。

隨即,一場以“治陋習、變觀念,抓發展、促創業”為主題的思想觀念大解放活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請回外出的、鼓勵在家的、教育落後的,千方百計培育創業激情和源動力,全鄉掀起全民創業的熱潮。農村有技術、有特長的剩餘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打工創業,在家的村民紛紛發展養殖業、庭院經濟,黨員幹部也帶頭尋找增收門路。民眾的觀念要改變,幹部的觀念、思想更要跟上形勢發展。黨委中心組學習、領導幹部夜校和幹部理論知識水平考試等一系列制度將幹部推上學習的“快車”。光學習還不行,還要帶領幹部“走出去”,體驗經濟發展的衝力。該鄉黨政領導、幹部分別到江西上高縣、浙江溫州等地學習考察招商引資。考察回來,全鄉幹事業、謀發展的氛圍日漸濃厚。今年上半年引進企業12個,引進資金4340萬元。

發揮優勢,找準發展支點

季店是個農業鄉鎮,交通區位、礦產資源上存在劣勢,工業經濟嚴重短腿。但是該鄉有3.2萬畝荒崗資源,該鄉黨委政府一班人認為,過去窮在荒山,如今發展也在荒山,他們下定決心在“農”字上做文章,著力發展莊園經濟和養殖項目。

引進外地老闆、培育本地大戶。黃璋投資近200萬元創辦了“群益生態農業園”;季訓華,投資500萬元擴大原有養豬場,建起集種、養、加、休閒於一體的“重玉山莊”已初具雛形;程澤投資1000萬元,規劃建設“德盛農業生態園”……一座座農莊如雨後春筍般矗立在荒山荒崗之上。昔日荒蕪的山坡,如今流金淌銀。

季店鄉季店鄉
利用荒山荒崗資源,該鄉建設養殖示範點,帶動民眾發展養殖業。在縣政府按建設養殖業場地面積每平方米補5元的基礎上,鄉政府對民眾創業發展養殖的按每戶2000元進行補貼。在政府的鼓勵扶持下,民眾的積極性高漲。草劉村養殖大戶朱全福去年10月份養大發鐵腳麻雞,今年2月份出籠成雞8000隻,獲利1.4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建雞舍4000平方米,養殖規模達到5萬隻,並改建原有豬舍300平方米,擴挖150畝水面,形成集養雞、養豬、養魚於一體的綜合養殖園

在養殖大戶的示範帶動下,一些農戶紛紛加入到養殖行列中。政府因勢利導,逐漸發展成規模養殖小區。養殖戶徐志廣等五家養殖戶投資250餘萬元在花山建設種養小區,規劃面積500畝,目前,有水面養殖200畝、果樹種植120畝、建成雞舍4000平方米,養殖小區的輻射作用也日益明顯,附近民眾紛紛依託養殖小區的防疫、技術等優勢,走上養殖致富之路。

目前,全鄉共發展養雞專業戶31戶,養豬大戶73戶,養雞規模達年出籠近百萬隻,圈養生豬近萬頭,就近轉移勞動力250餘人,新增農民收入3000萬元以上。

著眼長遠,夯實發展基礎

一個地方要能夠持續快速發展,不能搞短期效應,要著眼長遠,夯實發展基礎,季店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矢志不移抓項目,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使整個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該鄉黨委政府牢牢把握政策機遇,廣泛蒐集信息,瞄準資金投向,千方百計爭項目。近年來,共爭取過百萬元項目20餘個,爭取項目資金近億元。上半年,投資280萬元的季店水廠管網延伸建設項目開始動工,項目建成後將有效解決該鄉563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248萬元的士地整理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其中修建田間道路5.6公里,灌排渠溝管約9.3公里,配套泵站3座,新增高產耕地面積620畝,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可為農民增收近20餘萬元。投資近百萬元的季店中心集鎮道路整修重建及配套工程項目建設即將動工建設,該項目完成後,將大大改善中心集鎮破損舊和髒亂差問題,有效改善集鎮5000餘人的生活環境和出行便利。

三年來,該鄉整合資金2100餘萬元,修建通村公路131公里,全鄉公路通村率達100%,通自然灣公路也達90%以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猶如一條條纏繞在鄉間的彩練,讓民眾走上了小康之路;投資近1000萬元,建設了季店中心集鎮自來水廠,厲店、周顏等六個村水廠;9367人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投資1000萬元,實施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全鄉有線電視、電話通村率已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已達80%,電話普及率達81%,通信網路覆蓋率達100%。

鄉土人才,引領科技創新潮

孝昌縣水產局結合當地水產業發展實際,聘請科技專家開展漁業科技入戶工作。圖為12日武漢合緣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漁業專家和孝昌縣魚病醫院的技術人員在季店鄉長嶺村進行魚病防治現場指導。季店鄉農民葉喜明發明的多噴嘴、遠射程、操作安全的噴霧器獲國家專利權。長期工作在水利第一線的蔣志剛,摸索出的水庫白蟻追蹤技術和豆刂槽整體焊接技術通過專家論證。周巷鎮苗木種植大戶湯立貴用扦插技術培育的桂花樹花香、花期長,在市場上俏銷。孝昌境內種植冬棗,一度被專家斷定在當地不宜引種。

文明新村

季店鄉季店鄉
2008年11月15日中午,孝昌縣季店鄉草劉村村民蔡田清打開沼氣灶,不到半個小時功夫,一家7口人的飯菜就準備好了。他不無自豪地說:“現在咱家做飯、照明、燒水都用沼氣,屋裡屋外都變乾淨了,比城裡人差不了多少!”2008年10月,草劉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該村自上年開始,投資85萬元新建了村一、二級泵站,硬化渠道1500米、街道500米,建設沼氣池44口,挖塘堰6口,整修村級道路4公里,發展文化中心戶50戶,在全村改水、改廁、改路、改圈和建沼氣池,實現了村容村貌、民風民俗大變樣。
目前,像草劉村這樣的文明新村,季店鄉已有5個。該鄉位於孝昌縣西北部,過去交通閉塞,十年九荒,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自2002年開始,該鄉充分利用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加大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投入力度。據該鄉黨委書記、鄉長龍華橋介紹,4年來,該鄉籌措資金4000餘萬元,大修公路、大興水利、大辦農業,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該鄉積極爭取國家農村路網建設項目扶持,號召該鄉在外有名望、有實力的人士反哺家鄉,大修通村公路,解決“行路難”問題。4年來,該鄉共利用政策性資金1120萬元,民眾捐資80餘萬元,修建村級公路12條80餘公里,全鄉95%的行政村已通了等級公路。到今年年底,全鄉34個行政村將全部實現村村通等級公路的目標。
季店鄉位於徐家河灌區的“水尾子”,水利條件差,嚴重製約著農民增收。4年來,該鄉共投資1450萬元,新挖當家塘堰80多口,新建泵站18處,修復泵站12處,平整土地2000餘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0餘畝,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帶動了農民發展早蜜桃、板栗、蓮藕等特色農業,形成了“聯合蓮藕”、“花山早蜜桃”、“安花板栗”等一批知名品牌,農民年增收1300餘萬元。
該鄉還先後投資150萬元建起了一、二期福利院,解決了近200名五保老人的後顧之憂;投資700萬元建起了35kv變電站,每年僅電價可減輕農民負擔80餘萬元;投入80萬元實施學校危房改造,改善了1400餘學生的學習條件;投資340萬元在黃埠等6個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投資100萬元改建聯合橋、黃埠橋
在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的同時,該鄉更注重在提高農民素質上下功夫。該鄉積極發展文化事業,投資35萬元建成了鄉文圖大樓,投資20餘萬元建起了微波電視接收站,能滿足13個村、1.8萬民眾查閱圖書、看上精彩紛呈的電視節目。政府還“買單”引進京山隨州等地科技人才,建葡萄、冬棗等農業開發示範基地10多處,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每年受訓農民在600人次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