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市鎮

拖市鎮

拖市鎮位於湖北省天門市西北部,東隔天門河與京山縣永隆鎮相望,東南與天門市漁薪鎮相鄰,南與張港鎮和蔣湖農場戈巴湖分場接壤,西毗多寶鎮,北以漢宜公路與鍾祥舊口鎮交界,地勢北高南低。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拖市鎮人民生活
拖市鎮原名拖船埠,因天門縣河在此彎曲狹窄,水流湍急,擺渡困難,人們用鐵索拉船擺渡,故此得名。全鎮總面積1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341畝,總人口72586人,南北長21.95公里,東西寬11公里,呈柳葉形,東距天門市區38公里。
全鎮行政體制改革後分為鎮村兩級,包括1個鎮級行政機構和39個村民委員會。鎮政府內設三大辦公室(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職能機構包括財政所、派出所、衛生院、供電營業所、郵電支局等33個單位,集中駐拖市集鎮,鎮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

全鎮屬平原地帶,交通便利。鎮內有荷沙線、漢宜線、潛楊線為主幹道,通村公路直達主幹道的交通網路。鎮內每天有客貨車輛開望武漢、京山、天門等地,大型客運車輛定期開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機動車、計程車等往返於周邊鄉鎮。

經濟建設

拖市鎮拖市鎮養殖業
拖市是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傳統農業大鎮。產業結構調整以來,拖市鎮進一步最佳化主導農產品區域布局,在全鎮初步形成了六大產業基地,即棉花生產基地6.5萬畝,油料生產基地5.1萬畝,蔬菜生產基地近800畝,優質早黃豆和飼料生產基地1.5萬畝,10萬餘頭良種豬生產基地,優質用材林基地1.5萬畝。目前有農產品運銷協會5個,活躍著農業經紀人達2000佘人。

2008年生豬價格持續走高,養殖戶收益大增。能人帶動,鎮村扶持,丁仗村農戶養豬漸成“氣候”。1996年,丁仗村是拖市鎮有名的後進村,這裡土質差,人均耕地少,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1992年,該村9組青年潘雲平開始興辦家庭養豬場,當年出欄生豬二十多頭,賺了兩三千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能手。此後幾年,他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年純收入達十多萬元。看到潘雲平養豬賺錢,一些村民也跟著幹起來。

潘雲平致富不忘鄉鄰,他向村民們傳授養豬技術,主動義務代購良種仔豬,定期聘請教授、專家進村舉辦科學養豬技術講座,並借錢給家庭困難的村民買飼料。該村也在全村大力總結、推廣潘雲平的成功經驗,並組織村民現場參觀學習,從1993年開始,該村每年發展近十戶養殖戶。目前養殖戶有178戶,占全村總戶數的37%。1996至1998年,村里實行獎勵政策,鼓勵發展養豬業,對一年出欄50頭生豬以上的,獎現金50元。鎮裡也扶持潘雲平投資80萬元,興建了占地3100多平方米的原種豬場和大型飼料加工廠。2004年,鎮、村出資4萬元,為9組養殖小區修建了組級路;2005年投資五十多萬元修建了通村公路。

拖市鎮拖市鎮養豬場
從1993年起步,到1999年,丁仗村養豬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2年,全村出欄生豬突破1萬頭。儘管幾年來,生豬市場有起有落,但丁仗村年出欄生豬始終在萬頭以上,2006年,全村出欄生豬1.2萬頭。村民養豬純收入達144萬元,人均增收715元。丁仗村一舉成為我市示範樣板養殖小區。2007年1至7月,該村出欄生豬7000多頭,現存欄7000多頭,預計全年可出欄生豬1.4萬多頭。

1993年,在潘雲平的帶動下,徐水蘭開始養豬。開始時每年出欄二三十頭,以後慢慢發展到每年出欄三四百頭,現在年出欄600多頭。2005年,生豬收購價跌到每公斤6.4至7.6元,徐水蘭仍堅持養豬。2006年3月,肉價跌到最低谷,每公斤僅為5.6至6.2元,對此,徐水蘭認為:“有低谷就會有高峰。”他一口氣進了200多頭仔豬。賺了6萬多元。

市畜牧局幹部、曾任丁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王維安介紹,丁仗村養豬戶通過十多年的發展,找到了規避市場風險的方法,一是節約防疫成本,每頭生豬,如果請獸醫防疫、治療,費用在十元左右,村民們通過摸索,逐步掌握了養殖技術和防疫技術,節省了這筆費用;二是加強防疫措施,一降低生豬死亡率;三是在玉米價高的時候,用小麥、糙米代替,降低飼料成本。在2005年初至2006年7月底,生豬市場低迷,很多大型豬場都虧本,而丁仗村養豬戶基本實現了保本或微利經營。

家庭經營需要與大市場對接。丁仗村養豬戶開始組織起來求發展丁仗村養豬業的特色是小規模、大群體。養豬戶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只有組織起來才能增強抵禦市場風險和疫病風險的能力。2005年,村黨支部牽頭組建了丁仗村養豬協會,網路養豬專業戶150戶,飼料、獸藥銷售戶4戶,生豬運銷戶5戶,這樣提升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拖市鎮拖市鎮
協會是推廣技術、交流信息的平台。協會成立以來,重點推廣了雜交改良技術,主推杜長大三元雜交組合;推廣疫病綜合防治技術,使生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推廣豬——沼配套生產模式,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推廣科學飼料配方技術,充分利用本地飼料資源,綜合利用,降低成本;定期向養殖戶發布生豬市場信息、疫病動態;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與交流。

協會架起了生豬生產和市場對接的橋樑。協會成立前,該村生豬主要由豬販子收購,或養豬戶自找銷路,價格有時被壓得很低。有了協會後,經紀人經常到武漢、深圳、廣州聯繫生豬銷路。目前,該村80%以上的生豬進入廣州、武漢等地的市場銷售。

協會發揮了指導、協調和服務功能。2005年下半年,生豬市場行情持續下滑,許多養殖戶開始動搖,協會負責人積極向信用社爭取貸款,2005年、2006年,信用社每年為養豬戶發放貸款30多萬元。協會分析了1993年以來生豬市場行情價格變化情況,鼓勵養殖戶主動適應市場,積極調整豬群結構,做好防疫消毒管理,降低養殖成本,使丁仗村的生豬生產渡過難關,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

企業發展

拖市鎮拖市鎮
在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下,拖市工業企業發展迅速,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拖市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和外商先後回鄉投資,在鎮內辦起了永康油脂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福天木業有限責任公司、楚天香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目前,固定資產投資100萬以上民營企業有11家。

全鎮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拖市集鎮為中心,設有南河、夏場、梁場3個集貿市場,共有個體商戶1743家,從業人員3386人,商業總產值1661萬元。全鎮財政總收入1103.84萬元,工商稅收實際突破200萬元。
拖市鎮積極為台屬企業的發展搞好系列化服務,幫助台屬李紅平解決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台屬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全鎮民營經濟的快速增長。

拖市鎮拖市鎮電子廠
2005年8月1日已投資生產的鵬腦電子線纜有限公司位於天門市拖市鎮梁場街,公司法人代表李紅平是拖市鎮大力服務台屬企業系列措施實施後投資落戶的第一家台屬企業,主營電子連線線。公司占地9000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配套流動資金50萬元。該公司下設一室四部,即總經理辦公室、財務部、生產技術部、供銷部、質檢部。現有職工100餘人,其中專業結構生產人員50人,技術人員10人,銷售人員5人,受教育程度為中級職稱4人,高中5人,國中40人。該公司擁有主要生產設備9台(套),以及各種化驗檢測設備多套。

公司可日加工電線15萬條,除去設備檢修因素,可年加工電線300萬條,實現產值100萬元,創利潤30萬元,繳納稅金8萬餘元。

鵬腦電子線纜有限公司發展的歷程只是拖市鎮實施大力招商引資促進台屬企業大發展、快發展來取得成就的一個縮影。2005年拖市鎮立足資源優勢,培植地方民營經濟,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來支持企業發展的意識,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台屬企業發展的投資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為企業服務突出“帶”字,主要領導帶頭服務。2005年3月,台屬李紅平向鎮委書記汪杏德透露了在本鎮創辦電子加工廠的想法,汪書記聽後立即召開領導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會議,為李紅平購置廠房,辦理相關證件執照,出謀劃策,開闢綠燈。僅此購買原糧管所倉庫作為廠房,汪書記與李紅平三次找糧管局協商,最後終於達成協定。在汪書記的帶動下,經濟發展辦公室、土地、稅務部門也竭盡全力為台屬企業服務,為台屬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另一方面積極爭取聯繫和跟蹤的方式,邀請台屬企業到拖市鎮考察、訪問,做好“以台引台、以情留台”的牽線工作。在請進來的同時,鎮委、鎮政府積極組織有關企業、部門和個人在台屬企業接觸、洽談經貿業務,相互交流信息,宣傳企業,促進其與外界聯繫,加強互動,實現資源共享。

二是為企業解難突出“實”字,積極為台屬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台屬李紅平的電子廠正式投產後,拖市地區的供電一直跟不上,為了解決這一涉及企業發展的命脈問題,鎮委積極與苗子湖電管站協商,幾經周折,他的電子廠用上了苗子湖電管站的工業用電,確保了企業的正常生產。2005年底,由於本地剩餘勞動力不足,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鎮委又以榮保站名義向社會發布招工信息,並動員各村為其招聘務工人員,正是有了這一舉措,在年前生產高峰期,李紅平的電子廠招到了季節性務工人員400多人,有效地幫助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鎮委、鎮政府還真心實意為台屬企業提供政策服務。充分利用不定期的座談會、茶話會等方式,邀請台屬企業、法人代表共聚一堂,暢談個人想法和企業發展計畫,使企業發展所遇到的瓶頸問題能及時反映到鎮委、鎮政府決策會議上來,時刻關注台屬企業發展。

三是在企業發展上突出“情”字,帶著感情抓服務。鎮委始終把台商、台屬當親人,把台商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時時處處體現一個“情”字,不斷升華同胞之情。每年清明節前夕,台商李宗奎先生都要回鄉祭祖,拖市鎮委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打“親情牌”,以情招商、以情留商,竭誠為台商服務,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已有一家台屬企業在拖市落戶,項目總投資250萬元,另有幾個項目正在協商洽談之中。

基礎設施

拖市鎮拖市鎮文藝演出
拖市是天西重鎮,為便於商貿交通和市場活躍,近來年,鎮委、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穩步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了拖市、梁場、南河、夏場四個集鎮下水道等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16個村通村公路建設任務,通村公路呈網狀散開的村村通公路網在全鎮已具雛形。鎮內電話電視網路健全,調頻廣播覆蓋全鎮,建有電視發射台一處,移動通訊站四處,聯通通訊站四座;水力發電站兩座,11萬伏變電站一座,日供水量5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同時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拖市一中2005年被評為天門市示範學校,並躋身於全省綜合實力50強之列;拖市衛生院擁有床位40張,服務面輻射到周邊張港、多寶等鄉鎮,以及京山縣永隆鎮、鍾祥市舊口等地,經濟效益良好;新擴建的拖市福利院現有住房12棟135間,總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有可耕地50畝,在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農村五保‘福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拖市鎮將“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生命健康”作為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全力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該鎮安全飲水擴網工程已推進到9個村3822戶,惠及15800餘人。
拖市鎮拖市鎮公路
為解決對農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較大的飲水安全問題,拖市鎮採取四項措施全力保障飲水安全工程的順利進行。一是加強領導,成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指揮部,並下設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辦公室。二是制定實施方案,繪出了施工圖紙,並依據實施方案中的建設計畫嚴格執行。三是專戶存儲、專款專用,鎮政府在財政所設立專戶,對民眾籌資專賬核算、專賬管理。四是陽光操作,嚴格開支程式,每一筆開支必須公開透明,由民主理財小組審查通過,其報銷單據每兩個星期審計一次。
拖市鎮在該鎮三壋村召開通村公路建設現場會。來自拖市鎮14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和各通村公路施工單位經理來到該鎮荷沙公路入口通村公路建設工地,觀摩了施工現場。
拖市鎮通村公路建設進入路面鋪油施工,涉及到全鎮15個村,總里程約28.9公里,這也意味著全鎮通村公路建設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為確保公路在日均33℃高溫下保質保量完工。拖市鎮委、鎮政府要求有通村公路建設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施工單位經理現場學習,取長補短,把好公路建設的最後一關。
拖市鎮積極爭取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的支持,向上爭取優惠政策,修建了長7.6公里的老區路;並進一步推進了趙台、同興陳雲等八個村12.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設,目前已完成12公里;計畫今年開通環鎮50公里的通村公路大循環線,屆時將形成以荷沙線、漢宜線貫穿東西,潛揚公路連線南北,村級公路直達主線的交通網路,極大地改善全鎮的交通環境。對全鎮大型溝渠開挖實行以獎代補,積極支持各村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計畫解決九個村3700戶、涉及15800人的安全飲水工程,現已完成七個村2100戶的入戶安裝工作,預計春節前整個工程可全部完工。掀起“一建三改”工作的新高潮,全鎮已建沼氣池672口,改廁273座,其中雙河村5組共52戶農戶,就有47戶建有沼氣池。完成了13個村的新農村規劃修編,確保了新農村建設有規可循。

職教招生

拖市鎮第一批職教分流的143名學生,已陸續入校,但距離分流計畫相差較遠,仍有部分學生既沒到職校學習,又沒回校上課,社會事務辦公室及時將此情況向鎮政府匯報,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在三所中學召開動員大會,並將各村有上職校意願的學生名單分發到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手中,將分流學生對象落實到人,工作到戶。
會後,鎮委、鎮政府領導親自帶隊,深入到田間地頭,宣傳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號召人們改變傳統的育人觀念。陸續有學生入職校學習。

湖北知名鄉鎮(一)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也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下面的詞將會對湖北知名的部分鄉鎮作詳細介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