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鄉

大圩鄉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鄉,於2007年4月撤鄉建鎮。位於合肥市東南“上風口”,東臨南淝河,南望巢湖,西接包河工業區,是合肥建設現代化濱湖新城的生態版塊和濕地公園,有著“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的美譽。隨著中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大圩鎮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業格局,林果、蔬菜、水產、水禽和優質稻米成為五大支柱產業,大圩雪菜、葡萄、冬瓜等農副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大圩鎮素有“魚米之鄉”之譽。

基本信息

地理氣候

大圩鎮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間。

大圩鎮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鄉鎮簡介

大圩鄉大圩鎮葡萄產業
大圩鎮距合肥市中心約12公里,面積45.8平方公里,轄東林、新民、慈雲、余墩、黃港、迎河、磨灘、曉南、圩西、沈福、學塘、新河、南斗、曉星、許貴15個行政村。140個村民組,人口2.72萬,鎮政府駐南斗。大圩鎮擁有良田三萬畝,水網交錯、路網縱橫、林木成行,水鄉田園氣質渾然天成。大圩鎮是生態之鎮、都市農業之鎮、鄉村旅遊之鎮,大圩已經成為中部地區最耀眼的明星之鎮。

大圩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面積達5000多畝,其中,土地經營權流轉2210畝,對產業區域化布局起到推動作用。大圩鎮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確定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大圩鎮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優越的區位環境孕育出一塊投資的熱土,優美的自然環境造就出一片生活的樂園。

大圩鎮按照“徽派風格,現代水鎮,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總體要求,對新民、沈福、磨灘等村進行新農村建設,2008年全面推出,成為包河區乃至合肥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

下轄村

大圩鄉大圩鎮志願者公益活動
東林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肥東縣相望、與義城鎮相連,面積3183.77畝,人口790人,主產養殖業和農業。

新民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東林村相鄰,面積4575.63畝,人口1636人,主產葡萄,是大圩鎮葡萄節的主活動場所。

慈雲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新民村相連,面積4269.58畝,人口1495人,主產葡萄,是大圩葡萄節的主活動場所。

余墩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慈雲村相鄰,面積2491.1畝,人口1041人,經濟收入主要靠農業和蔬菜業。

黃港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余墩村相鄰,面積2781.27,人口1096人,經濟收入主要以建築業和蔬菜業為主。

迎河村 位於南淝河岸邊,與肥東縣隔河相望、與淝河鎮駱崗街道相連,面積4088.4畝,人口1282人,經濟收入以蔬菜、農業為主。

磨灘村 位於環圩西路,與駱崗街道相鄰,面積3890.26畝,人口1318人,經濟收入以打工、農業為主。

新河村 位於花園大道兩旁,與磨灘村相鄰,面積3100.44畝,人口1062人,經濟收入以建築和農業為主。

曉南村 位於環圩西路和南淝河之間,面積4278.4畝,人口1803人,經濟收入以建築和農業為主。

大圩鄉大圩鎮水庫景色
圩西村 位於環圩西路和大義路西邊,面積5154.22畝,人口1802人,經濟收入以建築和農業為主。

沈福村 位於環圩西路和大義路之間,與義城鎮接壤,面積5110.9畝,人口1589人,經濟收入以養殖和農業為主。

許貴村 位於大義路西邊,與義城鎮、駱崗街道接壤,面積5136.74畝,人口2179人,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

學塘村 位於花園大道兩旁,面積3869.09畝,人口1792人,經濟收入以打工和農業為主。

曉星村 位於南淝河路兩旁,面積2697.64畝,人口1332人,經濟收入以經商、打工為主。

南斗村 位於花園路、南淝河路兩邊,面積2256.78畝,1193人,經濟收入以打工和農業為主。

資源環境

大圩鄉大圩鎮風光
大圩鎮水陸交通便利,距駱崗機場、312國道、合安高速公路僅5公里,合肥的黃金水道南淝河、十五里河依鄉而過,淝河路、花園大道、駱興路構成了大圩“一縱兩橫”的道路格局。

大圩鎮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優越,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2004年4月被確定為“國家級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註冊的“大圩”農副產品系列品牌馳名省內外。

大圩鎮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是安徽省命名的14家農家樂旅遊示範點之一。圩區3萬多畝農田一望無垠,水道交錯、路網縱橫的田園風光極具江南水鄉之特色。

大圩鎮擁有多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孔祠堂、白馬寺、隍城廟、慈雲庵、飲水庵、陸大寶塔等名勝古蹟。“合肥市義務植樹基地”位於境內,“菜花節”、“葡萄節”、“十里漁場”等農家樂旅遊項目更是名聲在外,令遊人流連往返。

經濟建設

大圩鄉大圩鎮農業現代化
大圩鎮社會總產值2003年達2850萬元,大圩鎮集貿市場繁榮,年成交額達960萬元,已建成電站4個。2000年大圩鎮開始開發小城鎮建設,積極引進外資760萬元,建起了一條長1500米,寬35米的主道,兩條長900米,寬25米的間道,兩個綜合型農貿市場,一座造價160多萬元的政府辦公大樓、綜合樓。

大圩鎮2005年農業總產值1.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0元。2005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08億元,共引進項目15個,契約協定資金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2億元。大圩鎮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十萬元以上的企業4家,家庭作坊性企業300家,從業1600人,其中兩個加工廠建於1998年,年創利稅4000元,年收入25萬元。

大圩鎮發展鋼架大棚886畝,苗木花卉1830畝,新增蓮藕1890畝,新建無公害露天蔬菜1500畝,新增經果林228畝;新(擴)建2個龍蝦養殖基地,新增龍蝦養殖680多畝,養殖業的龍蝦養殖面積已經突破3000畝。白菜西瓜、龍蝦和蓮藕四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

旅遊產業

大圩鄉位於大圩鎮的周總理座機
大圩鎮成功舉辦了五屆“綠色大圩”植樹節、菜花節、葡萄節,並成為“春色濱湖”旅遊節和合肥市“鄉村旅遊節”的重要板塊。

大圩鎮建立了包河現代農業科技園,形成了現代農業觀光旅遊的核心區;建成了“十里漁場”,形成了大圩農家樂旅遊的精品區;打造了葡萄農莊,形成了新農村一日游的主景區,每年遊客達50萬人次。

2005年,大圩鎮被命名為“安徽省首批農家樂旅遊示範點”、“合肥市青少年農業科技示範基地”。2006年被中國旅遊局評定為“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並被命名為“大圩都市農業公園”。2007年接受了合肥市旅遊局對農家樂接待點的“星級評定”,大圩鎮星級農家樂接待點已達9家,並榮獲“省十大旅遊休閒基地”稱號。

周恩來總理座機落戶合肥大圩鎮豐收廣場,免費向遊人和市民開放。該座機是素有空中“美男子”之稱的三叉戟,上世紀60年代從英國進口,同世紀80年代退役。大圩鎮繼續以飛機為主體建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在附近建了一個革命展館,介紹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事跡”。

惠民政策

全面減免農業稅:大圩鎮2006年共減免農業稅款59.5萬元,這項政策是順民心、符合農民的意願。

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大圩鎮各中小學生已經享受減免學雜費,確實困難的學生已經享受兩免一補等優惠政策。

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圩鎮已有4.6萬農民參加該醫療制度,切實解決了當前大圩鎮農村看病難、住不起院、吃藥貴的問題。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大圩鎮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訂單農業與糧食直補掛鈎,大圩鎮糧食直補資金達到45萬元;對農民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直補,大圩鎮直補資金達到46萬元。

合肥鄉鎮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