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大帝

祠山大帝

祠山大帝為蘇浙皖交界一帶信奉的道教神仙,其塑像被供奉在祠山大帝內。

祠山大帝為蘇浙皖交界一帶(主要為浙江湖州、安徽宣城、廣德地區)信奉的道教神仙。那么祠山大帝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神道呢?
說法之一。據《湖州風俗志》稱,祠山大帝名叫張浩豹,其父張秉,武陵人。在山澤間有仙女自願嫁他,並說“上帝以君家有功於吳,當世世血食於吳楚之地。”生子名渤,即為祠山大帝。據該書描述,祠山大帝塑全身站像,雙手持開山大斧。其神廟內匾額題“禹後一人”,因此推想祠山大帝是對湖地開山治水建有功勳先賢,後人將其神化,立廟以祀。在杭嘉湖一帶,還有祠山大帝吃凍狗肉一說,指的是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前後幾天會出現“祠山暴”,氣溫驟變,颳風下雨,或雨夾雪,甚至大雪紛飛,來勢突然且兇猛。筆者小時候也常聽母親講“貳月初八汛”和“祠山大帝吃凍狗肉”。據說,祠山大帝愛吃凍魚凍肉,他有風、雨、雪、火四個女兒,每逢這個時候,四個女兒爭著要給父親上壽。如果火姑娘一上門,便要與三姐妹爭吵,氣溫上升,凍肉也就吃不成了(或說人間要遭火災),所以祠山大帝不準她上門。而風、雨、雪三位姑娘參差或一齊來到,於是便有了“祠山暴”或所謂“貳月初八汛”。“祠山暴”的長短,以三位姑娘吃壽酒的天數而定,有三天四天的,最多不超過十二天。一般認為吃三天最好,吃十二天是“吃滿了”、“吃完了”,預示當年年景不佳。這些說法,其實也是對這一自然現象的推原解說。
說法之二。汪志、周志所輯《廣惠宮碑記》寫道:“據稗史載祠山遺事,雲帝姓張名,生而神奇,將引苕、霅二溪之水通至廣德,身變豬龍,掀泥掉石,被家人窺見,遂不果。後成祠山之神。夫六十里之水路未通,帝之所遺憾也。”
以上兩種說法大同而小異,特別是鎮志之記載,十分明確祠山大帝是一位欲“引苕、霅之水至廣德”的治水英雄。根據其文字描述推斷,大致應是和大禹治水相近的上古時代,或者是古越所在的先秦時期。我國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或“豕身人面”、“人首馬身”等。“豬龍”一說和遠古民族圖騰崇拜有不謀而合之處。古吳越時,人們的肉食也是以狗肉為主。現在,在安徽廣德縣境有祠山崗,在長興泗安附近有祠山這么個地方,基本上可印證這種傳說的源頭。正如《湖州風俗志》的解說,祠山神的影響所在,當在古吳越,現杭嘉湖一帶,特別是今吳興區、南潯區及長興、德清等地,鎮志也有建張王廟後“香火繁盛,潯溪一鎮,祀事綿綿”的記載。還有人認為祠山大帝的“祠”與“塗”古音相通,“祠山”即大禹之妻塗山氏。反正是民間傳說,附會與否也不必計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