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茲威基

弗里茨·茲威基

茲威基1898年出生於保加利亞的瓦爾納,父母是瑞士人。1920年茲威基畢業於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22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2年成為天體物理學教授。同時他也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和帕洛馬天文台工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弗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1898年2月14日-1974年2月8日),瑞士天文學家,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加州理工學院工作,在理論和觀測天文學上,包括超新星、星系團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茲威基1898年出生於保加利亞的瓦爾納,父母是瑞士人,從小在瑞士長大。1920年茲威基畢業於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22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2年成為天體物理學教授。同時他也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和帕洛馬天文台工作。

茲威基不同意勒梅特和哈勃關於星系的紅移起源於宇宙膨脹的解釋,於1929年提出紅移是由於光子在穿越宇宙到達地球時,由於引力場的存在,逐漸損失了能量而形成的,但是這種觀點並不為大多數天文學家所接受。

1933年,茲威基在研究后髮座星系團時,首先套用維里定理得出結論認為存在不可見的物質,即現在所說的暗物質,而這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1934年,他和同事沃爾特·巴德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提出了“超新星”一詞,用於描述正常恆星向中子星的轉化過程,同時解釋宇宙線的起源。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觀點。1935年,在他和巴德的共同倡議和推動下,第一台施密特望遠鏡在帕洛馬天文台建成,口徑為45/65厘米。這台望遠鏡具有的非常大的視場,特別適合巡天觀測。茲威基用它在河外星系中尋找超新星。1935年到1940年期間,茲威基用它發現了14顆超新星,占1930年代人們發現的超新星總數的一多半。他還與當時同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哈勃、巴德、魯道夫·閔可夫斯基等人合作,記錄了大量超新星的觀測資料。茲威基一生總共發現了122顆超新星,這一紀錄直到2006年才被打破。

茲威基是中子發現初期少數認同存在中子星這一觀點的科學家之一。1934年,他與巴德共同發表文章稱,中子簡併壓能夠支持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2]。後來,茲威基將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星系團方面,並於1961年到1968年編纂了包含9314個星系團的星系和星系團總表(CGCG)。此外,他還於1937年提出了星系團可以作為引力透鏡的構想。

茲威基還倡導形態學的研究方法,著有《形態天文學》(Morphological astronomy)等著作。

雖然茲威基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在美國工作,但他一直保留了瑞士國籍。1974年2月8日,茲威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去世。為紀念他,第1803號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學術上的成就

茲威基和他的同事沃爾特·巴德,於1953年率先在天文台的最高峰上使用施密特望遠鏡。他親手將巴納德施密特拋光處理的鏡片從德國帶回來。在1943年,他和巴德提出超新星這個名詞,並且假設它們是由普通的恆星轉變成為中子星,並且是宇宙線的來源。他有先見之明的洞察力,對之後幾十年在宇宙年齡和大小的測量,有著深遠的影響。

標準燭光

在1938年,茲威基的同事沃爾特·巴德建議使用超新星做為估計遙遠深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因為Ia超新星顯示一種共通的光度峰值。他們建立了眾所周知的宇宙距離尺度的內稟光度。

重力透鏡

在1937年,茲威基指出,以之前發現的愛因斯坦效應,星系團可以做為重力透鏡 。但直到1979年觀測到被稱為"雙類星體"的Q0957+561,這種效應才獲得證實。

發現暗物質

弗里茨·茲威基 弗里茨·茲威基

“暗物質”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中國有關。紫金山天文台與國外同行合作,發現了一種物質,可能是“暗物質”粒子湮滅的產物。當2009國際天文年到來,從天文學研究到科幻故事,“暗物質”話題將更為科學家、普通天文愛好者所津津樂道,但在1933年,卻幾乎沒有人願意像弗里茨·茲威基一樣,相信宇宙的大部分質量是人們看不到的。

如果要列出“20世紀最受冷落科學家”的名單,弗里茨·茲威基(FritzZwicky)肯定會排得靠前。儘管在宇宙學領域,他的位次可能緊跟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科學史上尋找這個瑞士天文學家,倒有點像在宇宙中間尋找他提出的“暗物質”——由於“暗物質”既不發散光,又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人們根本看不見它。或許茲威基的想法超越了他的時代。但假如這個科學家的個性不那么古怪的話,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否還會在70多年中被同僚無視。

“下落不明的質量”

20世紀,天文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同位於加州的威爾遜山有關。在1917~1947年間,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就在威爾遜山上,口徑有100英寸,著名的愛德溫?哈勃(EdwinP.Hubble)通過它觀測到星系正離我們遠去,提供出一幅宇宙膨脹的圖像,暗示存在著一個“大爆炸”的時刻。茲威基覺得,那時的威爾遜山就是“宇宙的中心”。威爾遜山距離茲威基任職的加州理工大學(Caltech)不遠,從學校操場就可以遙望這座山清晰的輪廓,這讓他時常想起多山的瑞士老家。1925年,獲得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密立根教授引薦他來到這裡。換成別人一定會為教授的器重而感激和榮幸,然而茲威基對於這位推薦者的態度卻很不屑,甚至當面指責密立根“從未提出過好的想法”。當密立根善意地提醒這個年輕人要先自我反省時,茲威基卻宣稱自己不必擔心,因為“每隔兩年就能蹦出好點子”。他這么說或許不完全是吹牛,在1933年,茲威基腦子裡就冒出了“暗物質”的點子。

“遙遠的星系團里有一些物質很獨特,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反射光……”茲威基的意思是,宇宙中存在你我看不到的物質,但它們有質量。事實上,暗物質不僅擁有質量,它的質量甚至是可見物質的6倍,占到宇宙物質成分的24%;另外72%是暗能量,一種充溢宇宙空間的能量形式,同樣不可見。在進入21世紀前,人們竟然被告知,可見的一切在茫茫宇宙的質量劃分中都不能占到多數。“要承認我們宇宙超過90%都看不到多少有些尷尬”,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布魯斯·珈諾(BruceMargon)在《紐約時報》上說,“大自然在嘲笑人類,它把宇宙的絕大部分藏了起來。”

但茲威基還是找到了它。1933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似乎同這個對星星著迷的35歲男人毫無關係,當時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后髮座星系團(ComaCluster)上。這個星系團就在我們熟悉的獅子座附近,由1000個大星系、30000多個小星系組成。據說,得名自一個與埃及法老托勒密三世王后的頭髮有關的傳說。對神話故事,茲威基當然不關心,他的憂慮在一堆寫著密密麻麻數字、符號的算草紙上。

要測量星系團的質量,一般有兩種方法。“動力學質量”計算,需要的數據是各星系之間的相對速度和平均速度,而“光度學質量”要求測量各星系的光度。茲威基分別利用這兩種算法計算后髮座星系團的質量,結果不可思議:“動力學質量”是“光度學質量”的400倍!為什麼后髮座星系團有99%的質量“下落不明”?難道“動力學質量”中用到的牛頓運動定律不再適用?或者,星系團的主要質量並不是由可視的星系貢獻的?茲威基用他那最具幻想力的頭腦做出了以下推測:宇宙大部分質量不可見,因此光度方法測算不出。於是,有了“暗物質”一詞。

似乎大多數人還是信奉“眼見為實”。在當時,“暗物質”這個概念被徹底忽略了。相反,茲威基本人的惡名倒比“暗物質”的名稱傳播得快。

“暗物質”帶給茲威基的無奈在於它無法觀測,但“超新星”不一樣,一億顆太陽的亮度不會被無視。1936年,茲威基說服加州理工大學,在威爾遜山東南方的帕洛馬天文台上建起了口徑48英寸的施密特望遠鏡。人們可以大概猜出茲威基的目的:施密特望遠鏡比其他望遠鏡有更大的清晰視場,特別適合巡天觀測。比如,尋找超新星。施密特望遠鏡架在帕洛馬天文台屋頂開口的下面,就像一門對準星空的白色大炮。茲威基已經習慣跟這個龐然大物在一起,當他一次次將眼睛對準目鏡,他所發現的“超新星”的數量也在增加。1935年到1940年之間,這個數字是14顆,占人們發現超新星總數的一多半。他一生中總共發現了122顆“超新星”,這一紀錄直到2006年才有人打破。人們不禁疑惑,他在數星星這件事上表現出的執著會不會是“暗物質”那件事上壓抑的一種釋放。

主要貢獻

弗里茨·茲威基 弗里茨·茲威基

茲威基的主要貢獻是對超新星現象的研究。他曾在1934年和巴德一起確認宇宙中有比新星更激烈﹑釋放能量更多﹑光變幅更大的災變天體。例如﹐銀河系內1054年﹑1572年和1604年觀測到的客星﹐仙女星系中1885年出現的比典型新星亮一萬倍的“新星”﹐他把它們定名為超新星。室女星系團照相巡天搜尋河外星系超新星。1936年在他的倡議下﹐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建成45/65厘米施密特望遠鏡﹐這在當時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廣角天體照相儀﹐立即將它投入河外星系巡視。到1941年為止﹐在茲威基主持下﹐用它發現18個超新星(同時還用100英寸望遠鏡發現了另一個超新星)﹐而前人總共只是偶然觀測到12個。根據巡天觀測﹐推算出平均每一個河外星系﹐每三百年產生一次超新星爆發。這個爆發頻率值在以後的四十年一直與觀測資料相符。從三十年代起﹐茲威基每當發現一個河外星系超新星﹐即和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哈勃﹑巴德﹑R.閔可夫斯基周密觀測爆發過程中的光度和光譜﹐積累了大量資料。後來﹐他提出根據光變曲線﹑譜線特徵﹑膨脹速度等因素﹐將超新星分類。從1958年起他主持 120/18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的遙遠星系團超新星巡天﹐作為該台的常規科研項目﹐一直持續到逝世之後的1975年﹐共達18年。1959年他倡議並組織國際超新星聯合觀測o全世界先後有十多個天文台參加。他一生共發現超新星122個﹐占當時超新星總數的30%。

茲威基在星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和沙普利曾分別發現星系成團傾向﹔他還認為星系之間有瀰漫星群以及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

他認為宇宙物質的演化是沿著從稀到密和從密到稀兩個方向進行的﹐超新星爆發是雙向演化的典型﹕一方面外部物質拋散到空間﹐另一方面內部物質收縮為緻密天體。根據這思想﹐他預言應有中子星存在﹐還預言可能有整個星系核的大規模爆發。他一生倡導形態學研究方法﹐著有《形態學天文》以及大量關於超新星的論述。他主編《星系和星系團總表》六卷﹐《緻密星系﹑星系的緻密部分﹑爆發星系和爆後星系表》。

大事記

1933 發現暗物質。領先時代40年。

1934 與Walter Baade發明"supernovae"這個詞,並猜測其產物是中子星。後獨立發現了120顆超新星。這個記錄也許永遠也破不了,因為雖說發現速度指數增長,但基本不是一個人的事了。

1937 提出星系團可用作引力透鏡。

1938 與Walter Baade 提出把超新星當作標準燭光來估計宇宙尺度的距離。

1943-1961 為Aerojet 顧問,有50多專利包括 JATO。人稱現代噴氣發動機之父。

1942-1968 Caltech 教授。

1961-1968 與人合編六大卷星系目錄,其中的星系人稱 Zwicky galaxies。

1969 著書倡導天文中的形態分析。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

天文學家是研究天文學、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因為有些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對天文理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這些人。以下為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學家列表。
貝琳
邊岡
曹士
甘德
郭守敬
韓顯符
何承天
姜岌
京房
瞿曇羅
瞿曇悉達
瞿曇譔
阮元
沈括
石申
石申夫
李淳風
李善蘭
李業興
梁令瓚
劉焯
劉洪
劉羲叟
劉向
劉歆
劉智
馬哈麻
馬沙亦黑
馬依澤
梅文鼎
梅文鼎家族
南宮說
蘇頌
汪日楨
王錫闡
王恂
郗萌
羲和
徐光啟
燕肅
揚雄
楊偉
楊忠輔
姚舜輔
耶律楚材
一行
虞喜
秦九韶
張衡
張載
張子信
趙友欽
趙知微
周琮
朱熹
朱載堉
祖沖之
司馬遷
札馬魯丁
卓[三國時期天文學家]
賈逵[東漢天文學家]
銳[清代天文學家]
徐昂[唐代天文學家]
丹戎
默冬
德西特
哈根斯
拉普拉斯
赫茨普龍
喜帕恰斯
阿拉托斯
貝塞耳
伽利略
漢斯·勞
花剌子密
約翰·繆勒
百武裕司
勒威耶
洛韋爾
桑德奇
西蒙·紐康
馬丁·賴爾
愛德溫·哈勃
沃爾特·巴德
巴特·揚·博克
弗拉馬里翁
卡西尼家族
昌德拉塞卡
哈羅·沙普利
愛德華·洛希
本特·斯特龍根
安東尼·休伊什
卡爾·央斯基
弗里茨·茲威基
喬凡尼·卡西尼
傑拉德·柯伊伯
漢尼斯·阿爾文
阿姆巴楚米揚
阿里斯塔克斯
埃拉托斯特尼
傑拉德·柯伊伯
威廉·赫歇爾
愛德蒙·哈雷
卡羅琳·赫歇爾
約翰·赫歇爾
德克·布勞爾
德克·布勞威爾
第谷·布拉赫
尼古拉·哥白尼
歐瑪爾·海亞姆
威理博·司乃耳
雅各布·卡普坦
亞德里安·布拉奧
嗎格麗特·伯比奇
傑弗里·伯比奇
查爾斯·梅西耶
弗雷德·霍伊爾
卡羅琳·盧克雷蒂婭·赫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
喬治·埃勒里·海耳
維塔利·拉扎列維奇·金
喬治·愛德華·勒梅特
格羅特·雷伯
貝蒂爾·林德布拉德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阿諾·彭齊亞斯
簡·亨德里克·奧爾特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約翰·佛蘭斯蒂德
約翰內斯·克卜勒
讓·勒朗·達朗貝爾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阿布德·熱哈曼·阿爾蘇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