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繆爾

約翰·繆爾

約翰·繆爾 (John Muir,1838年4月21日 – 1914年12月24日) ,早期環保運動的領袖。他的大自然探險文字,包括隨筆、專著,特別是關於加利福尼亞的內華達山脈,被廣為流傳。 繆爾幫助保護了約塞米蒂山谷(the Yosemite Valley)等荒原,並創建了美國最重要的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the Sierra Club)。他對待自然的價值觀,幫助人們善待自然。

基本信息

簡歷

簡介

約翰·繆爾攝於1872年(34歲) 約翰·繆爾攝於1872年(34歲)

繆爾生於蘇格蘭東洛錫安的Dunbar,父母是Daniel Muir和Ann Gilrye,在八個子女中排行第三,其他孩子包括長於繆爾的Margaret、Sarah,還有比繆爾年幼的David、Daniel、Ann和Mary (雙胞胎),以及在美國出生的Joanna 。

在繆爾的自傳中,他還憶起幼時的兩項體驗,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後來的生活。他與夥伴玩接力賽跑,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鍛鍊了其長跑的耐力。另外他還遺憾地回憶起兒時太頑皮,惡意殺戮了當地的許多小鳥,只是為了尋求一點刺激。

經歷

約翰·繆爾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地區 約翰·繆爾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地區

1849年,繆爾移居美國,他家在Marquette County, Wisconsin開始經營農場。繆爾在威斯康星大學上了幾年學,但並沒有從這所大學畢業,他決定加入“荒野大學”,他從印第安納走到佛羅里達,旅程長達1000英里,花費了1866年到1867年大部分時間,當時他是Indianapolis的工業工程師,一次工廠事故嚴重破壞了他的視力。他原計畫繼續前往南美洲,但由於瘧疾,改為前往加利福尼亞。

考察

羅斯福與繆爾 羅斯福與繆爾

1868年3月,繆爾抵達舊金山,在得知有個叫約塞米蒂的地方後,他隨即前往。他被約塞米蒂山谷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寫道:“沒有哪個人造的殿堂可以跟約塞米蒂相比”,“(約塞米蒂)是大自然最壯麗的神殿”。在前往遊覽八天后,他返回了內華達山脈的山麓,然後先後當了渡船工、牧羊人,馴馬員。

1869年5月,牧場主Pat Delaney給繆爾提供了一份夏季工作,在山中看管Delaney的羊群和牧羊人。繆爾興高采烈地接受了這份工作,在隨後的這個夏天裡,他一直跟羊群在約塞米蒂區域。這個夏天,繆爾還攀登了大教堂峰、Mount Dana,並徒步穿越了從Bloody Canyon到Mono Lake的傳統印第安人區域。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他開始思考此區域如何形成以及生態系統如何運作的理論。

而後繆爾更加熱愛這片土地,他還經客棧老闆James Hutchings指導,在約塞米蒂山谷獲得了一份操作鋸木機的工作。繆爾是個天生的發明家,他設計了一個水力磨坊,用於切割被風颳倒的樹。另外,繆爾還在約塞米蒂小溪岸邊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小屋。

對科學特別是地質學的熱愛,占據了他的空餘時間,繆爾很快確信正是冰川塑造了山谷及其周邊地區的面貌。但當時普遍接受的觀點,則認為使山谷形成的是災難性的地震,提出者是約西亞·惠特尼(加利福尼亞地質勘測的領袖)。隨著繆爾觀點的傳播,惠特尼曾試圖損害繆爾的聲譽,聲稱繆爾只是一個業餘愛好者,甚至有些不學無術。但當時地質學的領軍人物路易斯·阿加西認同了繆爾觀點,並稱讚他是“第一位具備有冰川運動概念的人”。

1871年,繆爾在聖母峰下面發現了一處活躍的高山冰川,此發現使得他的理論更為人所接受。他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寫了許多報告及文章,有的遠在紐約發表。也是那一年,繆爾的偶像之一,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來到約塞米蒂尋找他。繆爾原來在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Ezra Carr及其妻子Jeanne,鼓勵繆爾發表其觀點。他們還將繆爾引薦給了許多名人,包括愛默生,還有許多科學界的領袖,比如路易斯·阿加西、約翰· 丁鐸爾、約翰·叨雷、柯林頓·哈特·梅里厄姆以及約瑟夫·勒孔特。

1872年3月,加利福尼亞Lone Pine的歐文斯谷發生了大地震(參見1872年Lone Pine地震),約塞米蒂山谷有強烈震感。繆爾被震醒後,興奮地跑出小屋,高呼“A noble earthquake!”(一場偉大的地震)。而其他山谷居民,仍堅持惠特尼的觀點,害怕地震將導致山谷的強烈災變。但繆爾並不害怕,他趁著月光,考察地震導致的石塊滑道。這則事件使更多的人相信繆爾關於山谷形成的觀點。

繆爾崇拜自然的力量,他曾經在雷雨天時,把自己綁在被風吹得左右搖擺的樹端,感受自然的力量!要知道他這樣做,一個閃電過來就可以讓他一命嗚呼,這種近似瘋狂的舉動,更可以讓眾人看出他對自然的狂熱。

繆爾在加利福尼亞小鎮Martinez的家 繆爾在加利福尼亞小鎮Martinez的家

除了進行地質研究,繆爾還調查約塞米蒂的物種。1873年、1874年,他沿著塞拉山脈的西側進行了兩次野外考察,主要研究獨立巨衫樹林的分布與生態。1876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表了繆爾關於巨衫生態分布的論文。1880年,繆爾與Louisa Wanda Strentzel結婚,她的父母在位於加利福尼亞Martinez (舊金山東北部的一個小鎮),擁有一塊很大的牧場和果園。在隨後的十年時間裡,繆爾致力於經營家裡的牧場,並搞得很成功。(他去世的時候,留下了價值25萬美元的遺產,他們的房屋以及部分牧場,現在成為了國家的歷史遺址。)在這段時間裡,兩個女兒Wanda和Helen先後出生。

西北之旅

1888年,在管理Strentzel家族產業7年之後,繆爾感覺有些心力交悴。在植物學家Charles Parry的陪同下,繆爾前往太平洋西北部以及阿拉斯加旅行。這段旅行成為了繆爾人生的轉折點。繆爾此後又開始寫作、爬山。

從研究到保護

概述

繆爾作為保護主義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將約塞米蒂區域以及內華達山脈預想作為保留地。他看到這些地區受到放牧的威脅,特別是羊群(被稱為“帶蹄蝗蟲”)。1889年6月,繆爾與頗具影響力的《Century》雜誌副主編Robert Underwood Johnson,在Tuolumne Meadows露營,目睹了大批羊群對草地的破壞。Johnson此後將繆爾的文章發表,主張禁止在內華達山脈的高山地區進行放牧。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國會提交議案,將約塞米蒂設為國家公園,也就是後來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1890年9月30日,國會根據繆爾在《Centruy》雜誌發表的兩篇文章通過了該議案,但令繆爾失望的是,議案將約塞米蒂山谷交由州政府控制。在取得這項工作的部分勝利後,1892年5月28日,繆爾組建了環保組織塞拉俱樂部,並被選為首任主席(後連任22年直至其去世)。1894年,他的第一部著作《The Mountains of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的山脈)出版。

保留或維護

1896年7月,繆爾與另一位環保倡導者Gifford Pinchot結為好友,但第二年夏天,Pinchot在西雅圖報紙上發表聲明,表示支持在森林保留區放牧。繆爾與Pinchot會面,並要求其解釋。Pinchot堅持他的觀點,繆爾告訴他,“我不想再跟你有什麼瓜葛”。理念上的差異,迅速導致環保運動分成了兩個陣營,繆爾領導的保留派,以及Pinchot的維護派。繆爾極力反對將自然商業化。兩人在不少雜誌上展開辯論,如Outlook、Harper's Weekly、Atlantic Monthly、World's Work以及Century。繆爾強調保留地在精神、氣質上的價值,Pinchot則從自然資源的角度,認為有限度的商業開發是一種獎勵。雙方都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比如將森林砍伐殆盡。

1899年,繆爾和鐵路主管E. H. Harriman以及其他一些科學家,乘坐長達76米的豪華輪船George W. Elder,沿著阿拉斯加海岸線,進行了一次著名的探險旅行。Harriman後來通過其政治影響力,幫助繆爾在國會通過了環保法令。

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與繆爾在公園作了一次旅行。繆爾和羅斯福從加利福尼亞的奧克蘭坐火車出發,前往Raymond。後總統隨行人員一起從驛站馬車前往公園旅行,途中繆爾告訴總統,目前山谷處理不當,其中資源被濫砍濫挖,甚至還沒進公園,羅斯福總統就已經被打動,他也意識到只有通過聯邦力量進行規劃,山谷才能得以保存。

來到公園後,總統欣賞到了山谷的壯美景色,並要求繆爾帶他去觀賞真正的約塞米蒂。他們自行出發前往,並在野外露營。圍著火堆,他倆一直談論到深夜,並伴著Glacier Point的新鮮空氣入眠,第二天清晨雪花飄落其間。一個令羅斯福難以忘懷的夜晚。

繆爾通過塞拉俱樂部繼續努力爭取,終於在1905年,國會決定將Mariposa Grove和約塞米蒂山谷,納入國家公園。繆爾的妻子Louisa於1905年8月6日去世。

死亡

去世

1914年的12月24日,約翰‧繆爾因肺炎,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醫院(現在的加利福尼亞醫院醫學中心)去世,享年76歲。之前他去看望了他女兒Helen。加利福尼亞的攀岩愛好者Steve Roper認為,繆爾去世是因為他的心碎了。

遺產

約翰‧繆爾在他的有生之年發表超過300篇文章和十二本書,他參與創辦了環境組織塞拉俱樂部,到目前已有超過130萬會員

有計畫將在Tuolumne河建立水壩,以蓄水作為舊金山的水庫,輿論開始對此施加壓力。Hetch Hetchy 山谷將被攔起,此計畫遭到繆爾的強烈反對,他極為推崇Hetch Hetchy,甚至都超過了約塞米蒂山谷。塞拉俱樂部的繆爾和Robert Underwood Johnson一起反對山谷被淹,繆爾甚至寫信給羅斯福總統,請他阻止該工程。經過多年爭論,大眾對該工程的觀點兩極分化,羅斯福的繼任者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於1913年12月19日簽署了大壩修建法案。這場論戰的結果是山谷被毀,繆爾對此感到極為失落。

約翰·繆爾的遺產在他曾孫麥克·繆爾手上得到了發揚,他創建了一個叫Access Adventure的組織,專門幫助有身體障礙的人士,可以坐著輪椅進行戶外活動。

榮譽

1964年的美國紀念郵票,約翰.繆爾 1964年的美國紀念郵票,約翰.繆爾

為紀念繆爾的命名:

● 包括兩條繆爾小徑(分別在加利福尼亞州和田納西州)

● 約翰·繆爾荒野(保護地)

● 繆爾小徑附近的繆爾山

●繆爾杉樹林

● 繆爾海灘,加利福尼亞州(Muir Beach, California)

● 約翰·繆爾中學

● 約翰·繆爾學院

● 蘇格蘭Dunbar的約翰·繆爾國家公園

2005年發行的加州25美分紀年幣 2005年發行的加州25美分紀年幣

● 東洛錫安的約翰·繆爾路● 還有128523號Johnmuir小行星

● 1964年發行的美國紀念郵票約翰繆爾

● 2005年發行的加州25美分紀年幣,刻著約翰·繆爾的形象還有加州神鷲

● 以及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Half Dome大岩壁

● 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獎項的Lilly勳章的背面,刻有繆爾的一段名言還有加州Shasta山的繆爾峰舊金山附近的繆爾樹林。

● 2006年12月6日,加州州長施瓦辛格及其夫人瑪麗亞·施萊佛將約翰·繆爾請入位於加州歷史、婦女、藝術博物館的加州名人堂。

書籍

《約翰·繆爾的荒野世界》,這是一本繆爾文章總匯總,由埃德溫編著。《約翰·繆爾,荒野之子》,這是林奈·馬什·沃爾夫為他作的傳記。

約翰·繆爾的書:《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的故事》《徒步一千英里到海灣》《我在內華達山脈的第一個夏天》《加利福尼亞山脈》《約塞米蒂》《我們的國家公園》《阿拉斯加的旅行》《史迪金》

非議

印第安人

繆爾推崇純原始的荒野,這個觀點受到一些人的批評,Carolyn Merchant稱,“約翰·繆爾將國家公園預想為原始的荒野,沒有馴養的動物、印第安人。在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1911年)一書中,他描述了1868年在內華達山脈旅行的經歷,用輕蔑的口吻提到遇見的印第安人,並將其視作不潔的動物,並不屬於這片荒野。”但後來繆爾跟他們在野外共同生活過後,他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改變了繆爾的成見,原來的恐懼感化作了敬意,他此後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並很同情其處境。

徵兵

歷史學家Roderick Nash認為,林肯總統那時正在進行50萬人的徵兵,而繆爾則前往加拿大旅行,他認為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可能為了避免應徵入伍,“繆爾當時26歲,單身,他可能感到自己可能被徵兵,而顯然他對打仗沒有興趣,無論是為了統一還是為了解放奴隸。”從繆爾的角度而言,他是蘇格蘭人,並不是北美當地人,更重要的是亨利·戴維·梭羅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可能是梭羅公民的不服從觀點影響了繆爾。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